五体痹证的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内因责之于与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气血虚弱,这是发生痹证的先决条件。《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厥阴有余病阴痹……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这里的“有余”是指经脉中邪气有余而气血不足,“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厥足痹。”这种体质的人,肌肉疏松,腠理不密,易为邪气所中。临床所见,某一类型体质的人,患痹时具有向某一证型发展的倾向性。如素体阴盛之人患痹多为寒型,素体阳盛之人患痹多为热型(“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素体肥胖之人患痹多为痰湿型,素体晦滞之人患痹多为血瘀型等,说明体质因素是决定痹证各证型的内在条件之一。
隐轸:轸,音zhěn,古通“疹”。这里是指隐显于皮肤上的一种小疙瘩。
“其寒者……”一文,语出《素问·痹论》。意思是说,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病气偏盛,人体亢盛的阳气遭遇寒湿阴邪,使之从阳化热,所以为热痹。
“若有所堕坠……则为寒痹”一节,出自《灵枢·贼风》。意为外伤致瘀血内阻,复感寒邪,可发生寒痹。
五体痹证的外因主要是遭受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袭。邪气乘经脉之虚客入五体,壅滞气血,阻闭经脉。闭于皮则发为皮痹,闭于肌则发为肌痹,闭于脉则发为脉痹,闭于筋则发为筋痹,闭于骨则发为骨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里特别强调了“各以其时”的问题。《黄帝内经》认为每一体痹都有其好发季节,这是因为人体气血的流行分布,常随四时季节的更替、气温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而“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当气血趋向于表时,感受邪气则易发皮痹、肌痹、脉痹,当气血趋向于里时,感受邪气则易发筋痹、骨痹。故《素问·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这提示我们要重视季节因素在五体痹发病中的作用,并为我们研究皮、肌、脉、筋、骨痹各自的好发季节提供了线索。此外,外伤瘀血也是患痹的一个潜在因素,“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总之,五体痹证的形成与正气不足、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季节气候变化、气血分布状态、外伤瘀血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