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的中医治疗在各方面取得良好疗效。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对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明显,对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及情志异常等方面都有一定成果。
1.唐汉钧等提出了对乳腺癌术后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认为乳腺癌术后患者总的表现为正气亏虚、邪毒未尽的正虚邪恋证候,治疗原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以扶正祛邪的乳安方为基本方,药物组成:生黄芪30g,太子参30g,白术12g,茯苓12g,鹿角片9g,肉苁蓉12g,灵芝12g,薏苡仁15g,龙葵15g,露蜂房9g,白花蛇舌草15g。
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症状、术后并发症、季节等再辨证治疗。辨证分型如下。
(1)肝郁气滞型:表现为精神忧郁,烦躁易怒,胸闷不舒,两胁作胀,时有窜痛,纳谷不馨,失眠。在基本方基础上加:柴胡9g,郁金9g,香附9g,八月札12g,当归12g,白芍药12g等;肝火旺盛者加山栀9g,牡丹皮9g等。
(2)肝肾亏虚,冲任不调型:表现为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腰膝酸软,月经不调或闭经。在基本方基础上加: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生地黄18g,枸杞子12g,淫羊藿15g,何首乌15g,当归12g,鸡血藤30g等。
(3)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型:表现为食少、纳差、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白、神疲乏力、失眠盗汗。在基本方基础上加:陈皮9g,半夏9g,紫苏梗12g,谷芽、麦芽各15g,熟地黄15g,当归12g,白芍药12g,酸枣仁9g,远志9g等。
(4)肺肾亏虚,气阴不足型:表现为神疲乏力,自汗,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生地黄18g,沙参15g,麦冬12g,五味子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
(5)毒邪蕴结型:晚期乳腺癌不能手术或术后出现复发,表现为皮色紫黯,腋下、胸锁肿块累累,手臂肿胀,或皮肤下呈结节,破溃,流水或流血,疼痛剧烈。在基本方基础上加:七叶一枝花30g,蛇六谷30g,鹿含草30g,凤尾草15g,土茯苓30g,石见穿15g,乳香9g,延胡索9g等。
2.单敬文辨证治疗乳腺癌分肝气郁结型、气滞痰凝型、热毒内攻型、气阴两虚型,分别用疏肝理气、软坚解郁、化痰通络、软坚散结、清热解毒、行瘀化浊、扶正抑瘤等法,在治疗的4例典型病例中,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改善。
3.余桂清常将乳腺癌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痰湿型、瘀毒蕴结型和气血双亏型,治疗分别用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解毒化瘀、益气养血等法。
4.刘燕珠等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68例进行辨证治疗,分为肝郁气滞型、气血虚弱型及痰热凝结型,治疗分别用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八珍汤或左归散、蒌贝散或涤痰汤加减,配合化疗及部分放疗。结果: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31例,稳定或无效17例,总有效率75%,经随访38例患者尚健在,生存期最长13年。
5.周菊英将晚期乳腺癌分为脾虚痰湿、气血两虚、正虚邪实证,分别用平胃散、当归生血汤、八珍汤加减,采用综合治疗86例患者,与西医治疗86例为对照,结果治疗组3年及5年生存率均高于平均生存率(79.07%,57.56%),且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
6.顾乃强针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提出了不同的治则。他指出单纯性乳癌由于气郁痰浊结滞乳中而成,治疗上注重疏肝理气、解郁化痰;炎性乳癌因肝火瘀毒互结所致,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活血软坚。对于晚期乳癌,将扶正固本放在首位,常用益气健脾、养阴生津及益精养血的药物。报道的3例病案包括单纯性乳癌、炎性乳癌和晚期乳癌患者各1例,以上法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其中1例迄今随访12年未见转移和复发。
7.刘艳虹等将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的40例患者分为肝气郁结型、脾虚痰湿型、气阴两虚型和瘀热型,分别以四逆散加减、四君子汤加减、生脉散加减及自拟方治疗,结果明显好转占72.7%,好转占20%,无效占7.5%。从1996-1998年3年间,只有2例因未坚持治疗发生病灶转移,其余治疗病例均未复发。
8.甘明芹等将乳腺癌根治术后血行扩散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脾虚痰湿和气血双亏三型,分别以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及八珍汤加味治疗,并配合F618水丸口服。结果肝转移32例均于1年内死亡,肺转移23例,存活时间大多数都超过1年,甚者超过10年,大多数于3年内死亡。可见中医药治疗对大多数病人症状体征的改善及延缓肿瘤进展是有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