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女,40岁,河北省宁晋县中学教师。1976年8月5日诊。
患呕吐约年余,时轻时重,每隔20余日或月余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三五日,多发生于食后,或吐清水,或呕黏液,或吐食物。此次发作持续10余日,曾用中西药物治疗,疗效不著,来院就诊。经详询病史,与一定的精神因素和用脑过度有关,此次复发不能进食,食则呕吐,胸脘痞闷。经X线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未见器质性病变。诊得脉象微弦,舌苔薄黄。
中医辨证:证属肝木乘土,胃失和降。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主,再增以旋覆花、赭石及二陈汤等增损治之。
处方:清半夏10克,鲜生姜10克,茯苓15克,旋覆花10克,赭石15克,陈皮10克,竹茹12克,枇杷叶12克,连翘20克。伏龙肝500克,研细,开水泼之澄清代水煎药,分五六次服,缓缓呷之,以防其呕吐。
二诊(8月7日):遵方连服2剂,颇稳定,未见呕吐,但仍有泛泛欲呕之意。脉象渐趋和缓,已能进食。此胃和降之机渐复,肝气已趋条达,佳象也。仍宗前法小其制,略为更动再进。
处方:清半夏10克,鲜生姜10克,茯苓10克,土炒陈皮10克,旋覆花10克,赭石12克,竹茹12克,连翘20克,鸡内金10克。伏龙肝250克,研细,开水泼之澄清代水煎药,缓缓呷下,分四五次服。
三诊(8月11日):前方连服4剂,呕吐未发,痞闷已除,惟食欲欠佳。再拟和胃法治之。
处方:土炒陈皮10克,炒鸡内金12克,炒谷芽12克,佩兰叶10克,佛手10克,石斛10克,建曲10克,竹茹8克。水煎服。
遵方连服2剂,胃纳渐增,食欲正常而痊愈矣。
按: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举凡由精神紧张、用脑过度或情志悒郁不舒,均能导致胃失和降而引起呕吐。此即所谓肝气犯胃,木乘土也。本处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主,以和胃止呕,引水下行;再伍旋覆花、赭石以降其逆;陈皮、连翘、竹茹、枇杷叶以清热和胃而止呕;尤配以伏龙肝,则镇呕之力更著。
附:顽固性呕吐的用药点滴体会
1.呕吐严重不能服药者,在服药之前可先肌内注射氯丙嗪(冬眠灵)12.5毫克,甲氧氯普胺(灭吐灵)20毫克或爱毛尔1支,待其呕势缓解,再服用汤剂。(此法可使血压轻度下降。)
2.急性热病呕吐者,汤药宜冷服;慢性寒性的呕吐,汤药宜热服。
3.神经过敏者,一闻药味即现恶心,泛泛欲呕,可用塞鼻法。《幼幼集成》云:“大凡呕吐不纳药食者,最难奏效。盖药食入即吐,愈吐愈翻,万不能止。予治之法,先将姜汤和土作丸,塞其两鼻,使之不闻药气,然后用对症之药,煎好冷热得中,先服一口即停之,半时之久,再服一口,又停之,良久服二口,停之,少倾则服药不吐矣。”
4.服止吐剂以多次少服为佳,切忌一次顿服或一气饮入,以免服后突然吐出。
5.愈吐其气愈逆,气愈逆其吐愈甚,可用贴足心法以降其逆气。即《黄帝内经》所谓“上有病取之下之谓也”。法用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肉桂20克,共为细末,兑入白面少许,用醋,火上煮沸和药作饼,趁热贴两足心,以布裹之。此上病取下之意也。
6.李杲云:“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金匮要略》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使用本方的目的在于通利大便,大便通利,胃气下降,呕吐自会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