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肺弥漫性疾病中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肺弥漫性疾病中的应用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放射性核素显像很难作出肺弥漫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但有助于了解疾病发展过程、功能受损范围及程度等,为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判断、手术前后肺功能测定提供了一种无创而有效的手段。对于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以及病程观察,放射性核素显像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肺灌注显像对肺栓塞的诊断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较差。

X线片、CT和MRI等解剖影像学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提供精确的解剖学信息,在肺弥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解剖影像学技术只能探测解剖结构的改变而不能了解组织器官的功能性变化信息。放射性核素显像所使用的示踪剂具有一定的生理生化特性,能够提供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能量代谢和功能活动等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因而是一种功能性显像技术。

绝大多数疾病在病程的早期仅有生理生化和功能(包括血流、代谢、受体)等方面的改变。而有些疾病经治疗后解剖结构上的变化正常,但功能上的损伤依然存在。所以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重要信息。功能和解剖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活动以解剖结构为基础,而解剖结构的存在又必须依赖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解剖结构的变化必然伴有功能的改变,而功能活动异常也终将导致解剖结构的破坏。所以,各种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中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于肺部肿瘤性、炎症性病变的诊断,解剖学影像技术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放射性核素显像可视觉化、定量化提供全肺以及局部肺的血流灌注、通气功能、呼吸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肺泡上皮细胞通透性等重要情报,对掌握肺弥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具有重要价值。虽然放射性核素显像很难作出肺弥漫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但有助于了解疾病发展过程、功能受损范围及程度等,为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判断、手术前后肺功能测定提供了一种无创而有效的手段。例如,某些能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破裂或肺血管通透性增高的肺部疾病,如石棉肺、结节病、特发性肺纤维化、卡氏肺囊虫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在疾病早期就可见反映肺泡上皮通透性的放射性气溶胶半清除时间明显缩短,随着疾病好转而逐步恢复正常。

对于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以及病程观察,放射性核素显像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肺栓塞发生早期,肺灌注显像即可见与栓塞动脉支配区域相一致的放射性稀疏或缺损,提示局部血流灌注受损,而此时尚未发生肺组织坏死,X线胸片检查常为阴性。一般认为,肺灌注显像正常可排除肺栓塞,肺灌注显像表现为和肺段、肺叶解剖定位相一致的放射性缺损,而肺通气显像和X线片检查正常,则肺栓塞的可能性在90%以上。肺灌注显像对肺栓塞的诊断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较差。任何造成肺局部血流减少的肺部疾病均可导致肺血流灌注显像不正常,如肺部肿瘤、肺大泡、肺部炎症、胸腔积液、放射性治疗后等,均可压迫肺血管而致局部血流减少。但这些疾病临床上均有明确病史,结合X线胸片及其他检查阳性所见,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亲肿瘤显像、炎症显像更为肺部肿瘤、炎症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自1969年67 Ga首次应用于肿瘤阳性显像以来,亲肿瘤显像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虽然后来由于CT的问世和普及,亲肿瘤显像在肺部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对肺癌纵隔和肺门淋巴转移灶、纵隔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仍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由于CT无法确定肿瘤中是否存在着存活的瘤细胞,故应用67 Ga和其他亲肿瘤显像在判定淋巴瘤分期、预后以及治疗后是复发还是纤维化等方面,优于CT及其他影像学方法。另外,67 Ga显像在探查肺部感染性疾病、非特异性炎症及肉芽肿等方面也具有一定价值,如AIDS病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炎、放射性肺炎、肺结节病、肺尘病等。值得一提的是18F–FDG的应用,FDG反映的是肿瘤葡萄糖代谢变化,配合PET显像技术,可以得到较高分辨率,在国内外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最近文献资料表明,18 F–FDG显像对肿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比X线胸片、CT、MRI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可灵敏地反映肿瘤病灶葡萄糖代谢的增高,更早地发现肿瘤的原发灶、转移灶和复发灶;在鉴别复发灶与瘢痕及坏死组织、肿瘤分期分级和疗效判断等方面均有突出的优势。临床资料表明,对肺癌及其转移灶、转移性肺癌、淋巴瘤等的诊断准确率在90%以上。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功能型显像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肺部弥漫性疾病中的价值是肯定的,应用前景是广泛的。

(吴翼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