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患者吴某,女,36岁。
病情:早期症状不明显。1个月前,发现右侧乳房外上方有一小椭圆形包块,质硬,边缘欠规则,压痛不敏感。去某医院检查,病理诊断为管内腺样囊性癌。患者平日精神忧郁,烦躁易怒,寐劣,口干,月经失调。查脉弦涩,舌淡红、苔薄。
治疗:疏肝理气,软坚解郁为主。
基本方:柴胡9g,青皮、陈皮、赤芍、白芍、制香附、八月札各15g,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生麦芽、半枝莲、天冬各30g,郁金、鹿角片、蜂房、炮穿山甲片各10g,并酌情加入参、黄芪益气扶正,瓜蒌、山慈菇、海藻等消坚散结。
每日1剂,水煎服。4旬后,病灶逐渐缩小并软化,说明治疗有效,嘱继续服中药调治。
2.患者杨某,女,52岁。
检查:其右侧乳房外上方60mm×50mm×30mm结块肿大20mm×20mm× 10mm。面色灰黄,胸闷,易怒,心慌,气短,头晕,纳谷不香。该患者早年丧偶未再婚,脉沉弦数,舌质淡红,边尖有散在瘀点,苔白腻。
辨证:肝脾两伤,痰气凝结。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味: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0g,云苓12g,白术12g,香附15g,青皮10g,黄芪20g,丹参20g,党参15g,薄荷5g,陈皮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上方14剂。胸闷气短、心搏快等症已明显减轻,食量增加,精神状态良好。改投犀黄丸加味:天然牛黄6g,麝香4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三七50g,穿山甲珠75g,莪术200g,猴枣6g,青皮200g,夏枯草200g,山慈菇100g,炒僵蚕75g。共研细末,蜜丸9g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
三诊:发现乳房肿块表面逐渐变成深灰色,并且最近沿肿块边缘一周裂开一道缝,现在缝深约2mm,不出血,嘱其继续服犀黄丸,再投当归补血汤:黄芪30g,当归20g,加龙葵30g,半枝莲30g,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乳癌周边裂缝已探达15mm,出现腐尸样恶臭味,距3m远可闻及。腋下淋巴结肿也缩小至10mm×15mm×5mm。继续服犀黄丸和当归补血汤,黄芪量加至50g,当归30g。
五诊:当日门诊换药时,乳房肿块全部脱落出来,肿块50mm×40mm×27mm,表面里藏褐色,质地坚硬,有一种恶臭的腐尸味。乳房的不规则的圆坑内,颜色粉红,不出血,全部是肉芽组织。继续服犀黄丸和当归补血汤,疮口用雷夫奴尔油纱条填塞,每日换1次。
六诊:疮口已平复,腋下淋巴结肿亦摸不到。面有光泽,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尚时有心烦不寐。嘱其再服人参归脾丸,用龙葵、半枝莲煎汤送服3个月。经多次追访,一切良好,双侧乳房对称,无肿块。
3.患者徐某,女41岁,丹阳市人。
病情:患者因发现右侧乳房有一核桃大小肿块,于1998年5月18日在当地医院做病理,诊断为“右乳腺腺癌”。之后行右乳腺腺癌根治术,术后放化疗多次。1998年10月26日来诊,症见左侧乳房又出现一个核桃大小的肿块,左侧腋下、颈部均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块数枚,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乳腺癌术后广泛癌转移、淋巴结转移。自诉全身乏力,纳差少食。观其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腻,切其两脉细弱。
辨证:属于肝郁毒结,气滞血瘀。
治疗: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破瘀消肿。
药用柴胡12g,黄芩9g,炒白术30g,茯苓15g,甘草10g,牡蛎30g,蒲黄15g,夏枯草30g,连翘15g,王不留行15g,穿山甲(先煎)15g,全瓜蒌30g,白芍20g,大枣6枚,生姜3片,清乳去癌散12g,追踪去癌散12g,水煎服。
服药30剂肿块开始变小,饮食增加、精神亦好,其他症状均好转。服药3个月,肿块基本消失。原方加减继服60剂。肿块基本消失。以后每年分期服药30付,随访至今健在。
治疗上主要采用加味逍遥散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王不留行、蒲黄活血化瘀,全瓜蒌宽胸下气;穿山甲、连翘消肿排脓。
4.钟某某,女,38岁。
病情:患左侧乳房肿瘤月余,未久病变发展迅速,肿块增大如龙眼状,表层呈浸润性改变,破溃处渗出炎性分泌物,胀痛难忍,势将恶化。患者自感口渴心烦,二便灼热。脉细数,苔黄腻。
乳癌溃破之症,治疗应当清热解毒,行瘀化浊。
基本方:金银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蚤休、煅牡蛎、半枝莲、半边莲各30g,白英、三叶青、龙葵各20g,连翘15g,牛黄0.3g。
服本方后,浸润溃破创面竞自然吸收,连续服药3个月,诸症均有改善,乃嘱继续中药巩固治疗。
5.患者史某,女,69岁。
病情:患者因1年前自己触摸到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及左腋下有肿块,遂在北京肿瘤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因患者坚决拒绝手术及放化疗,故肿瘤医院给予内分泌治疗(来曲唑2.5mg,每日1次),服用6个月,患者自觉乳房肿块及左腋下淋巴结无明显增大,遂自行停药6个月,后发现两处肿块均明显增大,即来中医院就诊。诊见:患者精神可,诉偶有乏力、纳差,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约3.5cm×3.5cm大小肿块,基底部坚硬,与周围分界不清,左腋下可触及约2.5cm× 2.5cm大小淋巴结,质硬,可移动,舌淡红、苔白稍厚,脉沉细。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金静愉要求患者进一步检查以便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除中药以外的任何治疗方法,金老在强调了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后,患者依然坚持初衷。
辨证:痰气阻络,化热成毒。
治法:解毒通络,化痰散结,兼以补气养血。
方药:以人参养荣汤合抗乳腺癌专方加减。处方:太子参30g,黄芪20g,党参20g,阿胶珠10g,何首乌10g,鸡血藤15g,夏枯草10g,山慈菇10g,蒲公英15g,瓜蒌30g,连翘15g,炮穿山甲(先煎)10g,皂角刺10g,土鳖虫10g,路路通15g,沙参30g,麦冬15g,茯苓15g,鸡内金10g,焦三仙30g。
服用1个月,患者感觉精神可,纳食佳,无明显不适,两处肿块无增大。此后以上方为主方加减,服用2年。复诊时,乳房肿块明显缩小,在原部位可触及与周围界限不清的粒状硬点,左腋下淋巴结1cm×1cm大小。患者精神好,未诉不适。
6.患者刘某,女,59岁。
病情:左侧乳腺癌5年后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拒绝行放化疗而求治于中医。症见面色苍白,精神倦怠,气短乏力,左颈部酸胀,脘腹胀闷,恶心纳呆,大便干燥,舌质暗淡、苔薄黄腻、脉细滑无力。
治法:解毒散结,活血化瘀。
方药:金银花15g,连翘1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0g,全瓜蒌30g,白芷10g,天花粉10g,生牡蛎30g,炮穿山甲10g,陈皮10g,竹茹10g,甘草6g。
服药7剂后患者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大便正常,又以前方加减调理半年,患者症情平稳。
7.患者李某,女,56岁。
病情:患乳腺癌日久,气阴亏损,进行性消瘦,神倦,少气懒言,眩晕,口干,乳房肿块外形平塌,乳房周边有局部溃疡,久不愈合。脉沉细弱。
治疗:扶正抑癌并举。
基本方:生黄芪45g,党参、茯苓、生牡蛎各30g,熟地黄24g,肉苁蓉、鹿角片、山茱萸、当归各12g,制乳香、制没药、三七各10g,炒白芍、制香附、白英各15g。
服药20余剂,疮口已完全平复,肿块亦渐软化。再予中药继续调治,以资巩固。
8.患者朱某,女,51岁。
病情:乳腺癌术后10天,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声低懒言,左胸壁切口刺痛,左上肢肿胀活动欠利,按之凹陷,前臂局部皮肤赤缕,舌淡紫黯,苔薄白,脉沉细涩。
治疗:益气活血,利水消肿。
基本方:黄芪10g,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丹参10g,桃仁10g,红花10g,莪术10g,赤芍10g,泽兰10g,益母草15g,伸筋草15g,桑枝10g。
服药14剂后,患者患肢肿胀明显消退,切口刺痛好转,局部皮肤赤缕消失。
病情分析:患者手术之后正气受损,气虚不能推动血液、津液运行,气虚血瘀水停,故见神疲乏力,声低懒言等气虚之证,同时见切口固定刺痛,上肢肿胀皮肤赤缕等血瘀水停之证。治疗当以益气扶正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扶正,使气血生化有源;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莪术、赤芍养血祛瘀;泽兰、益母草、伸筋草、桑枝通络利水,促进肢体消肿及功能恢复。治则上益气扶正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标本兼治,同时顾护脾胃后天之本,可获稳固疗效。
9.患者颜某,女,47岁。
病情:左乳腺导管浸润癌术后3个月,术后化疗3次,后改服用三苯氧胺、来曲唑等药治疗,现在主要症状为:阵发性烘热汗出、烦躁易怒、五心烦热、怕风,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纳尚可,寐差,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调补冲任。
方药:淫羊藿、生地黄、黄芪、炒莱菔子各30g,巴戟天、知母、黄柏、北沙参、天冬、麦冬、当归、川续断、桑寄生各15g,制大黄9g,炙甘草6g。
药服15剂后,患者各种症状明显减轻,原法加减服药40余剂,诸症若失。
10.患者杨某,女,44岁。
病情:左侧乳房初感肿胀,触手有枣核状硬结,深按病灶固定不移,继见皮肤色呈橘皮样改变,粗糙增厚,肿胀有扩大趋势。并伴有胸胁痞闷,噫气脘胀,咳吐清涎,纳差,左腋下触淋巴硬节2枚。经某医院检查,病理诊断为早期低分化腺癌。
治疗:重在化痰通络,软坚散结。
基本方:夏枯草、猫爪草、半枝莲、石见穿、生牡蛎、海藻各30g,昆布、海浮石、浙贝母、皂角刺、黄药子各15g,山慈菇、瓜蒌皮、姜半夏各10g,玫瑰花6g,并随症佐入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加娑罗子、陈香橼调和中州。
共服50余剂,诸症悉减,并嘱继续治疗,病情基本稳定。
11.患者朱某,女,51岁。
病情: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入院。诊断:左侧乳腺癌。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第10日,诊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声低懒言,左胸壁切口刺痛,左上肢肿胀活动欠利,按之凹陷,前臂局部皮肤赤缕,舌淡紫黯,苔薄白,脉沉细涩。
辨证:正气不足,血瘀水停。
治法:益气活血,利水消肿。
处方:黄芪10g,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丹参10g,桃仁10g,红花10g,莪术10g,赤芍10g,泽兰10g,益母草15g,伸筋草15g,桑枝10g。
水煎服,日1剂。服用4剂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效不更方,续服7剂,肿胀完全消退,切口刺痛好转,局部皮肤赤缕消失。
病情分析:本例乳癌术后10天,正气亏虚,又因手术所伤,脉络受损,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血不利则为水,故见神疲乏力,声低懒言等气虚之证,同时见切口固定刺痛,上肢肿胀皮肤赤缕等血瘀水停之证,故治以益气扶正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扶正,使气血生化有源;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莪术、赤芍养血祛瘀;泽兰、益母草、伸筋草、桑枝通络利水,促进肢体消肿及功能恢复。治则上益气扶正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标本兼治,同时顾护脾胃后天之本,可获稳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