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血压头痛

高血压头痛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病患者通常都有轻重不等的头痛,据统计高血压头痛的发生率约80%,由于年龄、性别、病期及血压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通常青壮年高血压病患者头痛发生率高,而老年人相对减少,女性稍多于男性。疾病的早期及急性期头痛较重,稳定期头痛较轻。血压的高低与头痛的程度不平行,但与血压波动关系较密切。如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合并心、脑、肾、血管轻度器质性改变,头痛的特点是凌晨较重,起床从事活动可好转,但剧烈活动可使头痛加重。

一、概 述

高血压病患者通常都有轻重不等的头痛,据统计高血压头痛的发生率约80%,由于年龄、性别、病期及血压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通常青壮年高血压病患者头痛发生率高,而老年人相对减少,女性稍多于男性。疾病的早期及急性期头痛较重,稳定期头痛较轻。血压的高低与头痛的程度不平行,但与血压波动关系较密切。高血压按病程可分为缓进、急进、高血压危象与高血压脑病四个临床类型。所以中医治疗头痛,首先要辨病,并应与辨证相结合。

二、临床病症分析

高血压导致头痛的机制可表现为3种类型,第1型是由于高血压的机械作用,使血管异常扩张,动脉壁的痛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头痛,表现为头部钝痛、搏动性跳痛,局限于一侧或两侧的前头部及后头部,也可弥散至全头部,属非血管性头痛,第2型是由于头部肌肉反射性收缩,头部周围紧箍样疼痛,多位于枕下项部痛,伴轻度颈项强直;第3型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的舒缩障碍,产生全头弥漫性胀痛及钝痛。

1.缓进型高血压 病程发展缓慢,常达10~20年甚至以上。早期绝大部分患者无症状,仅有一小部分人表现头痛,头痛的程度和血压升高程度并非严格一致,很多患者血压虽无明显升高,即已开始头痛;部分血压增高者又可无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轻度胀痛,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情感易波动,生活无规律。单用适当镇静药就可使血压降为正常。如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合并心、脑、肾、血管轻度器质性改变,头痛的特点是凌晨较重,起床从事活动可好转,但剧烈活动可使头痛加重。常表现为具有压迫紧箍样胀痛、搏动性痛、间歇痛。有时表现弥漫的深在的两颞部、额部及顶枕部痛,伴眩晕、眼花、心悸。此期单用镇静药效果不佳,必须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如血压再持续升高,合并心、脑、肾小动脉较重的器质性改变,并引起功能衰弱或器官损伤,常伴有较重的脑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及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头痛的特点是枕额持续性、弥漫性胀痛、钝痛,伴记忆力下降,理解力、计算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2.急进型高血压 又称恶性高血压,多见于青年或中年者,主要表现为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在27kPa或以上,舒张压多持续在17~18kPa以上。病程迅速发展,常于数月至1~2年内出现严重的脑、心、肾损害,发生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及尿毒症,合并眼底视盘水肿,眼底出血及渗出。头痛往往在疾病开始即出现全头持续性、剧烈性跳痛及胀痛,有时呈炸裂样难以忍受的头痛,伴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及抽搐等。

3.高血压危象 是由于某种诱因导致全身细小动脉暂时性强烈痉挛,引起血压急剧上升,以及心、脑、肾等脏器多处外周血管暂时性强烈痉挛,产生一系列血管加压性危象及器官危象症状,表现为血压突然急剧升高,脉压显著加宽,病人异常兴奋,剧烈头痛,呈炸裂样全头痛,伴头晕、恶心,但很少呕吐,常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如发热、口干、多汗、尿频、寒战、皮肤苍白、气促、心动过速。心脏冠状动脉痉挛时,常引起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脑部动脉痉挛时可有一过性感觉障碍、偏瘫、失语、颅内压增高等。

4.高血压脑病 是指血压骤然升高而引起的急性全脑功能障碍,可导致严重的脑损害以至死亡。常见于急进型高血压、急慢性肾炎或子痫。头痛是首发症状,常伴有精神错乱、谵妄倦睡、昏迷等意识障碍。多由血压急骤升高,超过了脑血管自动调节的极限,使自动调节机制破坏,脑血管被动扩张,血管内液体外渗,迅速出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头痛的机制首先是血压急骤升高,血管扩张,而使血管壁痛觉感受器受刺激,表现血管性头痛。其次由于产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牵引性头痛。

三、临床辨治规律

(一)分型辨治

1.分六型辨治 ①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型:多见于体强热盛之高血压1级患者。方用龙胆泻肝汤合镇肝熄风汤加減;②肝火日久、伤及心肾型:常见于血热阳亢之1级或2级高血压。方用平肝潜阳汤(生石决明、生龟甲、生赭石、蒺藜、白芍、川芎、钩藤、菊花、牛膝、川楝子、玄参、桑叶);③肝风夹痰,上扰清窍型:常见于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患者。方用平肝熄风汤(磁石、生石决明、钩藤、菊花、胆南星、竹茹、枳实、石菖蒲、远志、续断、淫羊藿、枸杞子、夏枯草);④气虚痰阻、上扰清窍型:常见于2级或3级高血压,多属于老年气虚之人,方选益气化痰汤(生黄芪、川芎、半夏、茯苓、化橘红、山楂、石菖蒲、郁金、地龙、钩藤、菊花、夏枯草);⑤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型:多见于2级或3级高血压有阴虚动风者,方用杞菊地黄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⑥肝肾两虚,阴损及阳型:常见于高血压2级或3级而气血双亏或兼有肾功能受损者。方选右归丸加减。

2.分五型辨治 ①阴液亏虚,肝木失养型,治宜育阴潜阳、平肝息风:方选玄麦地黄汤或杞菊地黄汤加减,可酌入石决明、龙骨、牡蛎、赭石、钩藤、蒺藜之属。②肝郁生热,肝阳内动型:治宜养血平肝清热。方选四物汤加减,酌加牡丹皮、栀子、菊花、桑叶、草决明、夏枯草之类。③肝阳上扰,胃失和降:治宜平肝潜阳,和胃化痰。方选温胆汤加减,酌增沙参、石决明、蒺藜、菊花、钩藤之类。④肝阳偏盛,风火内扰型:治宜滋阴清热。方选增液汤加减,酌入龙胆草、黄芩、连翘、薄荷、牡丹皮、栀子之类。⑤阳气亏虚,湿邪内积型:治宜温阳利湿,化痰除浊。方选附子汤及十味温胆汤加减。

(二)巧用药对

1.牛膝与钩藤 主治肝火亢盛型、肾虚型高血压。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下行的功效。钩藤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的功效。两者相须相使,能使平肝息风的功效得以增强,牛膝引血下行,引火归原,以降肝火,钩藤也有清热平肝的功效;又牛膝补肝肾,钩藤清热平肝,一补一平,调和肝肾,以平息肝火。

2.钩藤与天麻 主治肝火亢盛型高血压。钩藤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的功效。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天麻和钩藤合用可以增强平肝息风之力,《本草纲目》云:“天麻为治风之神药。”而且两者都有降肝火的作用,钩藤清热降肝火,天麻平抑肝阳达到降肝火的作用,两者协同,平肝作用更好。

3.牛膝与白芍 主治瘀血阻滞型、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下行的功效。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的功效。牛膝活血,白芍养血,以致养血而不腻,活血而不过。牛膝引血下行,与白芍的平肝相协调,从而抑制肝阳,平息肝火,两者相须相使。

4.钩藤与菊花 主治肝火亢盛型、肝郁型高血压。钩藤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的功效。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两者相协助,增加其平肝清肝作用,菊花疏散风热,清上焦之火,可以缓解头痛头晕之高血压症状,钩藤则主用息风止痉,一标一本,相辅相成。

5.钩藤与夏枯草 主治肝郁型高血压。钩藤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的功效。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火、散郁结的功效。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与钩藤配伍后,作用与钩藤配菊花相近,而夏枯草主要针对肝气郁结所致的头痛头晕症状,在早期比较适用;后期肝气郁结而化火者则用菊花好。

6.牛膝与丹参 主治阴虚阳亢型、肾虚型高血压。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下行的功效。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的功效。丹参活血凉血,安神,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合用对治疗高血压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三)注意事项

在临床中,有人认为高血压就是阴虚阳亢而忽视辨证论治,往往收不到应有的疗效。高血压病患者虽以阴虚阳亢者多见,但绝不能以此见病套药,滥用滋阴潜阳之品。因为高血压并不仅限于阴虚阳亢证,而阴虚阳亢者并不一定只见于血压高。降血压中药繁多,分类广泛,这说明高血压辨证复杂,很难用一病一药来概括,只有灵活辨证组方选药,才能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的个体化用药有类似之处。高血压病患者的个体因素很多,如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等,而中医辨证正是对高血压产生深刻的诸多因素的全面概括,只有辨证准确,灵活用药,方能收到良好疗效,所以降血压关键仍在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肝火旺盛、痰浊中阻、瘀血内停是导致高血压的基本因素。其中阴阳失调包括阴虚阳亢、肝阳上亢、阴阳双虚等,是产生高血压的内在因素。而痰火与瘀血是气机紊乱的病理产物,两者互为因果,成为使高血压症状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因此,调和阴阳是针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内因而言,是治本之法。祛痰清热活血是针对其邪气而言是治标之法。治疗高血压需要全面衡量巧妙配伍。要根据其轻重主次决定选药和用量。痰浊中阻者往往和气虚有关,应适当配伍益气健脾之品。肝火旺盛者,因火盛往往导致阴伤,配方中要佐以养阴之品,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血管的硬化、血液的黏稠等因素有关,多为瘀血之证,高血压是慢性病,久病多瘀。因此,活血降压是治疗的重要法则,在每一个降压方中,适当配用活血降血压药,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高血压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密切,可以认为病变在肝、根源在肾、枢机在脾。病变在肝是指症状多表现为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等肝气不畅、阳亢风动之证。但其根源多由于肾虚、肾阴不足而致,肾又往往与脾有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之阴阳,全靠脾运化正常才能充沛。痰浊瘀血也与脾密切相关,脾虚水湿内停则生痰浊,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虚不能推动血行则产生血瘀;高血压的发生还与饮食失调有关,如过度饮酒、食用动物脂肪过多等,这也说明与脾胃有关。因此,枢机不利、气机失调则三脏功能紊乱导致血压升高。所以治疗高血压务必调气机,要注意疏肝气、益肾气、运脾气。疏肝气可防止气郁生痰化火,也可防止气滞血瘀,更有利于肝阳之下降。益肾气要注意阴阳的互根转化,善于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运脾气是指行气健脾,脾胃运化有方则气血升化正常,清升浊降则痰湿可除。调气机要注意引药的运用。如上升之葛根、升麻;下行之牛膝、地龙,使上下气机宣通。可使血压正常。

高血压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阴虚为主,标实以阳亢多见,故治疗用药最宜阴柔滋润,才有利于阴液的生长,而刚燥之药易伤阴化火。从脏腑而言,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用药阴柔则肝体得养,肝气条达则无上逆之变,用药刚燥则气易上逆,而致阳亢。肾为藏精之脏,宜补而忌泄,用药甘温滋养,则阴液充足,用药刚燥则耗精伤阴。脾肾与肝密切相关。前人有云:“柔肝当养胃阴,疏肝当还胃阳。”养阴当用阴柔之品,即使健脾化湿祛痰,也不可过用刚燥,以免损伤正气。总之,处方应做到降不伤肾,补不燥肝,滋不碍脾,用药宜柔不宜刚,宜滋不宜燥,宜和不宜伐。

饮食调摄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非常重要。一要控制钠盐,调节饮食咸度。中医谓咸味入肾,但过咸则伤肾,肾受损后,肝木不得肾水的滋养,导致肝阴亏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加剧或并发高血压。二要注重饮食结构,防止肥胖。少吃激素饲料饲养的鸡、鸭、鸽、猪肉、蛋类,少吃有防腐剂的饮料、方便面等。高血压肥胖者要多吃海带、海蜇皮、蔬菜等。要控制饭量,平素食量过大者,每顿进食八九分饱为度,多食糙米或杂粮,如玉米、麦面等,节食糖类或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肥肉、骨髓等。高血压病患者均应少食或不食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和脑、蛋黄、螃蟹、鳗鱼、带鱼、对虾等。多食萝卜及笋、豆制品、蔬菜等。具有降血压作用的食物包括芹菜、菠菜、海藻、淡菜、海带、木耳、葫芦、苦瓜、西瓜、猕猴桃、桃子、苹果、香蕉、柿子、蚕豆、豌豆等,高血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经常食用,有一举双得之妙,既可降血压,又有利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坚持锻炼,散步、打羽毛球、做健美操、打太极拳最为合适。三要戒烟、忌酒,少食辛辣之食物;控制七情,远房欲,调节阴阳平衡亦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措施。总之,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除辨证论治外,必须注重药外功夫。

四、现代良方优选

(一)镇首丸

【组成与用法】 白芍、桑叶、荷叶、地锦草、葛根各30g,菊花20g,石决明、天麻、当归、蔓荆子、磁石、白芷、川芎各15g,威灵仙12g,细辛、薄荷各7g。诸药研末,制成水丸,每次服10g,每天服2~4次。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未愈者,间隔5天,再行下一个疗程。亦可按原方剂量作为汤剂服用。

【疗效】 齐氏用镇首丸治疗高血压头痛70例。痊愈(头痛消失,脑血流图检查正常)49例,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脑血流图较治疗前有改善)14例,无效(头痛症状及血压无变化)7例。(新中医,1999,8)

(二)活血平肝汤

【组成与用法】 川芎15~45g,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各30g,赤芍、白芍各10~20g,白蒺藜15g,川牛膝10~15g,桃仁、红花、菊花各10g,天麻6g。偏于火盛,症见口渴口臭、便血、大便干结者,川芎用量宜小,可去天麻、石决明、钩藤等,合用龙胆泻肝汤,甚则加生大黄6g(后下),赭石15g,以泻火平肝,凉血止血:偏于阳亢,眩晕明显、耳鸣、手足震颤者,川芎用量不可过大,并加地龙、珍珠母等,以平肝清热,息风镇痉;胸闷憋气,胸胁胀痛者,去石决明、白芍等,加香附、郁金、延胡索、川楝子、瓜蒌等,以镇肝宽胸,理气止痛;头痛甚者,川芎用量宜大,适当加入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蜈蚣、土鳖虫等;头晕健忘、不寐多梦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益肾平肝。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疗效】 路氏用活血平肝法治疗高血压性头痛57例。结果:基本治愈(头痛消失,血压降至正常,随访3个月内未复发)29例,显效(头痛消失,血压下降,3个月内头痛又复发)16例,有效(头痛减轻)10例,无效(头痛、血压均不好转)2例。总有效率96.8%。服药最少3剂,最多56剂,一般服药6剂头痛基本消失。(黑龙江中医药,1995,4)

(三)清热化痰汤

【组成与用法】 黄连、胆南星、天竺黄、川芎、延胡索、地龙、夏枯草、牛膝、女贞子、龙骨、牡蛎。处方剂量和加减可随临床症状、辨证的不同而变化。每天1剂,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早、晚温服。3周为1个疗程。

【疗效】 刘氏用清热化痰法治疗高血压头痛86例。结果:治愈(头痛症状消失)22例,显效(治疗后头痛次数减少,疼痛减轻)26例,有效(治疗后头痛程度减轻,但每当情绪激动则头痛发作,舌象、脉象均有好转)26例,无效(治疗后头痛症状改善不明显)12例。(黑龙江中医药,1998,2)

(四)加味血府逐瘀汤

【组成与用法】 生地黄15~20g,当归、桃仁各10~15g,川芎、赤芍各9~12g,红花、牛膝各6~12g,枳壳、桔梗、柴胡、甘草各5~10g。根据临床辨证施治所需,剂量与原方可略有改变。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10天为1个疗程。

【疗效】 邓氏用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性头痛50例。结果:痊愈(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头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13例,显效(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头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17例,有效(治疗后头痛缓减,但未能完全消除)16例,无效(治疗后头痛、眩晕症状不减或加重)4例。总有效率92%。(北京中医杂志,1985,6)

(五)槐藤降压饮

【组成与用法】 生龙骨、生牡蛎(均先煎)各30g,白芍、生地黄各15g,槐花、钩藤(后下)、桑寄生、怀牛膝、火麻仁各12g。对照组用天麻钩藤饮:石决明(先煎)18g,钩藤(后下)、川牛膝各12g,天麻、桑寄生、杜仲、栀子、黄芩、益母草、首乌藤、朱茯神各9g。均每日1剂,水煎服。8周为1个疗程。禁酒。用1个疗程,

【疗效】 霍氏用槐藤降压饮治疗高血压头痛40例。结果:两组分别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25、13例,有效13、19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5%、80%([WTBX]P[WTBZ]<0.05)。(河北中医,2007,9)

五、验案解析

(一)脾胃亏虚,痰瘀凝滞(邓铁涛验案)

【病历摘要】 患者,男,51岁。既往体健,2日前患者出现头胀痛,呈持续性,伴胃脘部轻度胀闷不适,当时无明显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入院时患者神清,倦怠,面色潮红,诉头胀痛明显,无明显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无口干口苦,纳食尚可,睡眠差,二便尚调,舌黯红、苔薄白,脉沉弦。血压185/110mmHg。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3级(高危组)。治宜平肝潜阳,活血止痛。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后患者头痛缓解不明显,面色潮红稍减,血压仍达180/120mmHg。倦怠乏力,头胀痛,时恶心欲呕,纳谷不香,夜眠差,大便稍溏,小便正常。舌质淡红稍暗、苔中根黄腻、边有齿痕,脉沉弱。证属脾虚痰瘀。治宜益气健脾,化痰活血。药用黄芪60g,薏苡仁、草决明各30g,茯苓、牛膝、白术各15g,枳壳、佩兰、扁豆花、竹茹各10g,橘红6g,甘草3g。服1剂后即觉诸症缓解,头痛消失,胃脘舒畅,全身得轻,血压平稳下降。续服2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头痛全无,仅胃纳稍差,略觉倦怠乏力,纳谷欠香,夜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稍黯、苔薄白微腻、边见少量齿痕,脉弱。证属脾虚夹痰。治宜益气、健脾、化痰。药用黄芪60g,五加皮30g,党参20g,茯苓、白术、山药各15g,枳壳、佩兰、扁豆花各10g,砂仁(后下)、橘红、甘草各6g。服数剂后患者血压平稳,中药续服善后。(中医研究,2004,6)

【妙法解析】 本案为肝阳上亢夹瘀,药用平肝潜阳、活血止痛之品,却收效甚微。从舌苔脉象、诸症及用药经过,判断为脾气本虚,用寒凉苦降之品,更伤脾胃,致脾虚运化失司,痰瘀内生,故反见舌苔由薄白转为黄腻,脉象由沉弦转为沉弱。改用益气健脾、祛痰活血为法,用大剂量黄芪补气,白术、茯苓健脾,佐以祛痰活血之品,则仅一剂患者即觉诸症缓解,全身得轻,效如桴鼓。仍在原方基础上加强益气健脾之品,治本为重,并佐以化痰之品,意在补益而不滋腻,徐徐收功。

(二)肝火上炎,上冲清窍(姜春华验案)

【病历摘要】 庄某,男,49岁,患原发性高血压已20余年。头晕胀痛,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面红目赤,常患便秘,间日一行,舌红少苔,脉弦大,血压190/105mmHg。诊断为高血压头痛。证属肝火上炎,上冲清窍。治宜平肝潜阳,清肝降火。药用决明子24g,生龙骨、生牡蛎各18g,夏枯草15g,栀子12g,黄芩、桑寄生各9g,菊花3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剂后,头晕胀痛大减,大便亦通,血压降至150/90mmHg,守上方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山西中医,2006,5)

【妙法解析】 本案为肝火上炎,上冲清窍,以清肝降火之法获效。此法适用于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舌红、脉弦大等症。《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肝失条达,郁久生热,邪热循经上额至巅,致头晕胀痛。常选用夏枯草、栀子、菊花、黄芩、生龙骨、牡蛎、桑寄生、决明子等药配伍组方。本方中夏枯草清肝降火,与栀子、菊花等配伍,相须为用;生龙骨、牡蛎有平肝潜阳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夏枯草、栀子、黄芩、桑寄生、决明子等均有降血压作用,又决明子尚含有蒽醌类化合物,有缓泻通便作用。

(三)肝肾阴虚,内风易动(罗致强、陈庆全验案)

【病历摘要】 余某,女,51岁。患高血压已5年余,血压时常持续在210~180/100~110mmHg,曾服用多种西药降压药,效果不理想,而求用中药治疗。经常头晕,头痛,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四肢麻木,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诊断为高血压头痛。证属肝肾阴虚,内风易动。治宜滋补肝肾,降压息风。方选七子汤加味。药用决明子24g,女贞子15g,枸杞子、菟丝子、沙苑子、桑椹各12g,金樱子9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6剂,症状明显好转,血压稍有下降,175/95mmHg,药已见效,守前方再进15剂。服后诸症基本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90~85mmHg,原方加减,又服1个月,巩固疗效,停药后随访1年余,未见血压再升高。(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

【妙法解析】 七子汤中种子类药物其质柔润,性平和,菟丝子、桑椹、沙苑子、金樱子补肝肾之阳,枸杞子、女贞子补肝肾之阴,决明子清肝热,合而为补肝肾息风之剂。且据报道:决明子有降血压的作用,金樱子有降血压和降胆固醇的作用,枸杞子有减低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的作用,种子类诸药还都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四)肝热上冲,血瘀气滞(郭士魁验案)

【病历摘要】 刘某,男,48岁。发现高血压2年,头痛项强2个月,自述2个月以来时常头痛,头胀,项颈部发硬疼痛,胸闷不适,口干口苦,心悸,睡眠一般。检查: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滑,血压150/95mmHg。诊断为高血压头痛。证属肝热上冲,血瘀气滞。法宜清热活血,宽胸理气。药用珍珠母、瓜蒌各30g,钩藤、赤芍各24g,野菊花、葛根、鸡血藤、薤白、郁金各18g,川芎15g,石菖蒲、黄芩各12g,檀香、红花各9g。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头痛、头胀、胸闷减轻,睡眠进步,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滑。宗上方加减服用14剂,头痛、头胀、项强、胸闷完全缓解,睡眠好转,精神状态好,无自觉不适感,血压130/85mmHg。(中医临床家郭士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妙法解析】 头痛,头胀,项强,血压升高,舌质红,口苦干,脉弦为肝热上冲之候;舌质黯、胸闷痛为血瘀气滞之象。予以清热活血,宽胸理气之剂。黄芩、野菊花清热降压,祛风止痛;葛根活血解肌降压;瓜蒌、薤白宽胸散结;檀香温通止痛;石菖蒲入心开窍化浊;郁金疏肝理气,配合以上行气活血药,气行则血行,加强化瘀之力;珍珠母镇静宁心。

(五)肝经郁热,气机阻滞(赵绍琴验案)

【病历摘要】 韩某,男,39岁。患原发性高血压已半年,一直服用复方降压片、硝苯地平等,血压仍维持在180~195/100~130mmHg。症见头痛目眩,心烦急躁,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弦滑且数。诊断为高血压头痛。证属肝经郁热,气机阻滞。治宜清泻肝经郁热,调畅气机。药用僵蚕、苦丁茶、晚蚕沙、炒槐花各10g,蝉蜕、片姜黄、白芷、防风各6g,大黄3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症状明显好转,血压135/100mmHg,余症减轻,停用西药,原方加川楝子6g,服药7剂,血压正常。又以前方加减每周3剂,连服3周以巩固疗效。血压稳定在120/83mmHg,未再升高。(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妙法解析】 本案高血压眩晕头痛,脉、舌、色、症俱属肝火,故甚为易辨,不致误诊。然治法不用平肝潜阳,或直清肝胆,而仍以疏调气机为主,是因此为肝经郁火,源于气机郁滞,升降不得。肝郁化火,当以解郁为先,解郁之法,首选升降散,此案加防风、白芷尤妙。盖疏肝以风药,助肝木之升发,遂其条达之性则不郁矣,故服之即效。

(六)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刘天胤、吴树有验案)

【病历摘要】 李某,男,57岁。平素血压高,喜饮酒。经常头晕、头痛,晨起头胀痛,近2天加重。伴耳鸣,记忆力减退,便秘,偶有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血压16.5/12kPa,胆固醇6.5mmol/L,三酰甘油2.6mmol/L。诊断为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头痛。证属肝肾阴虚,痰瘀阻络。治宜清肝泻火、平肝潜阳、滋补肝肾、化痰通络。方选清热化痰汤。药用夏枯草、牛膝、女贞子、龙骨、牡蛎各15g,黄连、胆南星、天竺黄、川芎、延胡索、地龙各10g。每天1剂,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早、晚温服。3周为1个疗程。共服35剂,头痛痊愈,复查胆固醇4.5mmol/L,三酰甘油1.7mmol/L。随访1年头痛未发作。(黑龙江中医药,1998,2)

【妙法解析】 高血压性头痛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肝肾阴虚为本,加之脑络瘀滞,故本方以补肾药为君,清热化痰药为臣,佐以活血通络之药。诸药合用,可补肝肾,清痰热,通经络,止头痛。

(七)经脉瘀阻,气血相搏(邓世发验案)

【病历摘要】 陈某,女,63岁。曾于12年前患过肾盂肾炎,治愈后出现头痛,以巅顶及额颞部为甚约11年,近7~8年来常觉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耳鸣,心烦,易怒,寐差,有时彻夜不眠。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诊断为继发性高血压头痛。证属久病入络,经脉瘀阻,血瘀化风,兼阴虚内热。治宜养阴清热、利气活血、祛瘀息风。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生地黄15~20g,当归、桃仁各10~15g,红花、牛膝、川芎、赤芍各9~12g,枳壳、桔梗、柴胡、甘草各5~10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10天为1个疗程。服第1剂后,遂解乌黑腥秽大便1~3次,头晕胀痛减轻,当夜睡眠较好。检查血压由22.1/14.4kPa降至19/12kPa。继服3剂,血压下降并稳定在18.6/11.4~18.1/10.9kPa,头晕、胀痛、眩晕、眼花、耳鸣、心烦易怒、口干苦等临床表现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北京中医杂志,1985,6)

【妙法解析】 高血压性头痛,是由于久病入络,经脉瘀阻,气血相搏,搏击生风,即所谓的血瘀化风。本案选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归活血养血;生地黄养血滋阴;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专引血下行;桔梗功专入肺,以肺朝百脉,有令诸药直达血脉之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行气、活血、逐瘀、祛风,是治疗高血压头痛的有效方剂。

(八)肝阳上亢,血瘀水停(庄坤堂验案)

【病历摘要】 患者,女,48岁。血压增高已2年余,近日因工作烦劳,头痛时作。现头痛且胀、夜寐梦扰、心烦易怒、肢胀虚浮,血压24/14kPa(1kPa=7.5mmHg),舌质黯、苔薄腻,脉细弦。诊断为高血压头痛。证属肝阳上亢,血瘀水停,治宜平肝潜阳、活血利水。药用生石决明(先煎)、生牡蛎(先煎)、葛根、夏枯草各30g,双钩藤(后下)、桑寄生、生龙骨(先煎)各20g,生蒲黄(包煎)、黄芩、炒白芍、大地龙、汉防己各10g。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服。服7剂后,头痛减轻,仍心烦,血压降至22/13kPa。继续按平潜为主,佐以活血利水的治疗原则,服前方月余,并嘱注意休息,舒畅心境。药后诸症消失,血压正常。以后近1年血压平稳正常,无不适感。(庄坤堂医案医论,学苑出版社,2003)

【妙法解析】 中老年高血压病,多因肾精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肾亏损,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致头痛。本案肝肾阴虚初起,工作烦劳,诱发加重肝阳上亢而头痛。蒲黄入肝经,具有较好的平肝降压作用,方中以其配钩藤、葛根活血利水协助降压;以夏枯草、桑寄生滋养肝肾,诸药共奏平肝潜阳、活血利水之功,故能取效。

(九)湿浊内聚,上阻清窍(杜勉之验案)

【病历摘要】 刘某,男,54岁。患者素体肥胖,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经常反复头痛,近1个月来,头痛且胀,逐渐加剧,呻吟不已,伴微恶寒发热,口不作渴,胸闷脘痞,食欲缺乏,尿清便溏等症。诊断为高血压头痛。初投川芎茶调散祛风散寒无效,乃从辨病着眼,改用建瓴汤加减,服后头痛加剧,迁延月余,屡治罔效。经查患者面色淡黄而垢,神倦嗜睡,舌苔白腻,脉弦缓。证属湿浊头痛,予雷氏芳香化浊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白芷、蔓荆子各10g,藿香、佩兰、大腹皮、羌活、川芎、厚朴各6g。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服。服3剂后,头痛大减,精神清爽。继服5剂,头痛若失,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头痛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82,7)

【妙法解析】 本例为湿痰上阻清窍而致头痛,患者素体肥胖,值暑湿天气,头痛发作,兼胸痞脘闷,便溏纳差,显系痰湿停积,中焦枢机不利,湿浊上蒙清窍。因有恶寒发热,故前医误认为风寒外束,以川芎茶调散外散之,更伤表阳,恶寒安能骤去?此恶寒由湿邪阻遏阳气,不能宣发而致。发热由痰浊久郁化热而生。再医以张锡纯之建瓴汤(山药、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牡蛎、生地黄、生白芍)滋阴息风,凉药柔腻,助湿恋邪,服后益增其病。故以雷氏芳香化浊法加减:藿香、佩兰、白芷、蔓荆子、羌活芳香化浊,而清头目,亦取风药胜湿之意;大腹皮、茯苓治湿必利小便;半夏、陈皮、厚朴温运中焦,宣通气机;再加川芎,穿经走络,使湿浊从三焦而化。仅8剂汤药,使其精神清爽,诸恙悉平,佩服之余,亦值得玩味。

(十)肝胆火旺,厥阳上逆(王足明验案)

【病历摘要】 言某,女,72岁。右侧头痛月余,右眼曾因痛失明。近日左侧头痛又剧,难以忍受。眼赤掣痛,烦躁不寐,四肢酸胀,纳差口苦,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略黄,舌质红少津,舌苔白微黄,脉弦滑。血压200/100mmHg。屡服降血压、镇静药,未能缓解。诊断为高血压头痛。证属肝胆火旺,上扰清窍。治宜清肝泻胆,潜阳息风。药用生地黄、夏枯草、石决明各12g,龙胆草、栀子、酒大黄、黄芩、柴胡、车前子(包)、泽泻、木通各10g。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服。服6剂后,头痛已止,眼红掣痛消失,仍诉头晕目眩,目胀流泪,精神疲倦,血压170/90mmHg。此为肝火得平,治宜养血柔肝,清热息风。药用桑椹、女贞子、白芍、生地黄、牛膝、石决明、钩藤、夏枯草各12g,谷精草、黄芩、桑白皮各10g,菊花6g。嘱服4剂。1个月之后,街头相遇,头痛痊愈,左眼无恙,血压正常,甚为感激。(疑难病证治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妙法解析】 本案头痛,因于肝胆火旺,厥阳上逆于目,右眼因痛失明,实由肝经实火,循经上窜,攻伐目系所致。现又左眼受病,故急以龙胆泻肝汤加大黄、夏枯草重清肝胆实热,加石决明、钩藤镇肝息风,不用甘草、当归,嫌其滋补滞邪,尤其当归,更有加速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加重头痛之虞,此等见识,融汇新知。药后头痛虽减,实火尚旺,遂投八正散加石决明、夏枯草,泻肝胆实火从二便而出。后期肝阴不足,余热未清,尤其高年屡经苦寒攻伐恐生他变,遂投滋阴养血,清热息风,以竟全功。

(李彩霞 陆守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