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川芎止痛汤治三叉神经医案

川芎止痛汤治三叉神经医案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原发性者 系指无神经系统体征表现,应用各种检查并无明显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血管压迫、机械压迫、动脉硬化及脑缺血、病灶性或病毒感染、变态反应等均可引起三叉神经痛。但多数人认为可能是三叉神经及其中枢神经系统因多种原因而发生病变,尤其是半月节及后根的部分纤维脱髓鞘变性,并由长期的病灶刺激,使之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而导致发病。其早期症状多表现为一侧三叉神经痛,常为持续性而阵发加剧。

一、概 述

三叉神经是第5对脑神经,含有较大的感觉部分和较小的运动部分,并且与自主神经存在广泛联系,凡三叉神经后根附近的肿瘤与血管畸形、颅底脑膜病变、半月神经节退行性变、三叉神经节与后根的血管改变、齿颌系统病变、颈椎病与颅骨改变,以及三叉神经及其中枢系统的功能性改变均可引起三叉神经痛。其临床特点以侧面部出现阵发性、放射性剧烈疼痛为主。中医称为“雷头风”“偏头风”“面痛”。比较顽固难治,常给患者带来极为严重的痛苦。

二、临床病症分析

本病多因风寒外袭,直犯清空,寒邪阻络,滞遏颜面,收引脉络而痛。或暴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盛生风,上扰清空,直达头维,壅滞筋脉而发为面痛。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耗伤阴血,精亏髓空,血无法上濡面部,经脉失养,血虚风动,筋脉拘挛而痛。或面痛日久,反复发作,脉络痹阻,痰瘀互结,气机不畅,致面痛日久不愈。

1.原发性者 系指无神经系统体征表现,应用各种检查并无明显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血管压迫、机械压迫、动脉硬化及脑缺血、病灶性或病毒感染、变态反应等均可引起三叉神经痛。但多数人认为可能是三叉神经及其中枢神经系统因多种原因而发生病变,尤其是半月节及后根的部分纤维脱髓鞘变性,并由长期的病灶刺激,使之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而导致发病。其典型症状为面部短暂剧烈的反复阵痛。多为单侧第2、第3支发病,发作时出现阵发性闪电样剧痛,如刀割、针刺、烧灼样,持续数秒,1日发作几次,甚至每分钟发作多次。常反射性地引起同侧面肌抽搐,皮肤、结膜充血,流泪、流涎等,刷牙、洗脸、说话、吃饭、风吹等均可诱发。

2.继发性者 常继发于脑桥小脑角肿瘤(如表皮样瘤、听神经瘤、脑膜瘤、血管瘤等)、三叉神经半月节肿瘤、鞍旁型垂体瘤、颅底蛛网膜炎、颅底恶性肿瘤、上颈髓或延髓空洞症,以及某些颌面部病变等。其早期症状多表现为一侧三叉神经痛,常为持续性而阵发加剧。随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无力、萎缩,面神经、听神经、展神经等邻近脑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原发病变的一些其他表现。

三、临床辨治规律

(一)分型辨治

1.风寒阻络型 症见颜面阵发性疼痛,面部有紧束感,遇寒加重,遇热稍减。可伴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可首选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川芎24g,白芷12g,防风、荆芥、羌活各10g,薄荷、生甘草各6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服。目眩头晕者,加天麻10g,僵蚕6g;恶寒较重者,加熟附子10g,麻黄6g;局部肌肉抽搐者,加地龙6g,蜈蚣2条;若寒凝痛甚者,加藁本9g,生姜3片;若风寒郁久化热者,加蔓荆子12g,菊花9g。

2.风热伤络型 颜面灼热疼痛,时发时止,遇热加重。恶风发热,目赤流泪,口苦微渴,便秘尿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通络止痛。可首选桑菊饮加减。药用芦根、忍冬藤各20g,菊花15g,桑叶、黄芩、连翘各12g,栀子、川芎各9g,薄荷、生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若热象重者,加生石膏30g,黄连6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各6g;鼻流浓涕者,加鱼腥草15g,苍耳子、辛夷(包煎)各9g;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2g,马勃10g,牛蒡子9g;若口舌生疮,小便短黄者,加木通、竹叶各6g;若口渴津伤明显者,加芦根20g,天花粉15g,知母12g;若伴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各10g以清解少阳。

3.肝胆火炽型 症见颜面阵发性剧痛,痛如刀割,伴灼热感,烦躁易怒,失眠胁痛,目赤,耳鸣口苦,咽干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可首选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生地黄各15g,栀子、黄芩、柴胡、僵蚕、车前子各10g,大黄、木通、蝉蜕、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头目眩晕加钩藤(后下)9g,白药15g,菊花10g;心烦失眠加酸枣仁15g,竹叶、合欢皮各10g;胁痛加白芍15g,川楝子、郁金各12g;面肌抽搐加天麻10g,地龙6g;口干而渴加玄参、麦冬各15g。

4.胃火炽盛型 症见颜面灼痛,前额胀痛,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臭齿痛,遇热痛甚,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治宜清胃泻热。可首选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用石膏30g,生地黄25g,白芷、菊花各15g,薄荷12g,牡丹皮10g,川芎9g,黄连、升麻、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津伤口渴加天花粉15g,知母10g;肌肉抽搐加僵蚕10g,全蝎6g;咽痛者,加马勃10g,牛蒡子9g;口气秽臭者加佩兰12g,苦丁茶10g;小便短赤加车前子15g,竹叶10g。

5.痰浊阻络型 症见颜面疼痛,反复发作,局部皮肤麻木,伴痰多流涎,胸腹胀满,恶心呕吐,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痛。可首选牵正散加味。药用全蝎、僵蚕、白附子各10g。共研细末,分为10包,每天2~3次,每服1包。饭后黄酒吞服。苔黄热重者加龙胆草;外风诱发者加白芷;病程长,抽掣剧烈痛者加蜈蚣。

6.瘀血阻络型 症见颜面疼痛经久不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伴面色晦暗,头晕目眩,心烦难眠;舌质紫黯,脉弦涩或细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首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川芎30g,钩藤12g,赤芍、白芍、白芷、全蝎、制乳香、制没药、地龙各10g,当归、桃仁各9g,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服。偏于风寒加防风、细辛;偏于风热加菊花、白蒺藜、石决明。

7.阴虚阳亢型 症见颜面阵发性灼痛,或烘热,伴面肌抽搐,头目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颧红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柔肝潜阳,和络息风。可首选镇痛饮加减。药用川芎20g,菊花、丹参各18g,白芍12g,白芷10g,全蝎(研末,分3次冲)、僵蚕(研末,分3次冲)、细辛各6g,柴胡、甘草各5g,每日1剂,水煎服。风寒偏盛,遇冷痛剧,局部喜热者加制川乌10g(久煎);风热偏盛,其痛如灼,遇热痛甚加生石膏30g,生栀子12g;痰火内盛,局部闷胀灼热,舌苔黄腻加黄芩12g,胆南星、天麻各10g;肝阳上亢,面赤烘热加牡蛎30g,夏枯草15g;心肝火旺,烦躁易怒、面赤舌红加生地黄30g,龙胆草、生栀子各10g;胃火炽盛,面痛及齿,牙龈红肿加生石膏30g,连翘15g,生大黄10g。

(二)注意事项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仍以综合性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中西药物、针灸、理疗、封闭等,仅个别严重病例经系统治疗无效者方选用开颅手术,因开颅手术比较复杂且有危险性,并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适用范围受限。在治疗过程中,除采用镇痛措施外,还应针对牙齿、鼻腔、鼻窦等邻近器官的慢性病灶或动脉硬化、颈椎病等进行治疗,减少可能对发病或病程有影响的各种因素。本病的中医药治疗除上面列举的多种疗法外,还可通用缓痉镇痛的芍甘缓痛汤,即以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为基础,酌加乳香、没药、白芷、川芎、全蝎、僵蚕、钩藤、葛根、柴胡、白附子等镇痛祛风药物,常可收到良效。此为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以治标为主之法也。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应针对病因和消除病因为主,但对于疼痛发作较典型而神经系统体征不明显者,则宜同时采用病因和对症镇痛相结合的治疗措施,某些病因消除后仍继续疼痛者,可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处理。疼痛剧烈者,宜卧床休息,环境宜清静,光线宜柔和。避免冷风直吹面部。饮食宜清淡,戒辛辣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起居有节,劳逸适度。

四、现代良方优选

(一)川芎煎

【组成与用法】 川芎30g,柴胡15g,当归、丹参、白芍各12g,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g。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 李氏用川芎煎治疗三叉神经痛21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6%。(湖北中医杂志,1982,4)

(二)桃仁汤合止痉散

【组成与用法】 丹参30g,赤芍、川芎、僵蚕各12g,桃仁10g,红花5g,全蝎(研末吞服)4.5g,蜈蚣2条。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 韩氏用桃仁汤合止痉散治疗三叉神经痛14例。结果:服用3~20剂后,7例发作停止,1年以上未复发;3例显效。(浙江中医杂志,1981,6)

(三)镇痛汤

【组成与用法】 白芷、僵蚕各12~18g,制半夏、知母各9~12g,细辛、蝉蜕各6g。每日1剂,水煎服。血瘀甚者加鸡血藤、当归、赤芍、蜈蚣等;气滞者加延胡索、川芎、柴胡、青木香等;痰盛者加陈皮、苍术、天麻等;肝阳上亢者加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等。

【疗效】 朱氏用镇痛汤治疗特发性三叉神经痛13例。结果:缓解(痛止,1年以上不复发)4例,显效(痛止,半年以上不复发或复发后服药仍有效)5例,有效(疼痛减轻或痛止,半年以内复发)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3%。服药最少9剂,最多57剂,平均18剂。(四川中医,1988,8)

(四)止痛汤

【组成与用法】 麦冬25g,生地黄、玄参各15g,牛膝、白芷、当归、川芎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有风热者,加荆芥、防风各6g;肝阳上亢者,加钩藤、全蝎、蔓荆子各10g;寒凝经脉者,加赤芍、红花各10g,细辛4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或火麻仁12g;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10g,远志6g或首乌藤15g;痛剧者加珍珠母20g。

【疗效】 王氏用止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29例。结果:随访25例,近期治愈15例,显效8例,无效2例。(中医杂志,1982,1)

(五)牵正散

【组成与用法】 全蝎、僵蚕、白附子各10g。将上诸药共研细末分为10包,每服1包,每日1次,重症者每日早晚各服1包,饭后黄酒吞服。1个月为1个疗程。若舌苔黄热重者加龙胆;外风诱发者加白芷;病程长抽掣痛剧烈者加蜈蚣。

【疗效】 蒋氏用牵正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7例。结果:均获痊愈。经治疗1个疗程即愈者19例;2~3个疗程痊愈者8例。追访27例,仅1例1年后复发,再服药1个疗程而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3)

(六)头痛宁

【组成与用法】 黄芪、当归、地龙、川芎各30g,细辛15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6g。每日3次,每次1丸,开水送服,30日为1个疗程。

【疗效】 李氏用头痛宁治疗三叉神经痛14例。结果:近期治愈1例,显效3例,好转9例,无效1例。(陕西中医,1983,5)

(七)川芎止痛汤

【组成与用法】 川芎20~30g,荆芥、防风、全蝎、荜茇各10~ 12g,天麻10g,细辛3~6g,蜈蚣2条。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水煎服。寒重型(以抽痛剧烈,遇冷即发,喜热喜熨,面肌紧缩,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紧为特点)加制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诸药)20~30g;热重型(以痛如火燎或胀痛如裂,得凉痛减,遇热痛甚,渴欲冷饮,面红目赤,或牙龈红肿,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特点)加生石膏20~30g,黄芩12g,黄连9g;便干者加大黄15g;瘀重型(以痛如锥刺,日久不愈,手搓揉痛处稍舒,面色晦暗,舌有瘀斑、瘀点,脉细涩为特点)加丹参30g,赤芍12~15g,五灵脂12g;阴虚型(以抽搐疼痛,日久不愈,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腰酸,急躁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为特点)加生地黄、女贞子、龟甲各15g,黄柏、知母各12g。

【疗效】 蒋氏用川芎止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110例。结果:缓解56例,显效41例,有效7例,无效6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36剂,平均15.6剂。(新中医,1984,7)

(八)清上蠲痛汤

【组成与用法】 当归、川芎、白芷、羌活、独活、蔓荆子、苍术、麦冬、黄芩、菊花、防风各10g,细辛、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煎前先以冷水浸泡30分钟,再武火煎沸15分钟,每剂煎3次,服3次,每次煎取250ml,饭后服。若为左侧痛加柴胡10g,龙胆10g,生地黄10g,红花10g;右侧痛加黄芪15g,葛根15g,苍耳子15g,升麻6g,荷叶6g。

【疗效】 曹氏用清上蠲痛汤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64例。结果:痊愈47例,占73.4%;显效13例,占20.3%;有效3例,占4.7%;无效1例,占1.6%。远期疗效:经治疗后1年,疼痛消失者29例,复发5例,复发率17.2%;经治疗后2年,疼痛消失者23例,复发5例,复发率为21.7%;经治疗后3年,疼痛消失者12例,复发3例,复发率为25%。复发病例的自觉症状,大部分较治疗前为轻,继续治疗仍然有效。(辽宁中医杂志,1989,8)

(九)散偏汤

【组成与用法】 川芎30g,白芷、白芥子、白芍、香附、郁李仁、柴胡各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分2次服,6日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治愈。

【疗效】 刘氏用散偏汤治疗三叉神经下颌分支痛13例。结果:均排除齿源性疼痛,1个疗程治愈者5例,2个疗程治愈者5例,3个疗程治愈者2例,服3个疗程无效者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6,21)

(十)血府逐瘀汤加减方

【组成与用法】 川芎30g,钩藤12g,制乳香、没药、地龙、赤芍、白芍、白芷各10g,当归、桃仁各9g,全蝎3g,每日1剂,水煎服。偏于风寒者加防风、细辛;偏于风热者加菊花、蒺藜、石决明;痛在面部、口唇发麻者加黄芪。

【疗效】 邓氏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43例。结果:痊愈26例,占60.5%;显效11例,占25.5%;有效5例,占11.8%;无效1例,占2.4%。总有效率为97%。一般服药5~10剂疼痛止,治愈病例多收功于3个月内。疗效与发病年龄无明显关系,而与病程有关,一般病程短者疗程短,治愈率高;病程长者疗程长,治愈率低。(吉林中医药,1985,5)

五、验案解析

(一)肝风上扰,阳明胃热(夏度衡验案)

【病历摘要】 彭某,女,51岁。不明原因的左侧牙床及颜面部间发性疼痛,以后疼痛逐渐加剧,发作次数逐渐增多,每次发作时间为数秒或数十秒,咀嚼不慎或微风拂面时均可诱发,服食炒虾后尤为明显。痛如锥钻、电击,伴同侧面肌抽搐。每次发作剧痛时,其痛楚不可名状,严重影响睡眠与饮食,烦躁,自诉曾几次对生活失去信心。有时感左上后牙松动不适,牙龈肿痛、口臭。曾多方求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左)、慢性牙龈炎,经针灸,服用祛风活血、清热解毒中药和镇痛、抑菌西药,并自购大量参须、麦冬泡水当茶饮,均无效果而来诊。诊见其手捂于左面颊,表情痛苦,左上第2磨牙松动,附近牙龈稍红肿,轻触痛,龈缘可见少量黄白色脓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证属肝风上扰,阳明胃热。治宜柔肝息风和络,佐以清胃排脓。方选四味芍药汤加味。药用白芍、生牡蛎各30g,丹参、甘草、葛根、生黄芪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4剂,以上诸症均明显好转,精神大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续服5剂。颜面及牙床疼痛已除,面颊抽搐已止,牙龈红肿明显减轻,龈缘未见脓液,曾特地试食炒虾也未见复发。另因数年来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加瓜蒌子15g,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名医名方录·第三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

【妙法解析】 肝风内动,上扰头面,责肝之阳亢阴虚无力制约而成。故善治内风者,皆以柔肝息风为要。四味芍药汤中重用白芍、生牡蛎以柔肝、潜阳、息风,又用白芍配甘草,既取其酸甘化阴之用,又取其柔肝、缓急、止痛之功;病久入络,当活血通络止痛,故用性味微寒之丹参佐之。丹参降而行血,又兼能养血,实为和血通络之品。临床随症加减,用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每多获效。

(二)肝阳上亢,上扰清空(罗致强等验案)

【病历摘要】 李某,女,48岁。患者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已3年余,每次发作多因风吹或其他刺激引起骤然发作,历时10多秒,疼痛如电击样,且出现面部肌肉抽搐、流泪等症状。曾在某医院多次治疗,服过苯妥英钠、地西泮等多种药物及针灸等物理方法治疗,疗效不著,故来求治。症见头晕,心烦失眠,面色潮红,口咽发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有力。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证属肝阳上亢,上扰清空。治宜养血柔肝,平肝息风,解痉止痛。方选五白汤。药用白芍30g,白蒺藜12g,白附子、白僵蚕、白芷、钩藤、牛膝各9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诸症大减,又进6剂,诸症尽除,疼痛未作。后嘱其服用杞菊地黄丸1个月,以固其效,病愈后随访已达5年,未再复发。(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

【妙法解析】 本案方选五白汤加减,方中重用白芍以养血柔肝,和阴潜阳,以蒺藜、白附子、僵蚕、钩藤平肝息风;取白芷善上行通窍之力,又其中牛膝一味,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扩张血管、降压镇痛之功,故而互为配合,共收捷效。上方除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效果外,对于高血压等原因引起的头痛也有一定的效果。

(三)外感风湿,内夹风痰(杨立箴验案)

【病历摘要】 患者,女。患三叉神经痛已3个月之久,时痛时止,病情严重时因疼痛致昼夜不得安眠,有时夜间痛极,需人扶持,虽然数月来经多方治疗,仍毫无效果。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证属外感风湿,内夹风痰。治宜散寒除湿,祛风化痰。方选定痛汤。药用川芎30g,白芷、天麻、白附子、制天南星各15g,僵蚕、升麻、羌活、荆芥、防风、辛夷各12g,全蝎、制川乌、制草乌各9g,细辛3g,蜈蚣2条。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仅服3剂,病得痊愈。经随访,未再复发。(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

【妙法解析】 本案所选的定痛汤,方中川乌、草乌等有毒性,服用过量而致中毒者可见呕吐、恶心,或口舌麻木,身肢颤动等,因此,服用此方时需注意。多数人服后无此不良反应,少数人有轻微反应。有反应者可将方中之川乌、草乌减量为3g,反应重者亦可去之,或者多次分服,每次只服10~30ml,以此分散毒性作用。首剂应先少饮观察为妥。应用定痛汤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略作加减,兼外感风热甚者可加入生石膏30g,葛根15g,金银花12g。已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数例,临床获得优良效果,一般服药3~5剂即可治愈或症状明显减轻,多者服用不过10余剂。另外,服药疼痛止后,可续用几剂,以使疗效巩固。

(四)气虚血滞,风痰上扰(李以义验案)

【病历摘要】 杜某,男,65岁。开始为刷牙时突觉左鼻内发酸、不适,瞬间疼痛,且如闪电冲向左眉之上,状如刀割,难以忍受,虽为时暂短,然其后经常发作,每日发生多则30余次,少则10余次,每在刷牙、说话或喝水时发作,夜间亦常有发作之时,常常不堪忍受而起床,在室内来回踱步,以期减少痛苦。曾用中药、西药、针刺、按摩等治疗,均无效果。后疼痛加重,无奈到北京诊治,以中西医结合治疗4个月余,仍无效,其间还曾用针刺、封闭等疗法,最后又返新疆继续治疗,在新疆某部队医院用“冰冻疗法”治之,症状略减,然不久又复发如前。查发育、营养正常,痛苦面容,左眼结膜充血,眉毛脱落,皮肤粗厚,不敢多说话,勉强回答所问时泪水下流,呈现痛苦之状;脉弦滑,舌质黯红、苔黄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证属气虚血滞,风痰上扰。治宜补益气血、祛风化痰。方选化痰祛风止痛汤。药用生黄芪、玄参各15g,桃仁、红花、赤芍12g,防风6g,羌活3g,蜈蚣2条。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疼痛止,诸症除。为巩固疗效,使其久疾不再复发,再投12剂,以善其后,药尽病除,追访5个多月,未再复发。(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

【妙法解析】 本案所用之方,乃取自新疆民间,方中所用之蜈蚣,原方为全蝎,因全蝎曾缺,今以蜈蚣代之,效果无异。

(五)阳明风火,循经上窜(王足明验案)

【病历摘要】 刘某,男,55岁。左面颊、下颌处阵发闪电样抽痛6个月余,近1个月来,左下颌抽痛加剧,自疑虫牙痛,请牙科医生拔牙,痛仍然如故,痛如刀割锥刺,实在难忍,日发10余次,持续数分钟,每因吹风、张口、洗脸、谈笑而诱发或加重。某医院神经科建议手术,被患者拒绝,遂来求诊。诊时左下颌闪电样抽扯痛正发作,以一手护其面,表情痛苦,精神紧张,大便溏稀,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证属肝阴不足,肝阳化风。治宜滋肝柔肝,息风止痛。药用钩藤、生地黄、制何首乌、蒺藜各15g,赤芍、葛根各12g,白芍、当归、防风、菊花、枸杞子各10g,僵蚕、川芎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服4剂后,诸症不减,左侧牙龈又痛,烦躁口干,鼻腔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而夹灰黑,脉弦细带数。改从阳明论治,拟加味升麻葛根汤治之。药用生石膏15g,天花粉12g,黄芩、炙升麻、白芷、防风、石斛各10g,僵蚕6g,甘草3g,全蝎(研末,药汁冲服)1.5g。服至第4剂,左下颌抽痛、牙龈肿痛大减,又照方服4剂,诸痛消失,精神舒畅,谈笑自如。仍见口干喜饮,鼻腔灼热,舌苔薄黄而不灰黑,脉仍弦细而数,为风火余邪未尽,再疏原方4剂。余症尽除,抽痛一直未发,要求处方善后,疏原方去石膏、全蝎,加麦冬、玉竹各12g,服5剂。半年后告已病愈,未见复发,甚为感激。(疑难病证中医治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妙法解析】 本案以其抽痛,正发下颌之处,故以下颌痛命名。对于此症,古代医书未见记载,在治疗上更无章可循,如辨证为肝阳化风,肝火上扰,投剂不效。因思阳明胃经之脉夹口环唇,下交承浆,经颐后至下廉,循颊车,正当下颌之部,阳明胃经风火循经上窜,风火相扇,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足可发为下颌部闪电样抽掣剧痛,牙龈肿痛,口鼻灼热。改从阳明论治,方用加味升麻葛根汤。以升麻、葛根领防风、白芷直驱阳明之风,以石膏率黄芩、石斛、天花粉直清胃家之火,以僵蚕、全蝎疏通络脉,配合甘草、芍药解痉止痛,药后风息火降,络脉疏通,气行血畅,诸痛自止。

(六)肝经郁热,气火内盛(张镜人验案)

【病历摘要】 王某,女,54岁。患三叉神经痛10年,近来又发,发时头痛剧烈,左侧面部掣痛,痛连目珠,或痛引牙龈,手不能触,夜不安卧,痛苦难言,舌苔薄黄,脉细弦。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证属肝经郁热,气火内盛。治宜清肝平木。药用首乌藤、珍珠母(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景天三七、徐长卿各15g,预知子12g,炒菊花、蒺藜、钩藤(后下)、茺蔚子、炒白芍、炒栀子、郁金、炙延胡索、炒牡丹皮各9g。每日1剂,水煎服。服30剂后,疼痛减轻,大便干结,脉细弦,舌苔薄腻,再拟平肝息风,参以搜邪通腑。药用山羊角(先煎)、生石决明(先煎)各30g,徐长卿、生龙齿(先煎)、全瓜蒌、景天三七各15g,炙僵蚕、钩藤(后下)、赤芍、白芍、望江南、黄芩、蒺藜各9g,全蝎(研粉吞)1.5g,蜈蚣(研粉吞)1条。服上药后疗效显著,掣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为收全功,乃嘱患者坚持服药治疗,待病情稳定,疗效巩固后,再逐步撤减用药。(中华名中医张镜人治病囊秘,文汇出版社,1998)

【妙法解析】 肝火夹风上窜头面部络脉,乃至头面部掣痛阵作,剧烈难忍,治当清肝降火息风,风火不得上窜,掣痛才告平息,初治疗效不显,于是加重其制,且入虫类走络搜剔之品,同时配合通腑之品,取釜底抽薪之意,使火热得泄,疗效显著提高。

(七)气滞血瘀,郁而发热(陈伯涛验案)

【病历摘要】 陈某,女,49岁。患者右侧头面部疼痛已1年余,痛甚时难以入睡。近1周来疼痛加重,伴气短时呕,纳少,尿频,且有时牵右臂痛,服用中西药物效果不著,痛苦不堪,急来此就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证属气滞血瘀,郁而发热。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四物汤加味。药用生石膏25g,炒白芍18g,炙甘草、制香附、全当归、蒺藜各9g,菊花6g,川芎、藁本各5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病已减轻,进至5剂,痛减大半,连进10剂,疼痛止,诸症消。遂嘱其再服二至丸、桑麻丸以善其后,其病未再发作。(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

【妙法解析】 本案属气滞血瘀,郁而发热,瘀热上扰,清空失利,导致右侧头面部疼痛,频繁发作,久治不愈。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清热醒脑。故首选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加香附理气解郁;加石膏清热;加蒺藜、菊花、藁本祛风醒脑,使之药证相符,自然效如桴鼓。

(八)寒邪犯脑,经络阻滞(哈孝贤验案)

【病历摘要】 刘某,男,49岁。于10年前开始右额及面部发作电击样疼痛。屡有发作,曾用中西药物如维生素B12注射、无水乙醇封闭和针灸等方法治疗,均无显效。此次已发病10余日,每日发作频繁,说话、吃饭、洗脸、走路震动,甚则努唇、瞬目均能引起剧烈疼痛,痛时涕泪交流,其疼痛得热则舒,遇风冷则甚,自觉右额上有凉感,小便频,脉象沉细,舌质淡红、舌中裂纹、苔薄白。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以温阳散寒止痛,佐以清热的加味麻附辛汤。药用玄参、当归各12g,麻黄、附子、细辛、防风各9g,川芎、白芷、黄芩、黄连、沉香各6g,朱砂粉(冲服)、琥珀粉(冲服)各1.5g。左侧痛加龙胆15g;右侧痛加生石膏15g;跳痛者加生龙骨、牡蛎各15g;窜痛加生石决明30g;睡眠差加首乌藤30g,远志、石菖蒲各6g;口干加石斛15g;病程久者加红花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4剂,自发痛已止,惟说话、吃饭时鼻翼处引起小痛。又照原方服8剂,疼痛完全消失,遂停药恢复工作,于2个月后症状又复发,自述因夜班过劳所致,然此次发作较前为轻。遂以原方加减,前后共服药30余剂,疼痛消失,疗效得以巩固,随访3年余,再未复发。(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

【妙法解析】 本案为寒邪犯脑,郁久伤阳,血脉收引,经络阻滞所致。治宜温阳散寒止痛为主。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散止痛,加当归、川芎养血;加玄参、黄芩、黄连养阴清热;加白芷、防风祛风止痛;加沉香、朱砂、琥珀镇静安神。诸药合用,服之即安。

(九)湿热夹瘀,阻塞清窍(朱良春验案)

【病历摘要】 孙氏妇,年届不惑,头痛宿疾缠绵6年,痛无定时,痛剧如裂,两侧巅顶为甚,常有口干,苔薄黄腻,舌质紫,脉细弦,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证属湿热夹瘀,阻塞清窍。拟内外两法同用。内服药用土茯苓120g,川芎、蔓荆子、菊花各10g,生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六神丸3瓶,研细末,瓜蒂散6g(甜瓜蒂,别名苦丁香)合二药末放有盖小瓶,用塑料鲜奶吸管,每取少许吹入鼻孔内,每日数次,左右轮吹,吹后即流黄水。内外合治后竟收1剂知,3剂诸症大减,旬日诸证如失之效。(辽宁中医杂志,2003,2)

【妙法解析】 湿热头痛用鼻疗,大剂土茯苓显神效。每因湿热蕴结,浊邪害清,清窍不利而发头痛,如误治延之日久,久病入络,脉络痹阻,则痛势甚烈,斯时祛风通络之剂难缓其苦,惟有利湿泄热为主,合祛风通络始能奏功。土茯苓甘淡性平,入肝、胃两经,使用大剂量治疗湿热蕴结头痛,乃取其甘淡健脾、益胃,清利湿浊。湿浊得清,热无所附,毒随浊泄,三焦气化复常,头部清窍自利,经络闭阻自通。顽固头痛自愈,然甘淡之品如用常规量,毕竟力薄效微,缓不济急,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主症而重用主药,且以不损正气为标准,选标本同治之品,如上述案中大剂量钩藤、制香附,本案之土茯苓均有药性平和,可收标本同治之功。

(杨薇 肖屏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