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面前有一件雪白色的外套,人们会小心翼翼地拿起来,生怕会在外套上留下印迹。可是如果这件外套上面已经有很多脏脏的手指印,人们就会不以为然了,反正是已经脏了的衣服,怎么都没关系。这个例子生动地印证了心理学中“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源于犯罪心理学家凯琳的一个意外的发现:在她上班的路上,有一座新盖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碎的窗户与崭新的大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维修,反而多了几扇被砸坏的窗户。凯琳因此感悟到:如果有人打烂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而犯罪最容易在无秩序感的地带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候也会发生“破窗效应”。譬如,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不爱读书;越是决心减肥的人,受到挫折后反而会大吃特吃。这就是“破窗效应”在作怪:已经学习这么差了,还是不学了;反正已经这么胖了,胖就胖吧。相反,我们会看到一个身材保持很好的人会很有节制地饮食,定期健身,从不放任自己。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人们却会因为其已经有缺憾,而不在乎地进一步破坏,从而加剧事情恶化的程度。
“破窗效应”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因此我们尽量不要打破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当出现问题时,就要及时修缮,不要逃避,不然,任其下去,我们可能要去承受巨大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