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早已注意到自然界的四季变换、昼夜交替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轻重缓急、药物功效、毒性均有极大的影响。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了中医时间医学。在药物治疗方面总结出“因时制宜、择时用药”的原则。通过选择最适用药时间,使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1.季节用药施治 我国广大地域,特别是中原地区,有明显的四季交替,人体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药物疗效均会因季节转变发生相应变化。历代医学家十分重视根据季节变化施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就曾提出“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用药原则。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白虎汤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因季节立法治疗观点。李东垣据四季变化不同及发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时方:“春宜补中益气汤、夏宜清暑益气汤、秋宜升阳益气汤、冬宜神圣复气汤。”近代医家在多方面更有新的心得和经验。李浩然运用择时施治法在交冬一九时用药,治疗产后虚劳病;宋加太等采用夏至前后用加味右归丸、新秋前后服姜枣糖合剂1个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满意的远期疗效;杨普选等运用“冬病夏治法”于夏季三伏天内服培土固本药,加外贴敷肺俞等穴位,秋季、初春,内服温肾固表汤以温肾补肺,健脾固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满意的远期疗效。
2.月用药施治 此法根据病情选择在一个月内的某几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于妇女经、带、胎、产等疾病的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认为月生之时,机体气血空虚,不可施用散淤之剂,应施以补益气血剂;月满之时,气血充盛,不应峻补,应施以散淤、祛邪之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对月经病、带下病及不孕症等妇科疾患的时间治疗方案。如陈放中报道其根据月经周期循月相变化规律,在经前服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方,治疗肾结石女性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夏桂成运用时相的变化规律,在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4个不同阶段,因势利导调治月经病、崩漏、不孕症及经间出血等,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赵景明根据月亮朔望周期择时用药治疗不孕症101例,使84例怀孕,总受孕率达84%;日本学者日高隆雄等于患者经前7d,开始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重度功能性痛经15例,效果较好。
3.时辰用药施治 根据昼夜变化择时用药是中医时间治疗学一大特点,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人早已发现在自然环境周期变化影响下,人体阴阳气血的消长盛衰呈昼夜变化。因而用药也应根据昼夜节律加减、调整,以取得最佳疗效。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认为,补中健脾的补中益气汤,益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益气之六君子汤等温阳、益肾、健脾方药,应在清晨、上午服用效果最佳;《证治准绳》载鸡鸣散有祛湿化浊,行气解郁,通络除滞等功效,应在平旦鸡鸣时服用最好。又如泽漆汤治咳喘病脾虚不适、水饮内滞者,宜“温服五合,至夜尽”;茵陈五苓散治黄疸病湿重于热者,应“先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枣汤治悬饮症要在“平旦服”等等。俱是遵循昼夜节律,选择最佳用药时机,根据不同证型,在不同的时辰投入不同剂量的药物,以得“天地之旺时而祛邪”的目的。今人根据古法,运用时辰节律,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开展了择时用药的研究。崔慧娟根据时间医学原理,以正午服用桂枝汤治疗发热患者,效果明显;罗碧以不同时间服用小柴胡汤加味方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乔新等以八正散加味治疗120例膀胱湿热症患者,按时辰用药(申时连服2次)较非择时用药,治愈率提高了73.3%,疗程缩短了7.62d,证实了择时用药的科学性;斯建中根据咳嗽发作时间及症状不同分组择时治疗,以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清晨咳嗽;玉屏风散合附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黄昏咳嗽;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午夜咳嗽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