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据统计,此型发病年龄较其他型高,常多在45岁以上,以50—60岁较多见,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平行上升趋势。症状亦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此型颈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破坏了椎动脉和颈椎的正常关系,导致椎动脉的长度超过了颈椎的长度,长则必曲的椎动脉造成了血流缓慢,甚至造成血流中断,同时颈椎骨性病变及瘢痕压迫,椎动脉本身病变,软组织损伤造成交感神经受挤压,引起继发性椎动脉痉挛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解剖】 椎动脉可分四段,即颈部、椎骨部、枕部和颅内部。颈部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在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内上行,故前斜角肌痉挛时可出现颈椎动脉受压现象。椎动脉后方与第7颈椎横突,第7、第8颈神经前支、颈交感神经节和星状神经节(颈下交感神经)相邻。此神经节发出交感神经纤维与椎动脉平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上可出现有椎动脉型与交感神经的混合型颈椎病。椎骨部从进入颈椎横突孔到出横突孔为第二段。在上行中发出分支(椎间动脉)经椎间孔进入椎管,颈椎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的前内方,该关节骨赘形成时,易压迫椎动脉,使其歪斜扭曲,造成管腔狭窄,重者可完全梗死。第5颈椎的横突孔距离椎体较近,增生时更易压迫椎动脉。椎动脉第三段通过寰椎,经枕骨大孔入颅腔,此段椎动脉在寰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弯曲较大,故头颅转动时椎动脉受牵拉而狭窄,影响血流的通过而产生晕眩。椎动脉第四段上行入颅内部动脉的主要分支,供血于内耳,故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内耳血供时,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病理】 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等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颈椎间盘因退变而变扁并向周围膨出,椎体周围的韧带及关节囊变得松弛,使脊柱不稳定,活动度增大,刺激周围的骨膜和韧带,导致椎体缘及小关节部形成骨刺。椎体增生的骨刺可引起周围膨出的椎间盘以及韧带,关节囊的充血反应、肿胀、纤维化等,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如突出在前方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如果是椎体侧方的突出,可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脑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1.偏头痛 为多发症状,约占70%,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以颞部为剧,多呈抽痛或刺痛状。一般均为单侧,有定位意义;如双侧椎动脉受累时则表现为双侧症状。
2.迷路症状 主要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聋等症状,其发生十分多见,这是由内耳动脉血供不全所致。
3.前庭症状 多表现为眩晕,其发生、发展及加剧与颈部旋转动作有直接关系。
4.记忆力减退 约50%病例出现此种现象,往往在椎动脉减压性手术刚结束时,患者即主诉“头脑清楚了”。
5.视力障碍 有些病例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幻视及短暂的失明等,此主要由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第3对、第4对、第5对脑神经核及内侧束缺血所致。
6.精神症状 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其中精神抑郁者较多,欣快者较少。多伴有近事健忘,失眠及多梦现象。
7.发音障碍 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嘶哑及口唇麻木感等,严重者可出现发音困难,甚至影响吞咽。此主要出于延髓缺血及脑神经受累所致,这种症状更多见于侧索硬化症。
8.猝倒 此为椎动脉痉挛引起椎体交叉处突然缺血所致,多系突然发作,并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当患者在某一体位头颈转动时,突感头晕、头痛,患者立即抱头且双下肢似失控状,身软无力,随即跌倒在地。发作前多无任何征兆,在发作过程中因无意识障碍,跌倒后可自行爬起。
【针灸针刀疗法】
1.毫针
[主穴] 风池,颈夹脊,风府,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
[配穴] 天柱,大椎,印堂,太阳,合谷。
[方法] 每次选3~5穴,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症状好转,可隔日治疗1次。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均用补法,其余穴位用中等刺激或强刺激。其中,风池穴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0.5~1寸,使局部酸胀,并向头顶、颞部、前额、眼眶扩散。风府穴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0.8寸,使局部出现胀感,注意针尖不可朝上。颈夹脊穴,针尖向斜体方向斜刺0.3~0.5寸,注意针尖不宜向外或过深,以免伤及椎动脉。
2.针刀疗法
[定位] 主要以痛性结节,或条索,或感应很强的穴位为进针点,多在颈椎横突尖、棘突尖,或旁开1~1.5cm,或肩胛骨内上角等处,选取3~6个治疗点。
[方法] 一般以垂直颈部皮肤进针,刀口方向应与深层神经、血管和肌纤维的走向一致,但当肌纤维的走向与神经、血管的走向不一致时,则刀口走向只能与神经、血管走向保持一致,不必考虑肌纤维。在进针刀前,先用拇指指甲按进针方向,用力按压进针点,使其深层的神经、血管向侧方移开,避免进针刀时受到损伤;针刀紧贴拇指指甲,在加压分离后快速刺入皮肤,进针的同时不断询问患者感觉,如遇患者出现剧痛、触电、窜麻样感觉时,应稍退针刀,调整进针方向2mm,继续进针,直达病变层次,做纵行剥离法、横行剥离法、切开剥离法、椎间孔扩大法、椎间孔松解法等,一般使用2~3种操作方法即达到治疗目的。
3.芒针
[取穴] 肩背,风池,大椎。
[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其中肩背穴针尖向后下方,相当于T2—T3横突刺入,缓慢按压推进达3~4寸;风池穴针尖向内下,沿皮刺入1.2~1.5寸,使针感下行;大椎穴针尖朝向肩端,刺入3~4寸。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梅花针
[取穴] 阿是穴周围,颈夹脊,疼痛及感觉障碍循经部位。
[方法] 自上而下叩刺,以局部皮肤红晕而无出血为宜。
5.刺血疗法
[取穴] 压痛点,肩外俞,风门。
[方法] 选其中的2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上述穴处点刺3~5次,并迅速挤出紫血数滴,让患者缓缓转动头部,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6.耳针
[取穴] 取患侧颈,肩,颈椎,交感,肾上腺。若两侧发病则取双侧耳穴。
[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对准所取耳穴迅速刺入1分(0.1寸)左右,捻针数秒,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耳穴埋针
[取穴] 取患侧颈椎,肾,交感。
[方法] 常规消毒后,将揿钉式皮内针刺入穴内,并用胶布固定,嘱咐患者每日按揉穴位3~5次,同时颈部缓慢摇动,3天后将针取下,间隔2~3天再行此术。如两侧均发病,取两侧耳穴交替进行。
8.耳穴压子
[取穴] 颈椎,后颈,肩,肾。
[方法] 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子的胶布贴于耳穴上,一侧发病取患侧,两侧发病则两侧交替使用,嘱咐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2分钟左右,每3天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9.水针
[取穴] 颈夹脊,阿是穴。
[方法] 常规注入药液(当归、红花、丹参、川芎等中药制剂,5%~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西药注射剂),按各药不同用量准确注入穴位。注意严格消毒,勿注入血管内及关节腔,掌握适当针刺深度。
10.火针
[取穴] 大椎,颈夹脊,压痛点。
[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医者一手持燃烧的酒精灯,一手用持针钳夹住大头针,在酒精灯上烧灼,待针烧至大热时(或一针红为度),持针的手迅速在上述穴位上点刺,每穴点3~5下。若针冷需再加热。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11.电针
[取穴] 同毫针。
[方法] 选取1~3对穴,一般用疏波,或用疏密波。调节电流应从小到大,颈部穴位电流输出量宜小,每日治疗1次,每穴10~15分钟。
12.电磁针
[取穴] 颈椎两侧夹脊穴,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养老,阿是穴。
[方法] 根据X线检查或临床症状选取2~4个穴位,对于颈椎骨质增生者应局部取穴。穴位常规消毒后,按毫针的进针方向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得气后留针,电磁针刺入穴位后,将磁头套在针柄上以充磁,其磁感应强度通过电流来调节,一般以中档为宜,500~1 000Gs,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继续下1个疗程。
13.小宽针
[取穴] 颈灵,大杼,天宗,抬肩。
[方法] 颈灵穴在局部消毒后,将小宽针迅速刺入2~3cm后,以左手拇、示2指捏起针处皮肤,做一捏一松,一松一放的动作,同时,右手将针稳准缓慢垂直刺入1cm左右,迅速出针;余穴消毒后,将小宽针直接垂直刺入,不捻转,不留针,深至2cm后迅速出针,每周2次,5次为1个疗程。
14.头针
[取穴] 对侧感觉区上1/5的下段,对侧上肢感觉区。
[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快速进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快速捻转,不提插。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后再重复捻转,反复捻针2~3次即可起针,急性期每日针1次,缓解期可隔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15.腕踝针
[取穴] 上5、上4,下肢瘫痪可配下4。
[方法] 取患侧穴,针体与皮肤呈30°,快速进针,针体应在皮下浅表层,针尖朝上,针深一般为1.4寸,一般无针感,不提插,不捻转,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6.手针
[取穴] 颈项,肩,偏头。
[方法] 以颈项穴为主,用20号0.5寸毫针刺2~3分(0.2~0.3寸),留针3~5分钟,可嘱咐患者同时活动患部或做按摩,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7.鼻针
[取穴] 项背。
[方法] 常规鼻针操作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8.浮针
[取穴] 阿是穴。
[方法] 颈项部疼痛从下向上进针,背部疼痛多取横刺,针尖对向脊柱,肩臂部疼痛、麻木多从上肢远心端向近心端进针,也可根据情况向远端进针,上肢痛麻在治疗时一般均需在颈部治疗,两侧颈背酸痛需要两侧同时治疗,眩晕等症可从上位胸椎两侧向头项部平行进针。
19.磁圆针法
[取穴] 素髎沿督脉至命门;攒竹向后沿膀胱经第一侧线至肾俞,再从攒竹沿膀胱经第二侧线至志室;瞳子髎沿头部胆经路线至肩井;如果伴有肩臂部疼痛麻木者,肩臂部诸经由上向下叩击。
[方法] 以磁圆针循经叩打,头部轻叩,颈、手臂、肩背重叩。每条线路叩击5~7遍,最后重叩颈部双侧臂丛2下,叩击时手臂会出现麻感。
20.蜂针疗法
[取穴] 颈夹脊,肩井,阿是穴。
[方法] 患者俯伏坐位,埋头于治疗台上,取相应节段的颈夹脊穴,常规消毒后,用手在蜂箱口提住一只蜜蜂(公蜂)的翅膀,夹起尾部对准夹脊穴后,略施压力,蜜蜂即将螯器官刺入穴位,将螯器官留置于穴位约10分钟后予以拔出,双侧同时治疗。从2只蜜蜂用起,每次最多不超过4只。用5ml注射器抽吸氧气3ml,肩井、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将注射针垂直刺入穴位,提插得气回抽无血后,每穴注入氧气1~3ml,拔针后按压针孔片刻。每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1.穴位挑刺法
[取穴] 颈、背部的“党参花样”皮损病变部位。
[方法] 先用2%的普鲁卡因0.2ml注射在花斑中央,成一皮丘,然后常规消毒后,挑破表皮,用特制挑刺针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挑纤维丝时,针尖横贴皮肤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将针轻轻上抬,把纤维丝挑起拨断,并把这个点的纤维丝挑净,每次选挑3~4个花斑。其中一个须选择在颈椎体上,每隔5天挑治1次。
22.输刺法
[取穴]
主穴:颈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
配穴:大椎,后溪,外关。
[方法] 主穴采用输刺法,用2寸毫针,针刺过皮后,针尖向椎体方向深刺至骨,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配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即可,治疗期间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注意:若无压痛点,则根据X线片或CT片提示的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颈部夹脊穴)。
23.穴位埋线法
[取穴] 双侧夹脊颈5和夹脊颈7。
[方法] 患者俯伏坐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选用0号络刺羊肠线3cm,穿入9号腰椎穿刺管中,快速垂直进针,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立即将针以15°向枕部透刺,产生加强针感后,按常规羊肠线埋入,出针后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埋1次即为1个疗程,15日后再进行第2次埋线。
24.温针灸
[取穴]
主穴:病变部位夹脊穴,大椎,肩髃,曲池,足三里,悬钟。
配穴:身柱,天宗,阳池,中渚。
[方法] 让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取毫针按针刺要求刺入适当深度,得气后,将约2cm艾段插在针柄上,点燃,每穴每次施灸2壮,一壮燃尽后再换另一壮,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5.实按灸
[取穴] 天柱,风池,百会,病变部位夹脊穴,大椎,天宗,肩井,曲池,手三里。
[方法] 让患者取坐位,每次选其中的5~6穴,用药液敷布盖住所取腧穴,点燃2~3支艾条,取一支用卫生纸将燃火一端包住,迅速按向腧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反复数次,待火力微弱时,再换一支艾条同上操作,直至患者穴处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浸布药物:桂枝、川芎、羌活、细辛、白芷各9g,水煎)。
26.隔蝎子灸
[取穴] 病变部位颈夹脊,大椎,风池。
[方法] 让患者取俯卧位,将醋和黄酒浸泡的蝎子置于所取腧穴上,然后点燃艾条,在置有蝎子的腧穴上悬起灸,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穴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27.药灸疗法
[取穴] 阿是穴。
[方法] 取0.2cm厚的生姜片,针刺数孔,置于患处,放上1cm药艾炷灸(熟地黄、肉苁蓉各15g,荆芥、防风、乳香、没药、白胡椒各30g,共研细末,与250g艾绒拌匀),点燃灸至鲜红、微汗、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5~7壮,10次为1个疗程。
28.走罐法
[取穴] 颈夹脊,定喘,大椎,大杼,风门,肺俞,身柱。
[方法] 颈夹脊只用一小号玻璃罐以闪火法拔于颈后上端,用左手按住皮肤,右手扶罐慢慢下行至定喘穴,然后返回,如此反复数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其余腧穴为走罐的另一条线路,具体办法是:先用闪火法将一中号玻璃罐拔于大杼穴,然后两手协同,扶罐沿大杼、风门、肺俞、身柱横过脊柱,再沿肺俞、风门、大杼,行至大椎,如此往返数次,亦以皮肤潮红为度,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29.刮痧
[取穴] 颈夹脊,大椎,大杼,风门,肩井。
[方法] 颈夹脊穴以刮痧板从上向下至肩井穴反复刮数次,其余3穴以大椎为起点,从上往下,刮至风门穴处,反复数次,以局部皮肤出现渗血为度,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
30.超声穴位疗法
[取穴] 阿是穴,天柱,大椎,肩中俞,肩井。
[方法] 采用无锡产CSY-25型超声治疗机,频率800kHz,连续输出,以液状石蜡做耦合剂,直接接触移动法,移动速度2~3cm/s,超声头面积10cm2,声强0.5~10.5W/cm2。
31.氦-氖激光穴位疗法
[取穴] 风池,天柱,大椎,C4—C6椎间孔,缺盆,曲池(患侧),合谷(患侧)。
[方法] 采用西安产795-b型双管氦-氖激光治疗机,每穴5分钟,每次治疗6穴,共30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其他疗法】
1.按摩
(1)拿颈项肌:患者正坐位,术者站在患者的侧后方,在颈项部施以拿法约3分钟。施术时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部,另一手的拇指与其余4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在颈部做广泛且深透的拿法,拿时自上而下,放松颈部肌肉。在做拿法时,前臂放松,手掌空虚,捏拿的方向要与肌腹垂直,动作要连贯,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应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捏拿肌腹,指间关节不动。
(2)点按风池:患者正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以一手扶患者前额,另一手拇指点按风池穴(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当斜方肌上部与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约1分钟。施术时以拇指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配合瞬间加大力度点按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按。注意施术时手指应用力保持一定姿势,避免在点的过程中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造成损伤。
(3)按揉风府:患者坐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用拇指按揉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持续约1分钟。施术时用拇指螺纹面着力于穴位上,其余4指置于其对侧或相应的部位以助力,在拇指指面用力向前上方按压的同时,以上肢带拇指做环旋揉动,注意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按中有揉,揉中有按,并带动深层组织,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4)弹拨痛点:患者正坐位,术者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以一手固定患者前额,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弹拨颈部痛点及痛性结节,约3分钟。弹拨法施术时以拇指螺纹面按于施治部位上,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先按后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拇指应做对掌运动,随后反复弹拨颈项后、枕部肌肉数分钟,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5)揉肩背:患者正坐或俯卧位,术者站于其身侧,用法放松肩背部肌肉8~10分钟。施术时用小指、环指、中指背侧及掌指关节着力于臀部,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作用于治疗部位上。先由病变远端或健侧逐渐向最痛部位接近,力量由轻到重。
(6)拿肩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后,拿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的连线的中点)10次,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施术时一手的拇指与其余4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在施治部位做广泛且深透的拿法,拿时自上而下,放松肌肉。手法要求同拿颈项肌。
(7)点按缺盆:患者正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以一手扶患者肩背部,另一手拇指点按缺盆穴(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约1分钟。手法同按揉风府。
(8)拔伸减压:患者仰卧位,术者站于其患侧侧后方,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本法在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的同时,也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
(9)小鱼际侧击颈项外侧:患者正坐位,术者站于其患侧侧后方,双手合十,用双手手掌尺侧侧击颈项部外侧2分钟。施术时腕关节放松,双手手掌尺侧有节律地弹性击打局部,力度以患者觉舒适为度。
2.中药外治法
(1)温经通络膏(《中医伤科学讲义》):乳香、没药、麻黄、马钱子各250g。
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敷。若寒邪较重者加肉桂、细辛、川乌各100g,以增强温经散结之力;若湿邪偏重者,加薏苡仁250g,地龙150g,苍术250g,以增强通经祛湿之力。注意马钱子有大毒,用时应以蜜糖调敷,以防中毒,孕妇忌用。
(2)颈痛散(经验方):刘寄奴12g,独活12g,防风12g,秦艽12g,黄丹6g,花椒9g,艾叶9g,桑枝30g,赤芍15g,白矾9g,红花9g,川乌9g,草乌9g,生姜30g,桂枝9g,五加皮15g,大葱3根,透骨草12g等。
用食醋将药拌湿,用纱布包好,蒸后热熨颈肩部,亦可煎汤外洗患部。
(3)止痛散(《医宗金鉴》):防风、荆芥、当归、艾叶、牡丹皮、鹤虱、升麻各3g,苦参、透骨草、赤芍各6g,花椒9g,甘草3g。
共为末,装白布袋内,蒸热外熨颈肩部。
(4)正骨煲药(《中医伤科学讲义》):当归、羌活、红花、白芷、乳香、没药、骨碎补、川断、防风、木瓜、花椒、透骨草各12g。
上药装入布袋内,将布袋放在蒸笼内,蒸热后放颈后颈部烫熨,具有舒筋活络,祛瘀止痛之功效。
3.中药离子导入法 红花50g,川乌、草乌各100g,一支蒿100g,加50%乙醇2 000ml,浸泡10~15天或以后备用。阳极8cm×16cm,取药液10ml,均匀撒于衬垫上,紧贴病变部位,阴极10cm×21cm置于相应部位,电流密度0.05~1mA,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天,可做2~3个疗程。
【评介】 推拿疗法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纠正颈椎关节的错位、紊乱、滑膜嵌顿,改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患部血供,促进炎性的吸收,缓解肌痉挛和挛缩,其方法简便、安全,能够有效地缓解或解除症状,这一点已经为中西医界所共识。因此,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是首选方案。
中药内治法,在中医辨证的指导下,对于颈椎病所表现的复杂症状及病因病理采取科学分析,灵活变通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疗效可靠,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方法。
针灸、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外治法等是中医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缓解和消除某些症状有着较好的疗效,是不可忽视的治疗手段。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
2.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3.在推拿治疗的过程中,注意手法不可过重,以免压迫椎动脉,加重损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