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痰湿蕴结证

痰湿蕴结证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均说明痰湿水饮的形成与肺、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对于一些体表或皮下不痒不痛,经久不消的肿块、痰核,采用消痰软坚、化痰通络之法;对一些湿毒为患的臌胀、水肿、淫疮等采用利水渗湿、祛湿解毒之法,往往可使肿块缩小或变软,水湿消退,从而达到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控制癌瘤浸淫扩散的效果。

主症:乳房肿块,质硬不痛,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固定不移,局部皮肤收缩凹陷如橘皮。胸胁胀闷,痰多难咳,纳少腹胀,肢体沉重倦怠,或兼痰核、瘰疬,舌质淡,舌苔厚腻,脉弦滑。

病情分析:痰湿蕴结是指肺、脾、肾等脏腑功能障碍和不足,引起津液停蓄所产生的水湿内盛,酿痰成饮等病变。痰、湿、饮三者同出一源,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黏滞者为湿。“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均说明痰湿水饮的形成与肺、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肺之行水,通调水道,邪毒犯肺,宣降失宜,水道不通,而津液不降,痰湿停肺;脾主湿,脾失健运,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津液环流迟缓则水聚于内,而生腹水,或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于内久成湿毒,湿毒泛滥,浸淫生疮,经久不愈,而成疮疡之类;肾主水,不仅肺、脾等脏腑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汽化,而且水湿的排泄更直接与肾的功能相关。肾阴不足,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而成痰,故古人云:“痰为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肾阳亏虚,气化不利,水湿上泛,亦能成痰。以上所指之痰,不仅指因外感六淫侵袭,肺及气道咳吐之痰涎,还包括内生之痰湿。咳吐之痰湿主要因肺失宣肃所致,而内生之痰湿主要由脾虚或肾亏所生。它无处不到,留注在体内脏腑或体表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痰证,如痰凝毒聚,坚硬如石,走窜项间、腋下、鼠蹊等处,而成“痰核”“失荣”“瘰疬”等难消之症。湿毒与浊气互结而成恶疮,留注周身,留于脘腹,积为腹水、胸腔积液;泛于体表而成浮肿难消;留注关节而成阴疽,肿胀疼痛,难于屈伸;留注肌肤而成痈疽溃烂,疮口难收等。古代医家认识到“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当属于痰”,元代朱丹溪首先提出肿瘤的发生与“痰”有关。他认为:“凡人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清代王维德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也指出乳岩是“阴寒结痰”而成。临床上,对于一些体表或皮下不痒不痛,经久不消的肿块、痰核,采用消痰软坚、化痰通络之法;对一些湿毒为患的臌胀、水肿、淫疮等采用利水渗湿、祛湿解毒之法,往往可使肿块缩小或变软,水湿消退,从而达到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控制癌瘤浸淫扩散的效果。

治法:化痰利湿,软坚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15g,昆布15g,山慈菇12g,姜半夏12g,浙贝母12g,青皮、陈皮各10g,夏枯草12g,茯苓12g,泽泻10g,薏苡仁15g,当归9g,苍术10g。

加减:胸胁胀闷重者,加香附、佛手宽胸理气;痰湿夹热,见苔腻、脉滑数者,加瓜蒌、黄芩、鱼腥草清热化痰。

方药分析:海藻、昆布,咸寒,均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的作用,《本草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夏枯草,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苍术,辛苦、温,有燥湿健脾之功,《名医别录》谓其:“主头痛,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暖胃消谷嗜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