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HIS的器官损害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组织浸润和血栓栓塞引起。嗜酸粒细胞引起组织受损是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和释放毒性颗粒产物,如主要碱基蛋白和嗜酸粒细胞阳性蛋白所致。血清中嗜酸粒细胞阳性蛋白和主要碱基蛋白也见升高,但与临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尚不清楚。鉴别诊断包括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CEP、TPE、寄生虫感染、结核和真菌感染、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淋巴增生性疾病。

1975年,Chusid等将HIS的定义为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为病因不明,周围血、骨髓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多脏器嗜酸粒细胞浸润,临床上可见肺、心、皮肤、肌肉、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表现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有的病人表现为轻型、局限性形式伴有轻微的非致命脏器(如皮肤)受累,有的累及有生命威胁的多脏器功能不全。

HIS的器官损害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组织浸润和血栓栓塞引起。嗜酸粒细胞引起组织受损是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和释放毒性颗粒产物,如主要碱基蛋白和嗜酸粒细胞阳性蛋白所致。嗜酸粒细胞的异常调节也见于骨髓嗜酸粒细胞干细胞水平,最显著的病例以T细胞的TH2克隆增大伴有IL-4和IL-5(嗜酸粒细胞生长、分化和细胞毒重要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升高,随着激素的治疗而下降。某些HIS病人骨髓或血中单核细胞IL-5信使RNA的升高,骨髓中的IL-5的水平与血中的嗜酸粒细胞的程度相关的,这些发现提示T细胞功能的下调可能在HIS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HIS主要累及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受累,老年人很少,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无种族优势。

临床表现与受累脏器有关,症状常常是非特异性,包括体重减轻、疲劳、低热和肌痛,几乎所有器官都可受累,80%的患者有肝脾肿大,心肺功能不全,心壁血栓形成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的病例都有心脏受累的表现,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心内膜血栓、心内膜纤维化、左房室瓣反流、限制性心肌病和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脏受累常提示疾病的进展。大约60%的病人出现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也是主要的发病初始症状,神经系统的症状包括神经精神功能不全、步伐不稳、周围神经症状。可引起脑血栓栓塞的表现如偏瘫。骨髓通常受累伴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占分类中的25%~75%),其他的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B12升高、静脉和动脉血栓、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12%~20%),胃肠(25%~46%)、皮肤(25%~56%)、肾(10%~20%)、肌肉、骨骼、眼和内分泌的表现。

呼吸系统占40%~60%,60%以上的病人有夜间咳嗽,咳少量痰,有气喘和呼吸困难,为非阻塞性通气障碍,有气道高反应性和胸腔积液。X线可见短暂的病灶或弥漫性肺浸润和(或)胸腔积液,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肺间质嗜酸细胞浸润,肺实质坏死少见,如有则与肺微血栓与关。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超过10 000/mm3(10 000~30 000/mm3),且嗜酸粒细胞占优势(70%以上),可出现嗜酸粒细胞核转移,血清IgE增高(25%~38%)、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32%~50%)、ESR增快占68%,血清B12升高和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真菌和寄生虫血清学检查和体液检查阴性。当肺受累时,血和BALF的嗜酸粒细胞增高为主,但血和BALF嗜酸粒细胞增高也见于缺乏肺表现的病人中,这表明BALF中的嗜酸粒细胞可作为HIS肺受累的标记。血清中嗜酸粒细胞阳性蛋白和主要碱基蛋白也见升高,但与临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尚不清楚。也有报道见有大量不同的染色体异常(包括Philadelphia染色体)的病例。

诊断:根据多脏器功能不全、明显的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1.5×109)、并排除其他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的疾病。如缺乏多脏器受损的临床表现,则诊断困难。

鉴别诊断包括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CEP、TPE、寄生虫感染、结核和真菌感染、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淋巴增生性疾病。

治疗:主要治疗包括泼尼松和烷基羟基脲,如果只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而没有内脏器官功能不全者应每隔3~6个月密切随防。若患者有器官功能不全且逐渐加重者则应用泼尼松治疗(1mg/(kg·d),2~3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疾病得到稳定或缓解,则最低激素量应维持1年以控制疾病的活动,若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或疾病进一步发展则加用羟基脲(0.5~1.5g/d),目的是将周围血白细胞减少到5 000~10 000/mm3,延长生存期。长春新碱通常用于白细胞异常高的病人中,鬼臼乙叉苷和醋竹桃霉素对顽固的病例可交替使用,往往有效。α-干扰素(体外嗜酸粒细胞表达因子)对某些慢性骨髓性白细胞血症是有效的,当用量达4~8×109 U/d时,对严重顽固的HIS可诱导长期缓解(2年以上)。

也有用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治疗获得了成功,所选HIS的病例如伴有内脏器官损害者,具有内在可复发性的患者。如果凝固与白细胞血黏度有关,则可用白细胞除去法治疗,否则无效。

预后:在有效治疗前,HIS约81%的病人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没有治疗的病人平均生存期是9个月,3~4年生存率约10%~12%,多在确诊后的第1年死亡。死亡原因为顽固性慢性心衰(CHF)、氮血症、肝衰竭、静脉血栓栓塞、腹部脏器穿孔和感染。糖皮质激素治疗后,HIS平均存活率可达10年以上。若白细胞总数超过10 0000/mm3,周围血见有核细胞、顽固性CHF、嗜碱粒细胞超过3%、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和血清B12水平升高则预后差,血嗜酸粒细胞下降和血管性水肿或IgE的升高则预后良好。

从本章叙述可以看出,嗜酸粒细胞肺炎的诊断常常困难,必须综合临床诸多资料,全面分析才能确诊。

首先确定肺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即必须确立是否有一个本章描述的嗜酸粒细胞性疾病,不论是原发或继发的嗜酸粒细胞相关疾病(表29-5)。然后寻找其病因,一要注意既往病史,特别是特异质、鼻炎、哮喘、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的病史、疾病接触、症状的变化和持续、发展等情况。二要特别注意患本病的一系列情况和病程的变化,另外详细的肺部及全身检查以发现肺外脏器受累的证据(如皮肤损害、CHF、高血压、泌尿系统异常、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胃肠疾病),最后还要注意胸部X线浸润的特点、分布和持续时间等。这样才能确定本病的病因。图29-1为诊断该病的步骤。

图29-1 嗜酸性肺炎的诊断步骤

实验室检查是确定本病的重要方法:包括白细胞及分类、ESR、IgE、ECG、BUN、肌苷、尿分析、肝功能、痰培养等。必要时还要进行痰的细胞、血清学(过敏物沉淀、ANCA、抗寄生虫抗体)等检查。纤支镜BALF或经纤支镜肺活检也是很重要的检查,常是确诊的金标准。BALF的优点是不需要开胸就可以明确大部分的嗜酸性肺炎的诊断。正常情况下,BALF液中的嗜酸粒细胞少于2%,与继发性的嗜酸粒细胞疾病相比,原发性的肺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的BALF中嗜酸粒细胞增高显著(BALF中超过白细胞分类的20%以上),如果BALF中嗜酸粒细胞超过20%,结合临床和放射线特点,则强烈支持该疾病某一类型疾病的诊断。此外BALF及肺活检病理检查对排除感染(如细菌、真菌、结核、寄生虫、肺孢子虫)、肿瘤等其他引起嗜酸粒细胞相关的疾病是非常有用的方法。但是如果嗜酸粒细胞超过5%,则在相关的嗜酸粒细胞疾病中,真正肺嗜酸粒细胞综合征是不多见的。

由于肺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在临床表现、放射、病史和治疗特点等方面相互重叠,因此很难将其彼此分开。本综合征的各个疾病已在上述几节中叙述,表29-5为几个重要特点。其临床表现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慢性的,从轻、自限到严重或危急生命,症状轻重不同,呼吸困难、不适、低热、咳嗽和气急是常见的主诉,CSS和HIS的肺外表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吕氏综合征、TPE、CSS、ABPA和HIS可出现暂时性X表现的肺浸润,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见于所有的疾病,特发性ACE,血清IgE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肺功能检查为非特异性。除了是由寄生虫引起外,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表29-5 肺嗜酸粒细胞综合征比较特点

(续 表)

尽管嗜酸粒细胞肺炎有时诊断困难,如确定诊断,则可以进行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随访监测等多方面的工作,误诊误治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周玉皆)

参考文献

1 林耀广著.系统性疾病和肺.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6-22

2 Wang JL.The management of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m Rev Respir Dis,1979;120:87

3 Phunmanee.A,Boonsawat W,Charoensiri DJ,et al.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a case report.J Med Thai,2000;83(8):959-963

4 Buddharaju VL,Sraaceno.JL,Rosen JM,et al.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shock.Crit Care Med,1999;27(9):2014-2016

5 Fleisch MC,Blauer F,Gubler JG,et al.Eosinophilic pneumonia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venlafaxine treatment.Eur Respir J,2000;15(1):205-208

6 Allen JN,Davis WB.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150:1423-1438

7 Carrington CB,Addington WW,Goff AM,et al.Chronic eosinolhilic pneumonia.New Engl J Med,1969;280:787-798

8 Churg A,Brallas M,Cronin SR.Formes frustes kf Churg-strass syndrome.Chest,1995;108:320-323

9 Greenberger PA,Patterson R.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model of bronchopulmonary disease with defined serologic,radiologic,pathologic and clinical findings from asthma to fatal destructive lung disease.Chest,1987;91(suppl):165-171

10 Naughton M,Fahy J,Fitzgerald MX.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A long-term follow-up of 12patients.Chest,1993;103;162-165

11 Rosenberg M,Patterson R,Mintzer R,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allergic bronchpulmonary aspegillosis.Ann Intern Med,1977;86:405-4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