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某,男,6岁,河北省宁晋县翟村人。1969年9月4日诊。
患儿于8月15日以高热、昏迷、谵妄而入院。诊断为乙型脑炎。经中西医协作治疗,已转危为安。但患儿神识清楚,精神仍萎靡不振,身体羸瘦,微有低热,体温37.6℃,遗有后期症状,两手抽搐,口唇震颤。脉象虚弦无力,舌干绛,无苔。
辨证:证属热邪久羁,灼烁真阴,肾水不能涵木,脉络失于滋濡,导致虚风内动。
治则:滋肾强肝,养血息风。方拟大定风珠增损为治。
处方:生龟甲25克,生鳖甲25克,白芍15克,生牡蛎25克,白须参6克,阿胶6克(另烊化),麦冬15克,生地黄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6克。水煎去滓,俟药汤温后再入生鸡子黄2枚,搅匀,分2次服。
二诊(9月6日):前方连服2剂,两手及口唇震颤均见好转,体温降至36.5℃,脉、舌未见明显好转。仍宗前法继服6剂。
本例服药8剂后,脉、舌转为正常,嘱停药休息调养。
本方以龟甲、鳖甲、牡蛎之介类潜阳;地黄、麦冬滋养阴液以养心阴;白芍、五味子、甘草以酸甘化阴,补阴敛阳;白须参益气养阴;阿胶、鸡子黄以血肉有情之品滋补阴液而息内风,以制过亢之阳,使阴液内守则阳不外脱。本方主治虚风内动,但必须审证准确,邪热已除,虚风内动者,方为的对,不然会导致闭门留寇,使病邪匿伏,致病情缠绵难解。
按:急性热病的抽搐、瘛疭诸症,均属风的范畴。经云“风胜则动”者是也。但风有虚实之分,大抵虚风宜滋填潜镇,实风宜凉肝息风,两者判若霄壤,治法迥异。这是辨证施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二者不得混淆。兹简述如下。
实风:由温热之邪逆传心包,陷入厥阴,症见高热,昏迷,谵语,抽搐痉挛,牙关紧闭,舌绛,苔黄而燥,脉象弦数。多发生温病前期,形体多状实,抽搐有力。
虚风:由于热邪久羁,灼烁真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患者多身热不壮,多见于温病后期,体多虚羸,神志迟顿,手足蠕动或抽搐多无力,舌质绛而少苔,脉象虚弦无力或结代不整。治宜扶正养血,滋填肝肾,镇潜息风。何秀山云:“血虚内风者,非真有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疭类似风动,故名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温热病末路多见此者,以热伤血液故也”。
本例是热邪灼烁真阴,阴液大亏,虚风内动。如阴液虽虚,邪气尚盛者,则非本方所宜。故吴瑭曾云:“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这也给我们指出了大定风珠、复脉汤之指征。我们要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