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医疗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并颁布实施,加之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由于患者病情的错综复杂和疾病发展的特殊性,护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操作水平和经验的差异性以及医院设施、客观环境的限制等各种因素,决定了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如果这些风险隐患不能被认知并及时加以防范,将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
【失误防范要点】
1.强化法律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士应熟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规则,明确工作要求及目标。在工作中用法律法规指导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如护士未经注册不得从事各项护理工作;在执业时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使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接受某种检查和实施护理治疗方案;值班时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争分夺秒地实施抢救。
2.提高医德境界,增强工作责任性、自律性及慎独修养。护士应把护理工作视为维护生命与健康的神圣职业,应时刻把医德作为规范个人行为的准则和衡量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把职业道德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的需要,养成慎独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医德境界。
3.不断学习进取,改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护士应注重专业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对新业务、新技术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从原理到操作上做到系统掌握,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临床应用的新药品,应了解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及毒副作用,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对专科护理知识,应带着问题反复学习,反复实践,不断从临床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从中获取临床经验,通过循环积累,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4.主动热情服务,密切护患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护士应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在护理工作中,经常巡视病房,细心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耐心安慰患者,防范或化解可能出现的护患矛盾。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在工作中应加强事先告知,让患者明白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接受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将每项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和家属,并在进行特殊治疗、护理、检查前先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必要时履行相关的签字手续,从而将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化解到最低限度。
5.增强安全意识,注重环节质量,加强重点部位防范。护士在工作中要时刻绷紧医疗安全这根弦,积极评估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注重从重点环节上着手防范。如熟练掌握护理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及紧急风险预案;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将“三查七对”落实到日常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及时准确地执行各项医嘱,慎重对待口头医嘱,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管理,注重安全保护措施的实施;认真做好各类物品的分类处理及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加强急救药品器材的管理,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熟悉科内消防通道及设施的使用,以备不测;养成下班前“回顾”的良好习惯,及时查遗补漏,杜绝差错的发生。
6.强化证据意识,注意相关信息,做好各种护理记录。随着就医患者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护理工作面临着举证责任的现实,使临床护理工作中每一次护理行为都可能成为一个有利或不利的证据,而护理记录就是临床护理工作最重要的证据,是患者就诊及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和接受治疗护理的客观依据,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文件。因此,护士对每天的治疗、护理措施、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要客观、准确、及时、完整地做好记录,一旦发生意外,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护理记录字迹模糊、陈述不清、随意涂改、记录内容与医嘱不符、与医疗记录不符、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不全面、虚填观测结果、随意签名、代签名等,都将破坏护理记录的法律凭证作用,从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和责任。
7.参加职业保险,减轻风险责任,解除后顾之忧。参加职业保险可认定为是对护理人员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虽然不能因此而摆脱护理人员在护理纠纷和事故中的法律责任,但却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为该责任所要付出的代价。同时,有利于解除护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且可使护理人员树立起风险意识,强化责任心,使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保险效能增强,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风险与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