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由于前斜角肌痉挛、肥大、强立或止点异常等改变压迫了其下的锁骨下动脉和下臂丛神经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受压所引起的综合征。常见病因为颈部外伤引起该肌反射性痉挛,或劳损而引起该肌紧张,也可因过度使用该肌而使该肌肥厚,如射击、杂技等项目。此外,颈椎病、颈7横突过长及第1肋骨变异,或局部肿瘤等也可引起本病。本病的形成与神经血管束通过三角间隙有关:①先天畸形。前、中斜角肌融合成一体。②前斜角肌肥大。③前斜角肌的附着点靠外,造成三角间隙的狭窄。以上3种情况均可使神经血管束受压而产生斜角肌症候群,主要出现血管、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受压症状。中医学认为,气血瘀滞为本病病机的关键,肝血亏虚、风邪侵袭多为久病体虚迁延不愈的发病机制。本病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多见于弱力型体型。
【解剖】 前斜角肌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部分位于颈外侧三角内,起自C3—C6横突前结节,锁骨下动脉沟的前方,肌纤维斜向下外,止于第1肋骨上面的斜角肌结节。由颈神经(C5—C7)前支支配。前斜角肌下部渐成腱性,虽较薄,但甚为坚韧。偶尔前斜角肌与锁骨下动脉相邻处的肌纤维可呈纤维化而使动脉受压。
【病理】
1.颈部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的侵袭 有以上病因,斜角肌发生纤维性炎症,产生肿胀痉挛、僵硬,从而压迫臂丛神经或锁骨下动脉。
2.先天性畸形 如肩部下垂、高位胸骨、高位第1肋骨、第7颈椎横突肥大或颈肋畸形,使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长期受到刺激而引起前、中斜角肌痉挛、肥大。痉挛的肌肉又进一步提高第1肋骨,减少了神经和血管在第1肋骨上缘的活动余地,从而加重了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形成了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受压组织不同而异。
1.锁骨下动脉受压 其疼痛具有血管性疼痛性质,起病突然,开始时自颈部向上肢尤其是尺侧放射,疼痛以麻木、刺痛为主,疼痛部位界限不清。疼痛程度常随颈部和上肢位置改变而变化,颈部伸直时疼痛加重,项部屈曲时疼痛可缓解。当颈椎活动、深吸气、上肢上举外展时疼痛加剧,严重者可累及枕部和胸部。此外可有血管症状,患肢发凉、发绀呈苍白色,以手部明显,尤其下垂时更加明显。患侧脉搏减弱,血压降低,可出现患肢水肿,严重者可有指端坏死、点状瘀斑等。
2.臂丛神经受压 发生于长期病变者,臂丛下神经干受压,疼痛呈锐痛性质并向前臂内侧以及第4、第5手指放射。日久出现受累区域及手部小肌肉,如大鱼际、小鱼际、蚯蚓肌及骨间肌等萎缩,肌力减退。
3.锁骨下动脉与臂丛神经同时受压 与颈肋症状相同。
【针灸针刀疗法】
1.毫针
[取穴] 扶突,颈夹脊,天鼎,曲池,少海,合谷,手三里,孔最,外关,支沟。
[方法] 用中等刺激或强刺激。扶突向缺盆方向斜刺0.8~1.2寸,使局部有沉麻胀感,并向四周放散;颈夹脊直刺0.8~1.2寸,天鼎向缺盆方向斜刺0.8~1.2寸;曲池直刺0.8寸,使针感下行;少海直刺0.5~1寸,使局部产生酸胀麻感,并向前臂放射;合谷直刺0.5寸;手三里直刺1.2寸;孔最针尖向上,斜刺0.8~1.2寸;外关、支沟各直刺0.5寸。每次选3~5穴,每日针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梅花针
[取穴] 扶突,颈夹脊,曲池,灵道,神门,阿是穴,天鼎,疼痛循经部位。
[方法] 每次选3~4穴,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在所选穴位处轻轻叩刺,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耳针
[取穴] 颈,颈椎,肩,上臂,前臂,腕,手。
[方法] 每次取3~5穴,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手的拇指和示、中2指托住耳轮,一手持0.5寸毫针快速刺入0.2~0.3cm,用中强刺激捻转数秒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转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亦可取上述穴位进行埋针或王不留行压子,每日按揉3~5次,每3天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4.火针
[取穴] 阿是穴,扶突,颈夹脊,曲池,外关,神门,孔最。
[方法] 每次取3~4穴,让患者取坐位,患肢放在桌子上,医者立于患侧,一手持点燃的酒精灯,一手持夹有大头针的持针钳在酒精灯上燃烧,待针烧红,迅速持针向所选穴点3~5下,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注意扶突穴点刺时应避免伤及颈动脉。
5.芒针
[取穴] 扶突,缺盆,颈夹脊,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
[方法] 其中扶突穴刺入后,针尖朝向缺盆穴平刺;颈夹脊则由第3颈椎向下透刺至第7颈椎夹脊;曲池进针得气后,将针平卧,刺向手三里;外关穴则直刺透向内关;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电针
[取穴] 扶突,曲池,天泉,神门。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将毫针按要求刺入上述穴位后,将电针治疗仪的输出线分别连接于上述腧穴,其中,扶突、曲池为一对,天泉、神门为一对。打开电源开关,用疏密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温针灸
[取穴] 扶突,颈夹脊,曲池,手三里,合谷,孔最。
[方法] 每次取3~4穴,将毫针按要求刺入后,将约2cm长的艾条段挂在针柄上,点燃,燃尽后再换1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8.隔姜灸
[取穴] 阿是穴,颈夹脊,曲池,手三里,合谷,孔最,缺盆。
[方法] 每次取3~5穴,将刺孔的薄姜片放在所选穴位上,再将枣核大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燃尽后再换1壮,每穴施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触按灸
[取穴] 阿是穴,颈夹脊,曲池,孔最,小海,神门,阳溪。
[方法] 点燃艾条4~5支,医者先取2~3支,用卫生纸将燃火的一端包住,迅速向穴位上触按,并迅速拿起,灸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度,若艾条火灭,可再换备用艾条,继续施术。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0.穴位注射
[取穴] 阿是穴,颈夹脊,天鼎。
[药物] 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1%普鲁卡因5~10ml。
[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5号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穴位,得气后轻提,按各药的不同用量准确注入穴位内,深度约为0.5cm。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
11.火罐
[取穴] 缺盆,颈夹脊,曲池,孔最。
[方法] 根据不同部位先取大小合适的玻璃罐,用闪火法迅速拔在上述穴位处,留罐15分钟。起罐后对上述腧穴稍加按揉,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刺络拔罐
[取穴] 缺盆,颈夹脊,曲池,孔最,外关。
[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缺盆、颈夹脊均用三棱针点刺,而余穴则用28号0.5寸毫针向四下斜刺,然后出针,迅速用闪火法将大小适中的玻璃罐拔于穴位上,留罐15分钟,可拔出紫血若干。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前斜角肌综合征在急性期疼痛较重时,可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以镇痛解痉。本法对受压迫的神经、血管功能的恢复也很有好处。
方药配制如下:苏木12g,红花12g,豨莶草30g,透骨草30g,伸筋草60g,上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煮沸20分钟,滤出药液300ml。
治疗时将绒布置药液中浸透,敷于铅板衬垫放置颈部疼痛处,连接电疗机正极;另一负极铅板衬垫置于同侧上肢疼痛、麻木部位或内关穴处。电流量10~20mA,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5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休息5天再做第2个疗程的治疗。
14.中药内治法
(1)气血瘀滞型
治则:活血化瘀,益气通痹。
方药:桃仁饮加味。
桃仁12g,红花9g,川芎12g,归尾12g,威灵仙15g,乌药6g,麻黄6g,白芍12g,桑枝15g,桂枝9g,黄芪20g,甘草6g。
若瘀血严重,疼痛剧烈者去威灵仙,加草乌6g,地龙12g,三七粉3g(研细冲服)。
(2)肝血亏虚型
治则:滋补肝肾,活络舒筋。
方药:补肾壮筋汤加味。
熟地黄15g,白芍12g,当归15g,山茱萸12g,茯苓9g,川断12g,牛膝9g,五加皮15g,青皮9g,红花9g,鸡血藤20g,丹参30g,桑枝15g,桂枝9g。
(3)风邪侵筋型
治则:祛风,通络,舒筋。
方药:防风汤。
防风9g,当归12g,赤茯苓12g,黄芪9g,秦艽12g,葛根15g,麻黄3g,肉桂12g,生姜3片,甘草3g,伸筋草15g,忍冬藤15g。
若兼有湿邪者可去黄芪、葛根,加薏苡仁20g,威灵仙15g。
15.中药外治法 本病症状多表现在一侧上肢或手部,但病位却在颈前一侧,故外用药的使用必须药到病所,不能被症状所迷惑。一般外用药应在锁骨上窝处使用,或循经穴外敷。
(1)消肿散(经验方):制乳香60g,制没药60g,木瓜60g,栀子30g,大黄150g,蒲公英60g,土鳖虫30g。
用法:研末混合,用适量凡士林调匀煮成膏,外敷患侧缺盆穴处。
功效:消肿逐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型痹痛,手指发青,青筋暴露者。
(2)万录膏:伸筋草30g,透骨草30g,丁香根30g,当归30g,血竭30g,没药30g,自然铜30g,川芎24g,赤芍60g,红花30g,川牛膝15g,五加皮15g,石菖蒲15g,苍术15g,木香9g,秦艽9g,蛇床子9g,肉桂9g,川附子9g,半夏9g,石斛9g,萆薢9g,鹿茸9g,麝香6g。
用法:除血竭、麝香、没药3味研细末另包外,其余先用香油5kg微火煨,浸3天,熬黑为度,去渣加黄丹2.5kg再熬,将至滴水成珠时离火,稍候药温,将血竭、没药、麝香下入,搅均取起,出火气,备用。
功效:温通经络,消瘀散毒,止痛。
主治:损伤后颈肩上肢麻木不仁,寒湿疼痛。
(3)八仙逍遥散: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当归6g,黄柏6g,苍术9g,牡丹皮9g,川柏9g,苦参15g。
用法:共合一处,装袋内,扎口,水熬热熨患处。
功效:祛风胜湿,活络舒筋。
主治:颈后肿硬疼痛,以及感风湿,筋骨血肉酸痛诸症。
(4)热敷散:刘寄奴12g,独活2g,防风12g,秦艽12g,红花9g,艾叶9g,桑枝30g,赤芍15g,花椒9g,川芎9g,草乌9g,生姜30g,栀子9g,五加皮15g,大葱3根,透骨草12g。
用食醋将药拌湿,用纱布包裹,蒸热后热熨患处,亦可煎汤外洗患处。
中药外治法对前斜角肌综合征只起辅助治疗作用,但也需辨证施治。热熨药局部应用时应当没有红肿表现。急性期血瘀血热者,非此法所宜。
【其他疗法】
1.按摩
(1)按揉乳突: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身体侧后方,用拇指按揉患者乳突,持续约1分钟。施术时用拇指螺纹面着力于穴位上,其余4指置于其对侧或相应的部位以助力,拇指指面用力向下按压的同时,以上肢带动拇指做环旋揉动,注意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按中有揉,揉中有按,并带动深层组织,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2)捏拿颈项肌: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部,另一手在颈部压痛点和痛性结节做广泛且深透的拿法,约3分钟。施术时拇指与其余4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法,拿时自上而下,前臂放松,手掌空虚,捏拿的方向要与肌腹垂直,动作要连贯性,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注意指间关节不动。重点放松颈部两侧肌肉,此时患者局部应有酸胀感。
(3)点按缺盆: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以一手扶患者肩背部,另一手拇指点按缺盆穴(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约1分钟。施术时以拇指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配合瞬间加大力度点按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按。注意施术时手指应用力保持一定姿势,避免在点的过程中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造成损伤。
(4)小鱼际侧击颈项外侧: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站于其患侧侧后方,双手合十,用双手手掌尺侧侧击颈项部外侧2分钟。施术时腕关节放松,双手手掌尺侧有节律地弹性击打局部,力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5)拿揉上肢:患者取正坐位,术者坐于其患侧,用拿揉法在上肢的尺侧从腋窝开始经肘部到前臂进行治疗,往返操作5~8遍。施术时拇指与其余4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自上而下往返捏拿治疗部位,力量从小到大,作用层次由浅至深。
(6)按揉上肢尺侧痛点:以治疗患者左侧上肢为例。患者正坐位,术者取侧身站在患者的前方,以左手托住患者上肢,右手拇指在下,其余4指在上,用拇指指腹按揉上肢内侧的痛点及痛性结节,约3分钟。按揉法施术时以拇指螺纹面按于施治部位上,以上肢带动拇指,往返用力,先按后揉,按揉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2.神经阻滞疗法 首选前斜角肌肌腹浸润阻滞。因为斜角肌的痉挛、强直是斜角肌肌腹浸润阻滞的绝对适应证。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局麻药合剂的解痉、止痛、消炎的作用,另一方面局部浸润阻滞可以切断“疼痛—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患者头偏向健侧,并向患侧肩部倾斜(即紧张患侧的颈肌)。常规消毒患侧颈部皮肤后,深吸气,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摸清条索状的前斜角肌后,用示、中指固定该肌肉,用7号针头刺入前斜角肌肌腹。
[药物] 0.5%~1%利多卡因或0.25%~0.5%布比卡因肌内注射。
[疗效] 5分钟内疼痛即可完全缓解。进行一次斜角肌肌腹浸润阻滞即可痊愈。若未能痊愈,但治疗效果超出药效的时间,即可断定该阻滞术具有治疗意义。可以重复使用同样的阻滞。
【评介】 在非手术治疗中,中药内治法为首选,如能配合其他疗法,疗效更佳。
尤其是推拿疗法,可直接作用于前斜肌,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同时有一定的纠正前斜角肌解剖位置的作用,可为主要的辅助疗法。
本病在治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伏案工作者,宜注意经常活动头颈部或变换一下姿势,勿使肌肉长期处于痉挛状态。
2.睡眠时应注意体位,枕头要高低、软硬合适。
3.劳动强度大者宜注意休息,勿使过劳。
4.手持重物不宜时间过长。
5.颈部宜注意保暖御寒。
6.平时进行颈肩部保健操锻炼,以增强颈肩部肌力。
7.落枕及颈扭伤宜及早治疗,以免迁延失治,引发本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