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脏痹关系的认识

脏痹关系的认识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藏经》十分强调脏虚在体痹发病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每一体痹都详述其病因病机、证候及治法。所论较《黄帝内经》具体、全面而深刻。但有两点值得提出:一是五体痹的名称与《黄帝内经》有所不同,《黄帝内经》是皮、肌、脉、筋、骨痹,《中藏经》是气、肉、血、筋、骨痹。《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

《中藏经》十分强调脏虚在体痹发病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脏腑之为也。”认为没有脏气之虚,就没有体痹之成,“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肺则名气痹,入于肾则名骨痹。”对每一体痹都详述其病因病机、证候及治法。如论筋痹“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名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而有力是也。”所论较《黄帝内经》具体、全面而深刻。但有两点值得提出:一是五体痹的名称与《黄帝内经》有所不同,《黄帝内经》是皮、肌、脉、筋、骨痹,《中藏经》是气、肉、血、筋、骨痹。二是所论痹证包括了内中风的证候,如论痹病:“或言语謇涩,或半身不遂……或口眼偏斜……”,这三大症状正是内中风的基本特征,不应归属于痹证。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署华佗所作,成书年代不详。《中藏经》禀承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