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属植物在系统分类上属于较为原始但又十分重要的一类植物,早在神农本草中即记载有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用于药用,后来的本草纲目中又收录了毛茛(R.japonicus),1990年版《中国药典》只收录该属一种植物小毛茛(猫爪草)(R.termatus),本品能散结、消肿,用于瘰疬、淋巴结结核未溃。该属植物一般具小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我国资源非常丰富,产量大,是一类有广泛开发利用前景的药用植物。目前为止,我国对该属植物的研究极少,其化学成分报道如下。
1.内酯类化合物 以原白头翁素为代表的一系列内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毛茛属植物中,这类化合物有着独特的生理活性和典型的生源合成途径。这类化合物包括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白头翁素(anemonin)、毛茛苷(ranunculin)、异毛茛苷(isoranunculin)、ranuncosideranunculoside和猫爪草素(teralide)等。在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中均存在1个由5个碳原子组成的结构片段,该结构片段在水解后,均可产生1个相当于羟基戊酸的结构。2006年郑威等通过对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分离出小毛茛内酯、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3种内酯类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 人们已从大多数毛茛属植物检测到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多以碳苷的形式存在,具有降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抗氧化等多种生理活性。已从毛茛属植物中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为牡荆素(vitexin)、肥皂草素(laponaretin)、新牡荆素(neovitexin)、荭草素(oricntin)、异荭草素(homooricntin)、棉花皮次苷(gossypitrin)、槲皮素等。2006年董南等利用分光光度法对贵州产的3种毛茛属植物石龙芮(R.sceleratus)、毛茛(R.japonicus)、禺毛茛(R.cantoniensis)的全草及不同部位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毛茛属不同种间总黄酮含量有一定差异,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也存在差异,以茎中的总黄酮含量为高,这可为毛茛属植物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06年郑威等通过对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所分离出的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和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的结构较特殊、B环无取代基的黄酮苷元。
3.皂苷类化合物 毛茛属植物中的皂苷类成分较简单。目前已从毛茛属植物中得到的皂苷其苷元均为齐墩果酸型三萜皂苷,有常春藤皂苷和齐墩果酸两种。在20世纪50~60年代,Corsan和Cinde分别从黑升麻根茎中分离到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三萜苷类物质,为研究毛茛属植物化学成分提供了依据。
4.生物碱类化合物 生物碱类化合物在毛茛属中广泛存在,但较为简单。直至1990年由Bonora等从塞尔维亚毛茛(R.serbicus)的根茎中分离得到了4种季铵类生物碱,分别为小檗碱型和阿朴酚型。
5.其他化合物 有关毛茛属植物化学成分报道中,只有小毛茛的化学研究报道较多。《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记载小毛茛含糖16%、油1.2%及微量生物碱等。1993年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姜达衡等从小毛茛的干燥根茎中分离出了豆甾醇、甘烷酸和肉豆蔻酸十八烷基酯3种脂溶性成分。1995年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郭学敏等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1999年辽宁中医学院中药系李海滨等从小毛茛的块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棕榈酸(十六烷酸)、二十九烷酸、猫爪草甲素和5-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2005年浙江大学药学系高晓忠等从石龙芮植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其中豆甾-4-烯-3,6-二酮、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七叶内酯二甲醚、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为从毛茛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毛茛属植物中药用植物所占的比例较高,在我国的蕴藏量大,资源丰富,且民间作为药用的种类极多,其化学成分多而复杂,具有广阔的药用价值,随着现代技术在中药成分中的广泛应用,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研究,药用前景广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