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紧张性头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头痛。以往称为肌收缩性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的范畴。主要表现为颈部和头面部肌肉持续性收缩,从而产生头部的压迫感、沉重感和紧箍感。但此后的研究发现,本类疾病并非都有头面部肌肉的紧张收缩,可仅表现为精神紧张。1988年在新的国际头痛分类中,将精神性和肌收缩性头痛统称为紧张性头痛。
二、临床病症分析
(一)病机分析
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从心理角度讲是由于焦虑及忧郁所致;从神经病理生理学角度讲是由于钾离子的升高、交感神经兴奋等,使机体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样物质,从而造成血管收缩、肌肉痉挛,发生持久的头颈部肌肉疼痛。少数则由不良姿势或头颈部其他疾病引起。中医学认为,本类头痛的形成,主要是气血亏虚,或肾精亏虚和肝气不疏引起。因为头脑乃人体最上部,为髓之海,精明之府,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气血的充养和肾精的旺盛,气血不足或精髓空虚,都可能影响头脑功能的发挥,出现头痛。另外,肝主疏泄,气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肝气的调畅,如果肝气不疏,气机不畅,或肝气升发太过,即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影响头脑的功能而出现头痛。可能与肌肉紧张、精神紧张、血管调节功能不稳等有关。
就其病机而言,在很多情况下,头痛的发生确与头颅和颈部肌肉收缩有关。如在头痛发作期间,肌电图颈部肌肉收缩较颞部肌肉收缩更强。肌肉收缩势必引起血管运动调节异常,引起肌肉小动脉收缩,产生肌肉缺血而出现触痛和疼痛,经结膜小血管照相发现,其血管收缩同头痛持续时间相一致,进一步证明血管运动功能的不稳定性。
(二)病症分析
多发于30岁左右的青壮年,女性多见,小儿和老人少见。头痛的部位多见为枕后部、颈项部、颞部或头顶部,一侧或两侧性,有时还伴有肩部痛。头痛的程度多为轻、中度或时轻时重,多可以忍受,病程为持续性,可成年累月发作而久治无效。头痛的性质为压迫感、沉重感,紧箍感,多为两侧头痛。病人常形容“头上好像压了一块石头”或“好像箍了一条带子”。一般从起床就开始头痛,以后逐渐加重,下午比上午重,晚上减轻或消失。每天如此,周而复始。当睡眠不足、生气、着急、心情不愉快及工作劳累时,头痛加重,并可伴有畏光、烦躁、恶心、呕吐等症,久之则头痛可减轻。本病有时和偏头痛并存,称为混合性头痛。
头痛部位多为两颞部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强度为轻度或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病程为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很多病人的症状可追溯10~20年,可整天头痛,但一天之内可逐渐增强和逐渐减轻。50%的病人,因头部摇动和注射组胺后头痛恶化。本症应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相鉴别。
三、临床辨治规律
(一)分型辨治
1.气虚夹瘀型 头痛反复发作,病程长,情绪紧张、暴怒、风吹、日晒、疲劳等常为诱发因素。头痛呈跳痛、胀痛、束痛;常伴口苦,恶心呕吐,畏光,出汗,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火,肝火上扰。治宜清肝泻火,息风止痛。方选川芎磁石饮。药用川芎25g,磁石(先煎)、石决明(先煎)、珍珠母(先煎)、赭石各30g,牛膝、白芍各20g,菊花、白芷、柴胡、神曲各15g,甘草10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风热者,加桑叶、荆芥、薄荷;痰湿者,加法半夏、竹茹、蔓荆子;肝火旺者,加龙胆草、栀子、僵蚕、全蝎、钩藤(后下);内热郁结者,加石膏、知母、黄芩、黄连;瘀阻经络者,加当归尾、桃仁、红花、丹参;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兼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党参、补骨脂。方中川芎入肝经,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柴胡行气开郁;菊花清热;白芷通窍止痛;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定志安神;磁石为重镇之品,增强镇摄元阳之功;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赭石、牛膝引血下行,滋养肝肾;神曲、甘草和胃调中,避免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诸药配合,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息风止痉,能奏良效。
2.气血两虚型 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多梦,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法宜补气养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2g,当归、川芎、丹参各10g。血虚明显者加阿胶、制何首乌;兼有肝郁者宜合逍遥散。
3.肾精亏虚型 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沉而无力。治宜补益肾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山药、白芍各15g,黄精、熟地黄各12g,山茱萸、枸杞子、当归各10g。耳鸣眩晕明显加补骨脂、石菖蒲、天麻;头痛重者加川芎、白芷。
4.肝郁气滞型 头痛较重,以两侧胀痛为主,与情绪波动有关,常见有头晕,胁肋胀痛,胸闷善叹息,口苦纳呆,舌苔薄白或夹黄,脉弦。法宜疏肝理气。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白芍15g,川芎、延胡索各12g,柴胡、香附、枳壳、当归各10g,若兼有口干口苦、苔黄者加牡丹皮、栀子;若兼有阴血不足者加阿胶、制何首乌;兼有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白蒺藜。
(二)注意事项
据统计,74%的病人有明显的情绪紧张,35%的病人有忧郁表现。充分说明神经紧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应告知病人本病是功能性疾病,具有治疗上的有效性和可逆性。主动配合,妥善采用多种疗法治疗,则事半功倍。
本病既然包括了肌肉收缩性头痛与精神紧张性头痛,这两者之间自然具有相对的同一性,但也不能等同,在诊治上应有所区别,即前者以肌肉紧张收缩为主,在治疗上应以缓痉和营为主,适当加用止痛的药治之,芍药甘草汤合当归养荣汤(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羌活、白芷、防风)可列为首选。后者的病机以精神紧张为主,在治疗上应养血安神为主,在养血安神的基础适当加用止痛的药治之,四物补肝散(香附、白芍、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夏枯草)合川芎茶调散(川芎、白芷、羌活、细辛、薄荷、防风、荆芥、甘草)可列为首选,如此治疗,则殊途同归,效可立得。
由于本病的形成和发作有明显的心理精神因素,应发挥中西医两方面非药物疗法的优势,综合运用生物反馈、气功、心理治疗。在药物治疗上,应注意发挥西药局部针对性强和中药整体调整的优势,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居住环境要安静,寒温适中,谨防受凉感冒。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提高环境适应能力。适当增加营养,勿吸烟,勿饮酒。
四、现代良方优选
(一)疏肝益气汤
【组成与用法】 黄芪15g,党参12g,柴胡、当归、白芍、郁金、合欢花、白术各10g,防风6g,甘草5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疗效】 郭氏用疏肝益气汤治疗紧张性头痛86例。其中服药1个疗程13例,2个疗程46例,3个疗程27例。结果:痊愈56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湖南中医杂志,1997,1)
(二)龙胆泻肝汤加味方
【组成与用法】 磁石20g,生地黄、酸枣仁、龙胆草各15g,泽泻、龙骨各12g,黄芩、栀子、柴胡、车前子、当归、木通各10g,甘草3g。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ml,分早、晚服。7剂为1个疗程。
【疗效】 于氏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方治疗紧张性头痛26例。结果:痊愈23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1%。(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0)
(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
【组成与用法】 茯苓20g,白术、蔓荆子各15g,法半夏、天麻、陈皮各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2枚。头部有轻微麻木者,加石菖蒲、钩藤各15g;头痛重着、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者,加瓜蒌皮15g,竹茹9g;头痛兼头晕、耳鸣、脉弦者,加钩藤15g,柴胡12g,黄芩10g;头痛而见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脉细弱者,去法半夏,加鸡血藤、首乌藤各20g,当归12g,川芎9g。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
【疗效】 赵氏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紧张性头痛68例。经服药5~28天(平均12天)。结果:治愈49例,好转18例,无效1例。(中医药学报,1999,3)
(四)百丹汤
【组成与用法】 川芎、百合各15g,生地黄、玄参、丹参、牡蛎各12g,柴胡、蔓荆子、当归、僵蚕各10g,甘草6g。面赤口苦者,加黄芩、栀子;胸闷善太息者,加佛手、合欢花;腰酸耳鸣者,加女贞子、炒酸枣仁。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疗效】 胡氏用百丹汤治疗紧张性头痛40例。结果:治愈20例,好转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19)
(五)头风散
【组成与用法】 白芷75g,川芎、制川乌、天麻、生甘草各30g。将诸药研细,每次3g,每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兼肝火甚者,以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30g煎汤送服;胃火甚者玉女煎送服;肾阴虚者六味地黄汤送服;无明显兼症者以细茶1撮,薄荷1.5g,泡水送服。
【疗效】 张氏用头风散治疗紧张性头痛50例。结果:治愈25例,占50%;好转19例,占38%;无效6例,占12%。(中医杂志,1986,8)
(六)加味逍遥散
【组成与用法】 茯苓、茺蔚子各30g,当归、川芎各15g,柴胡、白芍、白术、紫苏叶、香附、白芷各12g,薄荷、甘草各10g。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血瘀甚者,加丹参、红花;肝肾不足者,加女贞子、枸杞子;阴虚烦躁者,加黑豆、阿胶;肝阳上亢者,加赭石、龙骨、牡蛎;风寒阻络者,加何首乌、熟附子;痰湿重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肝胆郁热者,加牡丹皮、栀子等。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疗效】 王氏用加味逍遥散治疗紧张性头痛56例。结果:痊愈7例,显效26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86%。(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2)
(七)宣郁通脉汤
【组成与用法】 龙骨、牡蛎各30g,川牛膝、知母各15g,黄芩、白芍各10g,防风、羌活、独活、藁本、川芎、郁金、甘草各6g。肝阳偏盛者,加石决明30g,龙胆草10g;痰浊内盛者,加僵蚕10g,胆南星、清半夏各6g;夜寐不安者,加炒酸枣仁15g,五味子10g;阴虚内热者,加生地黄15g,牡丹皮、山茱萸各10g;血虚不足者,加当归15g,阿胶10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5g;血瘀者,加桃仁、赤芍各10g,红花6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
【疗效】 张氏用宣郁通脉汤治疗紧张性头痛48例。结果:治愈(头痛消失,停药3个月无复发)27例,有效(发作明显减少,头痛程度减轻)19例,无效(服药2个疗程,病情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5.9%。(中国民间疗法,1998,5)
(八)穴位注射方
【组成与用法】 对确诊为紧张性头痛的病例,取头维、太阳、率谷、风池、风府、百会为主穴,用1%盐酸普鲁卡因3~4ml,先用皮试,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液,注射药液,每个穴位注射1~2ml药液,退针后立即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以防形成皮下血肿,每次注射1~2个穴位。如一次治疗不愈,间歇2~3天再重复注射。在穴位注射后第2天进行有关部位的针刺,以巩固疗效。
【疗效】 施氏用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22例。结果:经治疗1次痊愈8例,占24%,3~4次治愈13例,无效1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
(九)穴位注射方
【组成与用法】 用维生素B12500μg、2%利多卡因2mg、地塞米松5mg,全头痛取风池、太阳,枕项痛取风池。风池穴针尖向鼻尖方向刺进0.6~1.2cm,缓慢注药2ml,太阳穴注药1ml,隔2日1次。
【疗效】 兰氏用穴位注射治疗紧张性头痛76例。结果:治愈43例,好转2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73%。(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5)
五、验案解析
(一)脾气不运,清阳不升(郭迎解验案)
【病历摘要】 苏某,女,32岁。头痛反复发作3年余,每因情绪改变时而发作,甚时头痛如箍难忍,时常头痛绵绵不休。曾服氟桂利嗪、尼莫地平、谷维素等效果不显。近因参加自考,学习紧张,头痛又发,甚时撞击头部。现头晕心烦,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食欲缺乏,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血压13.3/8kPa。脑血流图示:扩张型波形,波幅值0.30~0.3512。诊断为紧张性头痛。证属思虑过度,脾气不运,清阳不升,木为土侮,气机郁滞。治宜疏肝理脾、益气升阳。方选用疏肝益气汤。药用黄芪15g,党参12g,柴胡、当归、白芍、郁金、合欢花、白术各10g,防风6g,甘草5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服7剂后,诸症状明显好转,续进7剂,诸症状悉除。复查脑血流图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湖南中医杂志,1997,1)
【妙法解析】 紧张性头痛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是由于头部或颈部肌肉持久收缩、缺血、痉挛所引起,紧张、焦虑、烦躁时可诱发或加重,与中医七情内伤之致病因素颇为吻合。情志不畅,每影响肝之疏泄,肝气郁滞,往往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头目失养而发头痛。故本方中柴胡、当归、白芍、郁金、合欢花、防风疏肝解郁;用白术、黄芪、党参健脾益气升阳。诸药合用,颇合肝郁脾虚之病机。
(二)肝郁气滞,血虚化火(胡明验案)
【病历摘要】 王某,女,36岁。自诉两颞及枕部痛反复发作1年余,曾先后做脑血流图、颈椎X线片、CT、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近日由于工作紧张、心情不畅时疼痛加重,伴有头部沉重受压感,失眠胸闷,血压正常,心电图正常,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诊断为紧张性头痛。证属肝郁气滞,血虚化火。治宜平肝解郁养阴。方选解郁滋阴汤。药用百合、佛手、川芎各15g,生地黄、玄参、牡蛎各12g,合欢花、当归、丹参、柴胡、僵蚕、蔓荆子各10g,甘草6g。面赤口苦者,加黄芩、栀子;胸闷善太息者,加佛手、合欢花;腰酸耳鸣者,加女贞子、炒酸枣仁。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服3剂后头痛减轻,原方稍作加减服半个月头痛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1)
【妙法解析】 部分患者紧张性头痛的病机为阴虚阳亢,气郁化火,上扰清窍,日久脉络瘀阻而成。本案选方中,用百合、生地黄、玄参滋阴以制火;丹参、当归养血补肝;柴胡疏肝散郁;僵蚕、牡蛎平肝潜阳散结;蔓荆子清肝经风热以利头目;重用川芎活血行气,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三)肝阳偏亢,痰浊内盛(郑军验案)
【病历摘要】 陈某,女,50岁。患者自诉反复发作性偏头痛20余年,近10年伴发高血压病,长期服用西药控制血压,病情尚平稳。现左侧头痛,头晕,工作紧张,心情不畅时疼痛加重,伴周身走窜性疼痛,四肢麻木,口干,大便不调,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血压20/13kPa。诊断为紧张性头痛。证属肝阳偏亢,痰浊内盛。治宜宣散郁滞,疏通经络止痛。方选宣郁通脉汤。药用龙骨、牡蛎各30g,川牛膝、石决明、知母各15g,桃仁、黄芩、白芍各10g,防风、羌活、独活、藁本、川芎、郁金、甘草各6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肝阳偏盛者,加石决明30g,龙胆草10g;痰浊内盛者,加僵蚕10g,胆南星、清半夏各6g;夜寐不安者,加炒酸枣仁15g,五味子10g;阴虚内热者,加生地黄15g,牡丹皮、山茱萸各10g;血虚不足者,加当归15g,阿胶10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5g;血瘀者,加桃仁、赤芍各10g,红花6g。服药1个疗程后,头痛消失,身痛亦明显减轻;继服2个疗程,诸症状均消失,血压18/12kPa。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中国民间疗法,1998,5)
【妙法解析】 本案有血脉壅滞不畅的表现。因此治疗当以宣散郁滞、疏通经络为要。本案选方中,以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风药为君,取其既能发散风邪,又可宣散郁滞、疏通经脉,更能力达高巅,引药上行;川芎、郁金助诸风药散郁通经,行血中之气为臣药;佐以黄芩、知母、白芍、龙骨、牡蛎清内郁之热,平上旋之风,且可制风药辛温升散之性,使无太过之弊;再以川牛膝为使,引血下行,以归复平和;甘草调和诸药,使全方共达宣散郁滞、疏通经脉之功。另外,本方除对紧张性头痛有较好疗效外,随症加减,也适合于其他头痛。
(四)痰热互结、肝火为病(王佩茂验案)
【病历摘要】 某女,16岁。因毕业考试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头痛头晕而就诊。现头痛头晕,睡眠多梦,心烦易躁,纳差呕恶,舌红、苔黄,脉弦滑。诊断为紧张性头痛。证属痰热互结、肝火为病。治宜清热化痰、平肝潜阳、和胃降逆。方选加味温胆汤。药用钩藤15~30g,陈皮、茯苓、枳实、竹茹、栀子、菊花、黄芩各12g,天麻10g,清半夏9g。胸闷者,加瓜蒌30g;睡眠不宁多梦者,加炒酸枣仁、首乌藤各15g,远志9g;热甚者,加黄连6g;头痛偏甚伴有血压偏高者,加龙骨、牡蛎各30g,石决明、夏枯草各12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服3剂症状大减,继服3剂症状消失痊愈。随访1个月无复发。(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6)
【妙法解析】 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郁怒、悲哀等情志所伤,致脾运失常,聚湿生痰,痰郁化热;或肝失疏泄,肝郁化火,痰热肝火上扰清窍所致。故本案选方中,茯苓、法半夏、陈皮、枳实、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辅以天麻、钩藤、菊花镇肝潜阳。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化痰、平肝潜阳之功。
(五)湿浊阻滞,胃肝俱伤(任应秋验案)
【病历摘要】 赵某,女,42岁。6年前偶因情志失畅而发头痛,疼痛虽在前额,但整个头部发胀发紧,如同紧箍一般,甚而导致牙痛、胁痛,咽干而不欲饮,眼花缭乱阵发,烦躁易怒。上述诸症,每适生气之后发作更为严重,平时神识似清非清,去年以来记忆力大减,屡经针药医治,均无显著效果。诊见脉沉滑,舌苔腻浊,面色萎白而晦暗,似肿而非肿。诊断为紧张性头痛。证属湿浊阻滞,胃肝俱伤。其病位在阳明、厥阴两经脉之间。治宜清化两经湿浊。方选温胆汤合逍遥散。药用茯苓15g,柴胡12g,陈皮、赤芍各10g,炒枳壳、竹茹、清半夏、白术、当归各9g,生姜6g,薄荷、川芎各3g。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后,额痛、头胀、牙痛均愈,自觉神志亦较清爽,惟仍咽干胁痛,烦躁易怒,脉来小数。阻滞经脉之湿浊已去,而肝气尚未恢复其疏泄功能。再拟丹栀逍遥散。药用醋柴胡18g,炒白芍、茯苓12g,白术、郁金、炙远志、牡丹皮各9g,炒栀子、当归各6g。服3剂后,咽已不干,胁痛痊愈,记忆力有显著恢复,惟月经4个月未来,小腹略胀,脉转沉弱,仍为血少肝气尚未完全疏泄之故。改用通经四物汤调理,药用炒赤芍18g,丹参15g,郁金、柴胡、当归各12g,制香附、红花各9g,川芎6g,服5剂而诸症消失。(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三辑,北京出版社,2002)
【妙法解析】 本案呈一派湿浊阻滞之候,病变在阳明、厥阴两经脉之间。胃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中,如生发之气无从疏泄,便见眼花、咽干、胁痛、易怒、记忆力减退等症。故初诊时用温胆汤以化湿浊,用逍遥散以疏经脉,柴胡引诸药入厥阴,川芎引诸药入阳明,湿浊得清,经气自可周流无阻,诸症便随之而逐渐消失。二诊时烦躁易怒,肝气失疏可知,故用丹栀逍遥散加味继进,药用白术、茯苓益脾以滋肝,又用当归、芍药益血以养肝,再用柴胡、郁金、远志以助其开郁,牡丹皮、栀子以息其风火,故药后神清志爽,不复抑郁。三诊时重点治闭经,赤芍、当归以补血活血,川芎、丹参、红花以通经,柴胡、香附、郁金以疏肝。营血充盈,经脉通畅,肝气疏泄,其经血必至无疑。
(六)心肝血虚,清窍失养(张炳厚验案)
【病历摘要】 崔某,女,35岁,头胀跳痛且晕,病史2年。多于紧张、劳累、烦躁时加重。经期、经后头痛尤频,甚则眩晕呕恶,经常有惊悸失眠,耳鸣盗汗,两目干涩,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揆诸病情,诊断为紧张性头痛。证属心肝血虚,清窍失养。方选养血茶调散加减。药用熟地黄、当归、白芍各20g,川芎、蔓荆子、沙苑子、蒺藜各10g,防风、羌活、白芷、甘草各6g,薄荷(后下)3g,蜈蚣2条,茶叶(后下)1撮。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头痛耳鸣已瘥,虽仍有头晕,但自觉症状较前减轻,继以上方减白芷,加竹茹12g。再进6剂,病告痊愈。(名医奇方秘术·第二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妙法解析】 本例证属心肝血虚,不能上荣于脑,乃致头痛头晕。方中重用四物汤大补营血以治其本,茶调散引经祛风以治其标。旨在血亏得补,补中有行,行中有升,清窍得养,头痛自愈。
(七)血脉郁滞,循经上犯(张晓阳验案)
【病历摘要】 陈某,女,50岁。患者自诉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多年,近10年伴发高血压病,长期服用西药控制血压,病情尚平稳。诊见左则头痛,头晕,伴周身走窜性疼痛,四肢麻木,口干,大便不调,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血压20/13kPa。诊断为紧张性头痛。证属血脉郁滞,循经上犯。方选宣郁通脉汤加味。药用龙骨、牡蛎各30g,川牛膝、知母各15g,黄芩、白芍各10g,防风、羌活、独活、藁本、川芎、郁金、甘草各6g。肝阳偏盛者,加石决明30g,龙胆草10g;痰浊内盛者,加僵蚕10g,胆南星、清半夏各6g;夜寐不安者,加炒酸枣仁15g,五味子10g;阴虚内热者,加生地黄15g,牡丹皮、山茱萸各10g;血虚不足者,加当归15g,阿胶10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5g;血瘀者,加桃仁、赤芍各10g,红花6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头痛消失,身痛亦明显减轻;继服2个疗程,诸症均消失,血压18/12kPa。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中国民间疗法,1998,5)
【妙法解析】 头痛的血脉郁滞,其“郁”有别于瘀之血液凝积状态,是血脉壅滞不畅的病理表现。因此治疗当以宣散郁滞、疏通经络为要。方中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风药为君,取其既能发散风邪,又可宣散郁滞、疏通经脉,更能力达高巅,引药上行;川芎、郁金助诸风药散郁通经,行血中之气为臣药;佐以黄芩、知母、白芍、龙骨、牡蛎清内郁之热,平上旋之风,且可制风药辛温升散之性,使无太过之弊;再以川牛膝为使,引上郁之血下行,以归复平和;甘草调和诸药,使全方共达宣散郁滞、疏通经脉之功。另外,本方除对神经性头痛有较好疗效外,合理配伍也适合于其他头痛。
(黄建良 张 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