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受压保守治疗针灸取穴

脊髓受压保守治疗针灸取穴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OPLL的发生率差异很大。有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和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及发展均较缓慢,早期患者并不出现临床症状。当骨化块增宽增厚到一定程度引起颈椎管狭窄时,或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严重,但原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均可造成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压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下肢肌张力增高,折刀感阳性,肌力减弱。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斜颈可辨证适当选用小针刀治疗。

【概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病理现象,其在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后纵韧带的异常增厚及骨组织形成,在放射学影像上则表现为位于椎体后或椎间隙后方的条索状或斑块状高密度区。这种改变发生于颈椎者最多见,胸椎和腰椎虽也有发生,但相对较少,且具不同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OPLL受累者并非全都出现临床症状,其中多数可能终身未被发现或于体检中偶然发现,然而有少数患者,OPLL确实可引起严重的脊髓病和神经根病。

OPLL是一个老年性疾病,好发于50—60岁,在60岁以上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0%,在一般成年人门诊患者中,一般占1%~3%。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OPLL的发生率差异很大。有关资料显示,OPLL在日本及部分东亚地区的发生率为2%~3%。一般认为此病主要见于黄种人。但董方春对中国人3 694例颈椎病X线片进行观察,只发现20例OPLL,占0.54%,男女之比为4∶1,而其他人种相对少见。Yataka从1 800例颈椎病的X线片中却发现此病占1.7%,其中夏威夷人占0.6%,美国Mayo Clinic统计的发生率也只有0.2%。有人对意大利一骨科研究所1 258份X线进行复查后宣称,其中1.83%发现OPLL。另外,不同年龄组OPLL的发生率也相差较大,40岁以下发生较少,而50岁以上发生率明显增高。须指出,OPLL的发生率并不等同于发病率,前者远远高于后者。例如在日本,60%~70%的人群中,在影像学显示有OPLL者有11%,而其中出现症状者为数不多,故应将OPLL与OPLL症要加以区别,前者仅为放射学所见,可存在于正常人群,不需任何治疗,而后者则已构成脊髓或神经根的病损,需要相应治疗。

【解剖】 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后方,上自枢椎,下自骶骨,窄细而坚韧,尤以腰段者为窄,与椎体边缘和椎间盘连接紧密,而与椎体连接疏松。有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和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由于此韧带窄细,椎间盘的后外侧部相对较为薄弱,是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有时后纵韧带可骨化肥厚,向后压迫脊髓。

【病理生理】 正常的后纵韧带,在椎管内紧贴椎体后面,自C2椎体向下延伸至骶骨。韧带呈上部宽下部窄,在椎体上下缘之间的椎间盘后部接触紧密,而在椎体后部中央为静脉丛分隔。后纵韧带较前纵韧带更坚韧致密。该韧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连续分布在3~4个椎节,深层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后纵韧带发生骨化时,骨化块在沿着纵轴方向生长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上也同时扩大,形成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使椎管容积变小、椎管狭窄,造成脊髓、神经根受压,脊髓被挤压呈月牙形状,并被推向椎管后壁,骨化块的后壁呈波浪状改变。

骨化块主要由板层骨构成,由椎体后缘至板层骨之间依次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钙化软骨,骨化灶与硬脊膜粘连,随着受压程度的增加,硬脊膜变薄或者消失,有时硬脊膜也发生骨化。

由于骨化块不断增大,脊髓受压发生严重变形,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脊髓前角细胞数量减少,形态缩小。脊髓白质有广泛的脱髓鞘变。OPLL造成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可能是通过以下3种形式。

1.挤压 异常增厚的后纵韧带骨块无疑会对脊髓或神经根构成威胁,但在OPLL患者,椎管被侵占50%~60%,未出现症状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可见脊髓对于缓慢发展的外部压迫具有很好的耐受性。然而,在严重OPLL的患者,骨化块的挤压已使脊髓的耐受力接近极限,同时也使脊髓处于显著缺血状态,任何微小的颈部外伤都可造成脊椎的明显损伤。常与OPLL合并存在的颈椎间盘突出,往往也是造成脊髓损伤的重要因素。

2.折顶 在骨化区邻界处的椎间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下,当颈椎做前屈运动时,两骨化带尖端向后方成角,可能撞击向前移动的脊髓,使其受伤。

3.挫磨 骨化后纵韧带的表面粗糙并呈凹凸不平状。随颈椎屈伸活动,硬膜及脊髓与骨化块表面不断碰撞挫磨,势必会产生组织结构的损害。

【临床表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及发展均较缓慢,早期患者并不出现临床症状。当骨化块增宽增厚到一定程度引起颈椎管狭窄时,或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严重,但原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均可造成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压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

在北医三院观察的患者中,62.8%的患者在50—59岁出现症状,23.85%的患者在40—49岁时发病,在40岁以前发病者仅占1.7%,平均发病年龄为52.6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4∶1。

颈部无或仅有轻度酸痛不适;颈椎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常以后伸时受限明显;被动活动超出其正常活动范围时即可引起颈痛。表现为单纯神经根损害者较少见。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时才到医院就诊。脊髓压迫症状的特征是不同程度的慢性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往往先从下肢开始出现症状,1个月至数月后出现上肢症状;也可首先出现上肢症状,或四肢同时发病。

上肢症状有双上肢酸、麻、胀、沉、无力,手的灵活性减退,严重者不能拿笔、持筷或捏取细小物品,握力减退、肌肉呈中度或轻度萎缩,有痛觉障碍,霍夫曼征阳性。

下肢症状有双下肢麻木、无力、痉挛、抬举困难,拖地而行或步态颤抖不稳,有踩棉花感。内收肌痉挛明显者,行路呈剪式步态。严重者则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完全瘫于床上。下肢肌张力增高,折刀感阳性,肌力减弱。腱反射活跃或亢进,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可有深感觉、浅感觉减退。括约肌功能可有障碍,患者表现为排尿困难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低下,每3~5天1次,常有腹胀。胸腹部常有束带感。可查出患者的感觉障碍平面,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针灸针刀疗法】

1.毫针

[取穴] 颈夹脊,风池,天柱,大椎,曲池,列缺,后溪,绝骨,昆仑。

[方法] 其中颈夹脊直刺0.8~1.2寸,风池向对侧眼眶斜刺0.8~1.2寸,天柱直刺0.5~1.2寸,大椎直刺0.5~0.8寸,曲池直刺0.8寸,列缺向上斜刺0.8寸,后溪向掌心直刺0.8寸,绝骨向上斜刺0.8~1.2寸,昆仑直刺0.5寸。每次选取5~7穴,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小针刀治疗 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合谷,绝谷,后溪,大杼,天柱,天井,风府穴。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斜颈可辨证适当选用小针刀治疗。

3.三棱针

[取穴] 颈夹脊,大椎,曲池,列缺,后溪。

[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上述穴位处点刺3~5下,然后挤出紫血数滴。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梅花针

[取穴] 颈夹脊,大椎,阿是穴,列缺。

[方法]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医者手持梅花针在上述穴位处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小宽针

[取穴] 颈灵穴。

[方法]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针迅速刺入穴位,然后左手捏拿针处皮肤,右手继续将针向前推进,同时左手做一捏一松动作,进针至1.5~2.0cm处,迅速出针。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6.耳针

[取穴] 颈,颈椎,交感,神门,三焦。

[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医者一手的拇指和示、中2指托住耳轮,另一手持0.5寸毫针对准穴位刺入0.2~0.3寸,并迅速捻针,留针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也可取上述穴中的2~3个,用揿钉式皮内针埋针或王不留行压子,每日按揉3~5次,每次约2分钟,隔3天换1次针和穴位,5次为1个疗程。

7.温针灸

[取穴] 风池,天柱,颈夹脊,大椎,曲池,列缺,阳溪,足三里,绝骨,昆仑。

[方法] 每次取3~5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先按不同腧穴的针刺要求,将毫针刺入穴内,然后医者手持点燃的艾条,灸针处穴位,灸至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8.隔蝎子灸

[取穴] 颈夹脊,大椎,曲池,阳溪,昆仑。

[方法] 先将用黄酒浸泡的蝎子放在穴位上,然后医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蝎子上方施灸,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触按灸

[取穴] 颈夹脊,阿是穴,大椎,风池,天柱,阳溪,外关,合谷,昆仑,绝骨,阳陵泉。

[方法] 每次取5~7穴,点燃4~5支艾条,医者取2~3支艾条,用卫生纸包住燃火的一端,迅速向所选腧穴处触按,再拿起,再触按,反复数次,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火灭换备用者继续施术,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0.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 循经取穴,常用的穴位有风池,肩井,曲池,合谷,少海,中府,天宗,阿是穴。

[方法] 每穴各点揉按半分钟及压放缺盆穴后,应用穴位注射维生素E治疗,每穴注射醋酸维生素e 50mg(1ml),左右侧共2穴,每周注射2次,10次为1个疗程。合并根型效果好。

11.刺络拔罐

[取穴] 颈夹脊,大椎,曲池。

[方法] 其中颈夹脊、大椎穴位消毒后,均用三棱针点刺3~5下,而曲池穴则以28号0.5寸毫针向四下斜刺,然后出针,刺完后迅速将大小适中的玻璃罐以闪火法拔于穴上,留罐15分钟,拔出紫血数滴。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2.走罐

[取穴] 颈夹脊穴,大椎。

[方法] 先将小号玻璃罐以闪火法拔在一侧颈部上端夹脊穴,然后一手扶罐,一手压平下端皮肤,扶罐下行,至大椎穴旁,横过大椎,再沿对侧夹脊穴,扶罐上行,至上端跨过颈椎,回归原位,反复数次,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走罐时可涂以红花油。

13.刮痧

[取穴] 颈夹脊,颈正中线,大椎。

[方法] 医者手持刮痧板,在涂有红花油或按摩乳的穴上轮刮,直至皮肤出现皮下渗血为度,每周2次,5次为1个疗程。

14.药敷

[取穴] 颈夹脊,颈正中线,大椎。

[方法] 将药物用醋调,敷在上述穴位上,然后用纱布覆盖,固定24小时后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药物组成如下:荆芥、细辛、防风、川芎、红花、乳香、没药、桂枝、白芷各9g,研末备用。

15.中医内治法 由于本病的发病因素为钙盐沉着骨化及均有静脉回流障碍,故此符合中医学瘀血的概念,又韧带属筋,筋属肝,退变的原因中医学认为属于肾阴阳两衰,故认为本病的内因是肝肾不足,根据临床对本病的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脊髓的变性与受压后血液循环不良有关,故此采用中医药可分为以下两个证型辨别施治。

(1)肝肾不足型:表现发病年龄较高,体质差,上肢或四肢功能障碍,甚至大小便失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无力,治疗以滋肝肾壮筋骨,选方加减补筋丸。药物:熟地黄、白芍、陈皮各60g,当归、红花、乳香、云茯苓、骨碎补各30g,丁香15g,没药9g。做成蜜丸,每丸10g,每日2次,口服。

(2)瘀血阻滞型:表现颈部疼痛,肢体麻木束带感或临床无明显症状者,身体素质较好,脉沉涩或无明显异常,舌质有瘀斑或无明显改变。治以活血祛瘀,开滞通痹。选方:活血祛瘀汤,药物组成:当归、骨碎补各15g,土鳖虫、自然铜、狗脊、桃仁各9g,红花、没药、乳香、路路通各6g,三七3g。水煎服,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其他药物可服用复方丹参。

16.中药外治法 应用中草药外治,同样收到很好的效果。常用的有药物外擦、外贴、热敷、热熨、药灸、熏蒸疗法。

【其他疗法】

1.牵引治疗 颈椎骨关节错位或颈项部肌肉痉挛疼痛,可适当选择端坐枕颌布兜颈椎牵引或仰卧药颈枕牵引治疗等。

2.颈部功能锻炼及气功治疗 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和功能恢复。如颈肩操、自体点穴功能康复等。

3.运动锻炼的具体方法

(1)屈伸颈部:患者取站立位,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先做深吸气,吸气时尽量使颈部前屈,下颌贴近胸口,然后呼气;再吸气时,头颈部后伸,最后还原。

(2)左右侧屈颈部:姿势同前,吸气时颈部向左侧屈,呼气时还原;再吸气时颈部向右侧屈,呼气时还原。

(3)前下伸展颈部:姿势同前,深吸气时颈部伸向左前下方,双目注视左前下方,呼气时头颈还原;然后深吸气时,头颈伸向右前下方,双目注视右前下方,呼气时还原。

(4)后上伸展颈部:姿势同前,深吸气时颈部向左后方尽量旋转,双目注视左后上方,呼气时还原;然后深吸气时,再使头颅转向右后上方,双目注视右后上方,呼气时还原。

(5)旋转颈部:姿势同前,头颈先向左环绕1周,再向右环绕1周,幅度由小到大。

【评介】 针灸治疗本病,可缓解或消除疼痛症状,但难以痊愈,尤其伴有颈椎病者需配合推拿等方法治疗原发病。

一般地说,本病若疼痛轻者,经中药内外治法,包括推拿、中药离子导入等疗法皆可治愈,针灸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若疼痛较重,小针刀疗法可为首选。

小针刀可直接切碎钙化块,解除周围组织粘连,疏通经脉气血,具有显著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