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与冈上肌损伤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不是同类疾病。伴肩胛上动脉,在冈上肌深面向下外斜行,在冈盂韧带下方,绕过肩胛冈外侧缘,经肩胛颈至冈下窝。肩胛部较对侧消瘦,有程度不同的冈上肌、冈下肌萎缩。肩胛骨牵拉试验阳性,患侧手放于对侧肩部,使患肢处于肩部水平。让患者向对侧肩部用力,或医生用力向对侧牵拉,可刺激卡压肩胛上神经产生肩部疼痛为阳性。

【概述】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与冈上肌损伤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不是同类疾病。一个是神经干受压所引起,而另一个是肌损伤的结果。它们又有相似之处,即都有冈上肌或冈上肌、冈下肌同时疼痛的表现。

【解剖】 肩胛切迹在肩胛骨上缘外1/3部,喙突根部的内侧,有一骨缘的凹陷处,称肩胛切迹,15mm宽,10mm深;切迹内、外侧端,有坚韧而且血供丰富的肩胛横韧带,肩胛上神经在骨纤维管内通过,肩胛上动静脉在肩胛横韧带上方越过,然后相伴而行。

肩胛上神经起源于C5、C6神经根,在肩胛横韧带的下方通过肩胛切迹,进入冈上窝;在冈上窝发出二支,一支至冈上肌,另一支至肩锁关节的韧带和关节囊。伴肩胛上动脉,在冈上肌深面向下外斜行,在冈盂韧带下方,绕过肩胛冈外侧缘,经肩胛颈至冈下窝。在冈下窝发出二支至冈下肌,另发几个细小的分支至肩关节和肩胛骨。

【病理】 过度活动的劳损,肩关节的剧烈活动,均超过了生理限度;活动时间过长或反复进行,则可致肩胛横韧带的损伤。

肩胛横韧带产生损伤性炎症,而致肿胀、肥厚、瘢痕粘连或纤维化等,使骨纤维管狭小,压迫肩胛上神经。

在较窄的骨纤维管中经常活动的肩胛上神经,在反复、过度的摩擦中,神经本身会受到慢性损伤。

骨关节的急性损伤,骨折的畸形愈合造成骨纤维管的狭窄就更易卡压肩胛上神经。

对于骨组织的占位性病变,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年轻人更要重视。它的表现是神经痛,而实质是肿瘤在发展,应予以注意。

【临床表现】

1.病史 大多无明显的外伤或剧烈的运动史;起病缓慢。

2.症状 持续性钝痛,肩部后外侧持续性钝痛,或酸胀感。也可为阵发性、痉挛性痛,疼痛难忍,且劳累后明显加重。

休息痛,常在冈上窝、冈下窝,可向肩部放射。肩部无力,尤其是肩外展、外旋活动明显受限。

压痛点多在中、外1/3段的交界处,其压痛点在肌深部较突出的骨面上,即肩胛切迹两端的骨凸。

肩胛部较对侧消瘦,有程度不同的冈上肌、冈下肌萎缩。冈下肌萎缩者比较多见。肩胛骨牵拉试验阳性,患侧手放于对侧肩部,使患肢处于肩部水平。让患者向对侧肩部用力,或医生用力向对侧牵拉,可刺激卡压肩胛上神经产生肩部疼痛为阳性。

【针灸针刀疗法】

1.毫针

[取穴]

主穴:天宗,秉风,肩髎,臑俞,后溪。

配穴:肩井,曲垣,合谷,外关。

[方法] 每次选2~4穴,每日针治1次。手法用补法。其中天宗、臑俞均直刺0.5~1寸,曲垣、秉风均直刺0.5~1寸。

2.针刀疗法

(1)体位:俯卧位,上胸部垫以薄枕;或侧卧位,患侧在上。

(2)画线标志:经肩胛冈中点做一垂直线,并向上下延长,形成4个象限(4个角)。在外上象限(外上角)再作平分线,由交点起,至该平分线上15~20mm处定点,便是肩胛切迹处。

先做肩胛冈的中轴线,然后做肩胛骨下角的平分线与前线相交形成外上象限角,再做该角平分线,其外上15mm处便是肩胛切迹处。

(3)治疗

定位:肩胛切迹内、外端点,在肩胛切迹内、外端的压痛点上定1~2点。

操作:刀口线与冈上肌纤维平行,刀体与背部皮面平行快速刺入皮肤,皮下组织,匀速推进,直达肩胛切迹外端骨面。调转刀口线90°,调整刀锋至肩胛切迹骨缘,沿骨缘切开肩胛横韧带2~4刀,纵横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即可出刀。

3.梅花针

[取穴] 天宗,秉风,肩髎,臑俞,肩井,曲垣。

[方法] 沿穴间连线自上而下叩刺,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宜。

4.水针

[取穴] 天宗,秉风,臑俞,肩井。

[药物] 当归、红花、丹参、川芎等中药制剂,5%~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

[方法] 每次选2~3穴,按各药不同用量准确注入穴位。

[注意事项] 某些中药制剂可能有反应,不宜在神经根上注射,如针尖触及神经根,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注意严格消毒,勿注入血管内及关节腔,掌握适当针刺深度。

5.电针

[取穴] 同毫针。

[方法] 取1~2对穴,一般用疏波,如伴疼痛,用疏密波,调节电流应从小到大,每日治疗1次,每次10~15分钟。

6.耳针

[取穴] 肩背,压痛点,神门,内分泌,肾上腺。

[方法] 每次选2~3穴,用强刺激捻转数秒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捻转1次,每日治疗1次。此外,也可选好穴位,用王不留行类药物进行耳穴贴压。每日按压数次,每次2~3分钟,5~7日换穴。

7.腕踝针

[取穴] 上5

[方法] 取患侧穴,针体与皮肤呈30°,快速进针,针体应在皮下浅表层,针尖针深一般为1.4寸。一般无针感、不提插、不捻转,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8.火针

[取穴] 取压痛点。

[方法] 让患者取坐位,将处于不同部位的压痛点取准并标记,常规消毒后,医者一手持燃着的酒精灯,一手持夹住大针头的持针钳,在酒精灯上烧红,并迅速在每处压痛点点刺3~5下,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火罐

[取穴] 取肩井,肩中俞,大杼,天宗,阿是穴。

[方法] 根据不同部位肌肉的厚薄,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用镊子夹住点燃的乙醇棉球,伸入罐内旋转2~3圈,立即拿出,随即将罐扣住治疗部位,留罐5~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0.肩胛上神经阻滞法 它是治疗肩周炎主要的阻滞方法,尤其适合于肩部广泛疼痛的病例。

[定位] 患者取坐位,手臂靠在椅子扶手上,或上臂下垂亦可。摸清肩胛骨,从肩胛骨的内缘到肩峰的顶端,在冈上缘划一线,并将肩胛骨下角的分角线延长与冈上线交叉,此两线形成的外上角做两等份,在此分角线上1.5cm处做标志,此点相当于肩胛切迹处,或者将冈上线两等份,再将外上角做两等份,在此分角线上1.5处做标志也可。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在标志处做局麻皮丘,用10cm长的7号腰穿针,垂直刺入皮肤,然后取向下向前略向内的方向刺入,直至触到喙突根部,表明针尖已达切迹外侧。将橡皮标记放在距皮肤0.5cm处,将针拔至皮下,再向内侧0.5cm的方向刺入,直至有异感发生,表示针尖已接触到肩胛上神经,或者橡皮标记已与皮肤接触,表示针尖已通过切迹。该种治疗在注药前一定要回吸无气时,方可注药,以防气胸的发生。

[药物] 1%利多卡因8ml+维生素B12500μg,对急性病例可加入地塞米松5mg,同时在局麻药制剂中可酌情加入山莨菪碱5mg,其目的为更有效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疗效] 注药数分钟后即见显效,肩部及上臂出现温暖感,肩部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疗程] 每周治疗2次,5次为1个疗程,一般需要连续治疗1~2个疗程。症状轻者1个疗程即可治愈。

11.刺络拔罐

[取穴] 取肩中俞,秉风,肩井,天宗,肩贞。

[方法] 每次选2~3穴,以梅花针叩刺或以三棱针点刺所选腧穴,然后火罐拔吸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药罐

[取穴] 取阿是穴,肩井,肩贞等穴。

[方法] 煮罐所用药物处方:白芷12g,威灵仙12g,桑枝9g,细辛9g,乳香6g,没药6g,千年健6g,透骨草9g,伸筋草9g。将上述药物煎煮至沸腾,然后投入大小不等的竹罐煮5~8分钟,迅速夹出,使口朝下,甩净水珠,迅速投入另手持的毛巾中,将水吸干,立即将干热的竹罐扣在所选腧穴处,每次选5~7穴,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皮内针

[取穴] 取阿是穴(痛点)。

[方法] 用1.5寸毫针,在疼痛部位沿经络走行沿皮并排刺入3针,轻轻按压下针体,用拇指抵住针柄顶端,用中指刮动针柄,以加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4.艾条灸

[取穴] 取阿是穴,天宗,曲垣,肩贞,肩井。

[方法] 每次选3~5穴,点燃艾条,以适中距离悬灸于穴位上方,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5.隔姜灸

[取穴] 取阿是穴,曲垣,天宗,肩井等穴。

[方法] 选取合适的体位,然后将姜洗净切成厚1~2mm的薄片,并用针扎眼若干,放置在穴位上,将艾炷制成如枣核大,置于姜片上点燃,燃尽再换另一个,每次施灸5~10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6.温针灸

[取穴] 取阿是穴,肩中俞,肩井,肩贞,秉风。

[方法] 每次选取3~5穴,选好合适的体位,根据不同腧穴的不同针灸要求,将针刺入所选腧穴,然后在针柄上插一块长约2cm的艾条段,点燃,燃尽后可再换1次。亦可医者手持艾条,熏烤穴位,均以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7.浮针

[取穴] 阿是穴。

[方法] 颈项部疼痛从下向上进针,背部疼痛多取横刺,针尖对向脊柱,肩臂部疼痛、麻木多从上肢远心端向近心端进针,也可根据情况向远端进针,上肢痛麻在治疗时一般均需在颈部治疗,两侧颈背酸痛需要两侧同时治疗,眩晕等症可从上位胸椎两侧向头项部平行进针。

【其他疗法】

1.按摩

(1)按揉、拿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站于患者患侧,用拇指按揉患肩缺盆、天宗等穴及冈上肌的止点,按揉3~5分钟后,再用拿法捏拿冈上肌、肩部、上臂部,自上而下,疏松筋结。

(2)摇肩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侧,握住腕部做肩关节的环转摇动,范围由小变大。

(3)半旋肩与牵抖法: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鱼际部扣住患者腕关节两侧,松臂,在向下牵引动作的同时,以臂用力均匀颤动3~5次。

2.中药内治法

(1)瘀滞证:肩部疼痛肿胀,以夜间为甚,痛处固定,拒按,肩部活动时可闻及摩擦音。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

(2)虚寒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遇寒痛剧,得温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寒甚者宜温经散寒,可取大活络丹、小活络丹;体弱血虚者宜补气补血,方用当归鸡血藤汤加减。

3.中药外治法 局部疼痛肿胀者,外用消瘀止痛药膏;局部疼痛畏寒者,可用温经通络膏,或温通散。亦可熏洗或用腾药热熨患处。

4.浮针配合推拿疗法 浮针进入皮下后,可轻轻地拨动针芯,待患者感觉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拔出针芯,然后留置软套管于皮下,1~2天拔出(嘱咐患者起针前不要洗澡,以免感染)。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柔软,一般不影响患者作息,但留针期间患者要注意避免做剧烈运动,避免针体折弯在体内或过度刺激局部。拔出软套管后行推拿手法,拿捏冈上部、肩部、上臂部,然后用法以冈上肌及肩部为重点进行揉,最后以抖法或摇法作为结束手法。如疼痛未消失,休息1天后再按上述方法行第2次治疗。

【评介】 针刀操作强调避免气胸并发症的发生,肩胛骨冈上窝的骨面很窄小,针刀稍有偏差,就有可能进入胸膜腔,造成气胸。刀体与人体背面平行,可以避免气胸并发症。

在操作中一定要在骨面上进行,绝不可脱离骨面活动。既可做得准确到位,又可避免损伤神经。

推拿疗法用其特有的手法松解肌筋膜炎症所导致的粘连,理顺肌纤维走向,达到舒筋活络,温通经脉的作用,也是本病的首选疗法之一。

中药内治法可以全面改善和纠正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的失调。

针灸治疗有类似中药内治法的基本作用,尤其是在疏通气血,活血止痛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