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减少程度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程度诊断标准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源性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轻,后果不一,往往有自限性,一旦停药,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3种类型:抑制型、免疫型和直接破坏血小板型。血象、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出血较多。药物抑制血小板生成往往伴有全血细胞减少,除有瘀点、瘀斑、紫癜外,尚有容易感染及贫血表现。但金属制剂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须几周甚至数月才能恢复。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与血细胞减少,是药物所致常见的造血系统变化,随着新药应用的增加,由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出现紫癜的报道越来越多。药源性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轻,后果不一,往往有自限性,一旦停药,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3种类型:抑制型、免疫型和直接破坏血小板型。

【临床表现】 药物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低,有报道称服用奎尼丁患者发病率为9/10万,金属盐为1 000/10万,症状可较明显。该病前期症状有发热、嗜睡、瘙痒症等。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如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现血疱,甚至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且发病可以很突然。血象、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出血较多。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但常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形态大致正常。

药物抑制血小板生成往往伴有全血细胞减少,除有瘀点、瘀斑、紫癜外,尚有容易感染及贫血表现。往往先有白细胞减少,然后是血小板减少,最后出现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等。骨髓象表现为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除了解服药史外,以下表现有助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

(1)一般都在重复用药后发病,如已服用药物几天或几个月,而在最近1次剂量几小时至数天后即可发生出血。

(2)停用有关药物,出血常在一至数天内终止,血小板则在1~3d或更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

(3)在出血前或在出血同时常有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痛、呕吐、腹痛及皮肤发痒等全身症状。

(4)口腔黏膜可出现大疱。

(5)血象显示血小板数显著减少,而肾髓象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

(6)血小板抗体阳性。

2.鉴别诊断 本症须与特发性紫癜鉴别。难以区别时可停用所有药物,如血小板在停药后7~10d内未增多,而患者又无肝、肾疾患,一般可排除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金属制剂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须几周甚至数月才能恢复。

【预防与治疗】

1.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若因病情关系不宜停止治疗,可改用分子结构与原来药物无关的药物治疗。

2.对血小板重度降低者,应防止颅内高压和内脏出血发生,应输注浓缩血小板,由于血小板容易破坏,可多次输注。

3.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有利于促进血小板的回升。

4.重型者可试用血浆置换术和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5.如为重金属或砷制剂引起者,可使用解毒药如二巯丙醇、二巯丁二钠等,加速致病药物排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