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颈型颈椎病,即颈肌损伤型颈椎病,也称为局部型颈椎病。此型颈椎病很少应用手术方法治疗,但占颈椎病各型中的比例并不少。
【解剖】 浅层为斜方肌,起于上项线内1/3部至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止点可分三部分:上部纤维斜向下方止于锁骨外1/3部的后缘及其附近的骨面;中部纤维平行向外止于肩峰的内侧缘和肩胛冈上缘的外侧部;下部纤维斜向外上止于肩胛冈上缘的内侧部。斜方肌上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靠近脊柱。中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如一侧肌束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对侧旋转;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和脊柱伸直。中层为夹肌:头夹肌起自项韧带的下部(约第3颈椎以下)以及第3胸椎棘突止于上项线的外侧部分,部分肌束止于乳突的后缘;颈夹肌起自第3到第6胸椎棘突,止于第2到第3颈椎横突的后结节,夹肌单侧收缩时,使头转向同侧,两侧共同收缩时,使头后仰。深层为横突棘肌、头半棘肌和颈半棘肌。半棘肌分为胸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起自第2颈椎到第12胸椎的横突,肌束斜向上内,按部位分别止于背上部(T1—T4)、项部(C2—C7)和枕部的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两侧收缩时,可伸脊柱胸段和颈段;单侧收缩时,使其相应部分的脊柱转向对侧。多裂肌位于半棘肌的深侧,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横突、胸椎横突和下位4个颈椎关节突,止于全部脊椎(寰椎除外)的棘突。头后大直肌呈三角形,起于第2颈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部。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旋转,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头后小直肌呈三角形,起于寰椎后结节,肌纤维向上,止于下项线的内侧。其作用是使头后仰。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止于下项线上方外侧部。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对侧旋转,使寰枕关节侧屈;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头下斜肌起自第2颈椎棘突,向外上方止于寰椎横突。其作用是使头向同侧旋转,并向同侧屈曲。
【病理】
1.椎间盘病变 当椎间盘退变后,纤维环受到异常的压力,刺激分布在纤维环上的神经,反射到神经根后支,引起颈肌痉挛。
2.颈肌部分撕裂,韧带损伤 肌、腱、腱围结构损伤,引起组织痉挛,产生颈部疼痛。这是此类疼痛能以理疗、热敷、休息或按摩等治疗后可以使症状得以缓解的原因。
3.小关节错位改变 X线片可发现颈椎生理弧度有中断现象,小关节有分开或半脱位样改变。
4.脊神经后支受刺激或卡压 当颈段脊神经后支受到卡压、刺激而反射到项部相应肌处,产生肌痉挛,引发一系列症状出现多有诱因发病。多数患者是颈部处于强迫姿势过久而发病,硬脊膜、神经根和小关节的滑囊组织对疼痛敏感,遭受刺激时,能够产生剧烈疼痛。
5.神经根受压 神经根受压还可以反射性引起肌痉挛而导致肌疼痛。
6.肌缺血 肌缺血导致的代谢终产物也会刺激产生肌痉挛而导致疼痛。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 青壮年为多发人群,亦有45岁以上初发者。
2.发病时间 以晨起时多见,这可能与枕头不合适或睡眠姿态不当有关;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之后,这与椎间盘内压力升高有直接关系。
3.颈部疼痛 有时颈部疼痛是剧烈的,并放射到枕顶部、肩部。
4.头颈部活动受限 一般头向患侧偏斜,常呈强迫体位。患者常用手托住下颌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5.项肌紧张 常呈“立正”姿势,即“军人颈”,颈部变直。
6.颈项部压痛点 多在项部上中段发现压痛点,常在棘间和棘上有压痛,有时在上位颈椎的横突亦有压痛点。
【针灸针刀疗法】
1.毫针
[取穴] 相应病变部位的夹脊穴,风池,天柱,大椎,肩髃,养老,外关,曲池。
[方法] 颈夹脊可直刺0.8~1.2寸,风池斜向对侧眼眶,刺入1~1.2寸,天柱直刺0.8~1.2寸,大椎直刺1~1.2寸,肩髃直刺0.8~1.2寸,养老向内关方向斜刺1~1.5寸,外关向上斜刺0.5~1寸,曲池直刺0.8~1寸,有针感向手扩散。此外,可根据具体症状,选配相应的其他腧穴。如头晕甚者加百会,偏头痛者加太阳、角孙,后头痛者加风府、天牖。以上腧穴每次取5~6对,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针刀疗法
(1)C7棘突上缘点
[定位] C7棘上点。
[操作] 刀口线与棘突顶线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深度达棘突顶端。在棘突两侧纵行切开,剥离数刀,再横行铲剥2~3刀。
(2)枕外隆突下缘与椎枕肌止点
[定位] 前者位于枕外隆突下缘处,松解项韧带的起点;后者位于上、下项线之间的内侧半处,定于压痛点上。
[操作]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达骨面,纵行切开,疏通剥离,必要时可调转刀口线切开2~3刀。
(3)头夹肌点
[定位] 上、下项线之间的稍外侧,即乳突的内上压痛点处,枕骨乳突的内上方与下项线之间的稍外侧点。
[操作] 刀口线与身体纵轴一致,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4)头半棘肌点
[定位] 关节突与横突之间的肌压痛点上。
[操作]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皮下组织,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5)竖脊肌止点
[定位] 定点于棘突两侧的压痛点,即颈椎棘突的两侧点。
[操作]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皮下组织,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6)颈部肌结节
[定位] 条索压痛点,即定点于压痛点上。
[操作] 各点的操作仅限于横突平面的背侧组织界面之内,凡项部肌损伤均不会超过此界面。
(7)C3—T3的项韧带两侧的压痛点
[定位] 位于C3—T3的项韧带两侧距中线旁开5mm左右的压痛点上。
[操作] 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肤、皮下组织达棘突顶,在棘突顶的浅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此处针刀深入不应超过颈椎椎板,应特别注意。
3.芒针
[取穴] 肩背,风池,大椎。
[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其中肩背穴针尖向后下方,相当于T2—T3横突刺入,缓慢按压推进达3~4寸;风池穴针尖向内下,沿皮刺入1.2~1.5寸,使针感下行;大椎穴针尖朝向肩端,刺入3~4寸。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梅花针
[取穴] 阿是穴周围,颈夹脊,疼痛及感觉障碍循经部位。
[方法] 自上而下叩刺,以局部皮肤红晕而无出血为宜。
5.刺血疗法
[取穴] 压痛点,肩外俞,风门。
[方法] 选其中的2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上述穴处点刺3~5次,并迅速挤出紫血数滴,让患者缓缓转动头部,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6.耳针
[取穴] 取患侧颈,肩,颈椎,交感,肾上腺。若两侧发病则取双侧耳穴。
[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对准所取耳穴迅速刺入0.1寸分左右,捻针数秒,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耳穴埋针
[取穴] 取患侧颈椎,肾,交感。
[方法] 常规消毒后,将揿钉式皮内针刺入穴内,并用胶布固定,嘱咐患者每日按揉穴位3~5次,同时颈部缓慢摇动,3天后将针取下,间隔2~3天再行此术。如两侧均发病,取两侧耳穴交替进行。
8.耳穴压子
[取穴] 颈椎,后颈,肩,肾。
[方法] 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子的胶布贴于耳穴上,一侧发病取患侧,两侧发病则两侧交替使用,嘱咐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2分钟左右,每3天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9.水针
[取穴] 颈夹脊,阿是穴。
[方法] 常规注入药液(当归、红花、丹参、川芎等中药制剂,5%~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西药注射剂),按各药不同用量准确注入穴位。注意严格消毒,勿注入血管内及关节腔,掌握适当针刺深度。
10.火针
[取穴] 大椎,颈夹脊,压痛点。
[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医者一手持燃烧的酒精灯,一手用持针钳夹住大头针,在酒精灯上烧灼,待针烧至大热时(或至针红为度),持针的手迅速在上述穴位上点刺,每穴点3~5下。若针冷需再加热,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11.电针
[取穴] 同毫针。
[方法] 选取1~3对穴,一般用疏波,或用疏密波。调节电流应从小到大,颈部穴位电流输出量宜小,每日治疗1次,每穴10~15分钟。
12.电磁针
[取穴] 颈椎两侧夹脊穴,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养老,阿是穴。
[方法] 根据X线或临床症状选取2~4个穴位,对于颈椎骨质增生者应局部取穴。穴位常规消毒后,按毫针的进针方向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得气后留针,电磁针刺入穴位后,将磁头套在针柄上以充磁,其磁感应强度通过电流来调节,一般以中档为宜,500~1 000Gs,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继续下1个疗程的治疗。
13.小宽针
[取穴] 颈灵,大杼,天宗,抬肩。
[方法] 颈灵穴在局部消毒后,将小宽针迅速刺入2~3cm后,以左手拇、示2指捏起针处皮肤,做一捏一松,一松一放的动作,同时,右手将针稳准缓慢垂直刺入1cm左右,迅速出针;余穴消毒后,将小宽针直接垂直刺入,不捻转,不留针,深至2cm后迅速出针,每周2次,5次为1个疗程。
14.头针
[取穴] 对侧感觉区上1/5的下段,对侧上肢感觉区。
[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快速进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快速捻转,不提插。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后再重复捻转,反复捻针2~3次即可起针,急性期每日针1次,缓解期可隔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15.腕踝针
[取穴] 上5、上4,下肢瘫痪可配下4。
[方法] 取患侧穴,针体与皮肤呈30°,快速进针,针体应在皮下浅表层,针尖朝上,针刺深度一般为1.4寸,一般无针感,不提插,不捻转,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6.手针
[取穴] 颈项,肩,偏头。
[方法] 以颈项穴为主,用20号0.5寸毫针刺2~3分(0.2~0.3寸),留针3~5分钟,可嘱咐患者同时活动患部或做按摩,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7.鼻针
[取穴] 项背。
[方法] 常规鼻针操作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8.浮针
[取穴] 阿是穴。
[方法] 颈项部疼痛从下向上进针,背部疼痛多取横刺,针尖对向脊柱,肩臂部疼痛、麻木多从上肢远心端向近心端进针,也可根据情况向远端进针,上肢痛麻在治疗时一般均需在颈部治疗,两侧颈背酸痛需要两侧同时治疗,眩晕等症可从上位胸椎两侧向头项部平行进针。
19.磁圆针法
[取穴] 素髎沿督脉至命门;攒竹向后沿膀胱经第一侧线至肾俞,再从攒竹沿膀胱经第二侧线至志室;瞳子髎沿头部胆经路线至肩井;如果伴有肩臂部疼痛麻木者,肩臂部诸经由上向下叩击。
[方法] 以磁圆针循经叩打,头部轻叩,颈、手臂、肩背重叩。每条线路叩击5~7遍,最后重叩颈部双侧臂丛2下,叩击时手臂会出现麻感。
20.蜂针疗法
[取穴] 颈夹脊,肩井,阿是穴。
[方法] 患者取俯伏坐位,埋头于治疗台上,取相应节段的颈夹脊穴,常规消毒后,用手在蜂箱口提住一只蜜蜂(公蜂)的翅膀,夹起尾部对准夹脊穴后,略施压力,蜜蜂即将螯器官刺入穴位,将螯器官留置于穴位约10分钟后予以拔出,双侧同时治疗。从2只蜜蜂用起,每次最多不超过4只。用5ml注射器抽吸氧气3ml,肩井、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将注射针垂直刺入穴位,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后,每穴注入氧气1~3ml,拔针后按压针孔片刻。每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1.穴位挑刺法
[取穴] 颈、背部的“党参花样”皮损病变部位。
[方法] 先用2%的普鲁卡因0.2ml注射在花斑中央,成一皮丘,然后常规消毒后,挑破表皮,用特制挑刺针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挑纤维丝时,针尖横贴皮肤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将针轻轻上抬,把纤维丝挑起拨断,并把这个点的纤维丝挑净,每次选挑3~4个花斑。其中一个须选择在颈椎体上,每隔5天挑治1次。
22.输刺法
[取穴]
主穴:颈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
配穴:大椎,后溪,外关。
[方法] 主穴采用输刺法,用2寸毫针,针刺过皮后,针尖向椎体方向深刺至骨,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配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即可,治疗期间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注意:若无压痛点,则根据X线片或CT片提示的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颈部夹脊穴)。
23.穴位埋线法 此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取穴] 颈椎夹脊3~7(棘突旁开1寸处),肩井,手三里,均为患侧。
[方法] 患者取俯坐位,面部靠在垫高的枕头上,颈部保持平行状,根据X线片所示即临床检查压痛点,取相应的颈椎夹脊(旁开1寸),标定穴位后,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在穴位下2寸处进针,当针尖到达病变处行穴位局部浸润麻醉(注意麻醉药要均匀),然后取0号或1号医用羊肠线3~4cm(双线),用箭头式埋线针将羊肠线以25°向枕部方向埋入肌肉层病变处,深度约0.5cm。患者可有较强针感向头部和肩臂部放射,退针后针眼处用碘酒消毒,创可贴外覆固定3~5天。分别隔15天再埋第2次、第3次,共治疗3次。埋线1周内不要洗澡,不做剧烈运动。
24.温针灸
[取穴]
主穴:病变部位夹脊穴,大椎,肩髃,曲池,足三里,悬钟。
配穴:身柱,天宗,阳池,中渚。
[方法] 让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取毫针按针刺要求刺入适当深度,得气后,将约2cm艾段插在针柄上,点燃,每穴每次施灸2壮,一壮燃尽后再换另一壮,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5.实按灸
[取穴] 天柱,风池,百会,病变部位夹脊穴,大椎,天宗,肩井,曲池,手三里。
[方法] 让患者取坐位,每次选其中的5~6穴,用药液敷布盖住所取腧穴,点燃2~3支艾条,取一支用卫生纸将燃火一端包住,迅速按向腧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反复数次,待火力微弱时,再换一支艾条同上操作,直至患者穴处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浸布药物:桂枝、川芎、羌活、细辛、白芷、各9g,水煎)。
26.隔蝎子灸
[取穴] 病变部位颈夹脊,大椎,风池。
[方法] 嘱患者取俯卧位,将醋和黄酒浸泡的蝎子置于所取腧穴上,然后点燃艾条,在置有蝎子的腧穴上悬起灸,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穴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27.药灸疗法
[取穴] 阿是穴。
[方法] 取0.2cm厚的生姜片,针刺数孔,置于患处,放上1cm药艾炷灸(熟地黄、肉苁蓉各15g,荆芥、防风、乳香、没药、白胡椒各30g,共研细末,与250g艾绒拌匀),点燃灸至鲜红,微汗,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5~7壮,10次为1个疗程。
28.走罐法
[取穴] 颈夹脊,定喘,大椎,大杼,风门,肺俞,身柱。
[方法] 颈夹脊只用一小号玻璃罐以闪火法拔于颈后上端,用左手按住皮肤,右手扶罐慢慢下行至定喘穴,然后返回,如此反复数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其余腧穴为走罐的另一条线路,具体办法是:先用闪火法将一中号玻璃罐拔于大杼穴,然后两手协同,扶罐沿大杼、风门、肺俞、身柱横过脊柱,再沿肺俞、风门、大杼,行至大椎,如此往返数次,亦以皮肤潮红为度,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29.刮痧
[取穴] 颈夹脊,大椎,大杼,风门,肩井。
[方法] 从颈夹脊穴以刮痧板从上向下至肩井穴反复刮数次,其余3穴以大椎为起点,从上往下,刮至风门穴处,反复数次,以局部皮肤出现渗血为度,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
30.超声穴位疗法
[取穴] 阿是穴,天柱,大椎,肩中俞,肩井。
[方法] 采用无锡产CSY-25型超声治疗机,频率800kHz,连续输出,以液状石蜡做耦合剂,直接接触移动法,移动速度2~3cm/s,超声头面积10cm2,声强0.5~10.5W/cm2。
31.氦-氖激光穴位疗法
[取穴] 风池,天柱,大椎,C4—C6椎间孔,缺盆,曲池(患侧),合谷(患侧)。
[方法] 采用西安产795-b型双管氦-氖激光治疗机,每穴5分钟,每次治疗6穴,共30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其他疗法】
1.按摩 推拿治疗主要以上肢手法为主,根据神经孔狭窄的位置,沿上肢的三阳经或三阴经循经推按;牵抖上肢;点按臂臑、手三里、小海、外关、阳溪穴位;弹拔、牵抖指间关节;弹响各指末端。
除上述传统手法外,另有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新的现代治疗手法,具有独到之处,且能大大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已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将其具体操作介绍如下。
其主要有拔伸牵引、旋转颈椎、松动棘突及横突。具体操作要点及顺序同“神经根型颈椎病”。
2.足疗结合针灸疗法 这种方法对于急性期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其主要操作方法为:首先进行全足放松推拿,重点对足反射区如颈椎、颈、尾骨、肩、斜方肌等采用拇指推法,即以拇指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朝向心脏方向或向心与逆心各半用力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可在反射区域内做缓和的按揉动作。每个施治反射区推治次数为100次,对拇指进行从内向外旋转和从外向内旋转数圈。尔后,以C2—C7夹脊穴为主随症配选肩井、肩髃、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等穴,用30~40mm毫针针刺,平补平泻出现针感后,选2~4个穴位,连接66805电针仪。推拿和针刺每次各30分钟,每日l次,7次为1个疗程。
【评介】 推拿疗法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纠正颈椎关节的错位、紊乱、滑膜嵌顿,改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患部血供,促进炎性的吸收,缓解肌痉挛和挛缩,其方法简便、安全,能够有效地缓解或解除症状,这一点已经在中西医界达成共识。因此,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是首选方案。
中药内治法,在中医辨证的指导下,对于颈椎病所表现的复杂症状及病因病理采取科学分析,灵活变通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疗效可靠,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方法。
针灸、离子导入、中药外治法等是中医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缓解和消除某些症状有着较好的疗效,是不可忽视的治疗手段。
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加强颈部功能锻炼,注意睡姿,避免使用过高或过低的枕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