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并用自拟“茅根赤豆饮”加减治疗急性肾炎22例,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于下。
一般资料
1.性别与年龄 男13例,女9例。5~10岁,10例;11~15岁,10例;15~20岁,2例。
2.先驱疾病 有先驱疾病者16例,其中患脓胞疮者8例,患上呼吸道感染者4例,扁桃体炎者3例,中耳炎者1例。
3.病程 22例中,病程最长者32日,最短者13日。
4.服药剂数 最多者28剂,最少者10剂。
茅根赤豆饮
组成:白茅根60克,赤小豆30克,冬瓜皮30克,车前子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
用法:加水1 2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温服。
方解:本方功用清热凉血,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方中白茅根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并能导热下行,它的优点是味甘而不腻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赤小豆清热散血,利水消肿,其性善于下行,通利水道,下泻水湿;冬瓜皮、泽泻渗水利湿,通利小便,同时泽泻能泻膀胱之热;车前子不仅能增加水分的排泄,而且使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量增加,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白术健脾燥湿、利尿,其利尿作用较持久,并能促进钠的排出;防己,据现代药理研究,含汉防己甲素,有消炎、利尿、降压的作用;黄芪益气健脾,助阳利水,据药理研究,对肾炎有一定疗效,尤其消除尿蛋白作用更好。
本方所用诸药,骤视之均为利水药,然细而析之,各有专长。尤其将各药共熔一炉,相互配伍,从而收到相得益彰之效。但我们在临床上要做到辨证施治,药随证转,灵活掌握,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病例简介
例一:贾某,男,7岁,河北省宁晋县西及桥大队人。1971年4月13日诊。
患者头颈部患有疮疖已15日,但乃未痊愈。近几日来,出现眼睑及面部浮肿,早晨尤甚,尿量少、色黄赤,食欲减退伴有轻度恶心已6日。曾在当地治疗无效而来院就诊。诊得脉象滑数有力,舌质绛红无苔。腋下体温37.5℃,血压16.0/10.7kPa(120/80mmHg)。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满野,脓球25~27/高倍视野,管型()。血常规: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1012/L,白细胞(13 000/mm3),中性粒细胞0.82(82%),淋巴细胞0.18(18%)。印象: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辨证:证属水肿中之阳水、皮水范畴。
治用洁净府,以利其水,佐以解毒清血之品。方用茅根赤豆饮加味治之。
处方:白茅根90克,赤小豆60克,冬瓜皮30克,泽泻15克,车前子12克,金银花30克,连翘25克,黄柏10克,黄芪10克,防己10克,白术15克,牡丹皮15克。方为一日量,水煎,分3次温服。
西药:青霉素40万U,每日2次,肌内注射。口服: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12.5毫克,维生素C 150毫克,每日3次。
中西药物连用6日,水肿基本消失,尿已清白,舌已不绛,脉亦和缓,惟胃呆少纳,疲乏无力。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6/mm3,脓球0~1。停用西药,中药宗前方减少剂量,加重黄芪量,并加台党参、薏苡仁以健脾益气、消失蛋白。
处方:白茅根60克,赤小豆30克,冬瓜皮3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薏苡仁10克,台党参15克,黄芪15克,山药15克,黄柏10克,白术20克。水煎,分2次服。
按方又服8剂,症状全部消失,血、尿常规化验已正常。
例二:王某,男,15岁,河北省宁晋城关团结村人。1970年9月21日诊。
患者周身浮肿,眼睑尤甚,腰酸肢楚,胃呆少纳已3日,始来我院就诊。诊得脉象滑数有力,舌质微红略有白苔。检查:腋下体温37℃,血压17.3/12.0kPa(130/90mmHg)。肝脾未触及,但腹部轻度浮肿。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满野,脓球(),管型(+)。印象: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辨证:依据脉症,证属水湿内蕴,三焦气滞不畅,决渎不利,故水泛滥造成浮肿。
治则通利三焦,清热凉血。方用茅根赤豆饮加味治之。
处方:白茅根60克,赤小豆30克,冬瓜皮30克,车前子15克,白术25克,茯苓皮30克,黄芪皮13克,益母草30克,玉米须30克。水煎,分3次温服。
西药:青霉素40万U,肌内注射,每日3次。口服:四环素0.5克,氢氯噻嗪25毫克,维生素C 150毫克。每日3次。
经用上药治疗6日,浮肿消失大半。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6~9/mm3,脓球0~3/高倍视野。血压14.7/10.7kPa(110/80mmHg)。宗前法,去益母草、玉米须,又连服10剂,浮肿全部消失,尿常规化验已变为阴性。
例三:李某,女,13岁,河北省宁晋县塔底村人。1968年3月10日诊。
患者在半个月前曾患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发热,经当地治疗,热退,咽喉疼痛已轻。近几日来发现面及眼睑浮肿,咳嗽,胃呆少纳,少便短赤,曾在当地对症治疗效果不著,始来院就诊。诊得,脉象浮数有力,舌质微红苔白滑。检查:腋下体温37.5℃,血压14.7/9.33kPa(110/70mmHg),咽部微有充血,面、睑水肿尤甚。化验尿常规:蛋白(),管型(+),红细胞0~10/高倍视野。血常规:血红蛋白125g/L,红细胞4×1012/L,白细胞12×109/L(12 000/mm3),中性粒细胞0.82(82%),淋巴细胞0.18(18%)。印象: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辨证:证属风水,由风邪外袭,影响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导致小便不利、津液不能输布、水液停留、溢于皮肤而现水肿。
治拟宣肺利水,兼以清利湿热。方用茅根赤豆饮加减治之。
处方:白茅根60克,赤小豆30克,冬瓜皮30克,泽泻15克,防己10克,车前子10克,桑白皮10克,杏仁12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丝瓜络10克,麻黄6克。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3月14日):药后咳嗽已去,水肿已轻,尿色微黄。宗前法去麻黄续进3剂。
三诊(3月17目):药后诸症均为减轻,为巩固疗效,改为隔日1剂。4剂。
3月26日,化验尿常规已成阴性。
体 会
急性肾炎又称肾小球肾炎,是溶血性链球菌或其他细菌感染有关的肾变态反应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以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为主要症状。在发病前2~4周多有咽炎、猩红热、扁桃体炎及皮肤化脓性感染病灶等为其前躯,寒冷潮湿、疲劳多为其诱因。在中医学文献中虽没有肾炎这个名词,但类似本病的记载很多。如《灵枢·水胀篇》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成矣。以手按其肤,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素问·评热病论》云:“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以及《金匮要略·水气篇》中风水、皮水等症状的描述,很类似肾炎。现代医学认为,肾炎主要病变在于肾,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本病的发病机制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结,谓之水。”按三阴即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而言。手太阴肺为水之上源,邪气犯肺,肺气不宣,不能输布津液下输膀胱,因而流溢皮肤而为水肿;足太阴脾属土而恶湿,脾阳不运则水湿停留,或不能助肾制水,致聚水而成肿;足少阴肾为水脏,中寓命火,能温润脾阳,帮助膀胱气化,且肾为胃之关而主开合,开合不利则膀胱、三焦气化失司,水气泛滥形成水肿。肺、脾、肾三脏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脏如发生功能失调,都可影响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水液潴留,导致水肿。所以古人有谓水肿“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的说法。我们认为,中医对急性肾炎的看法是从人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西医着重说明了急性肾炎的先驱病的病原与肾的病理变化,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急性肾炎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提供临床治疗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才能提高疗效。
朱震亨曾将水肿区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属阳水;慢性肾炎多属阴水。我们治疗的22例多属于阳水,在应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方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水肿严重者,加茯苓皮、西瓜皮、蝼蛄、玉米须、车前草等以通利小便(洁净府);有表证者,酌加麻黄、杏仁、紫苏叶、浮萍等以宣肺发表(开鬼门);血尿明显者,酌加黄柏、牡丹皮、生地黄、栀子、大蓟、小蓟、墨旱莲等以清下焦湿热,凉血止血;脓球多者,酌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以清热解毒;水肿消退后尿蛋白不退者,重用黄芪,加台党参、山药、薏苡仁等以益气健脾;血压高者,酌加益母草、夏枯、钩藤、黄芩、牡丹皮、豨莶草等以降低血压;后期腰痛重者,酌加桑寄生、杜仲、川续断、狗脊等或济生肾气丸以壮腰强肾,温肾利水;咳喘者酌加杏仁、桑白皮、紫菀、葶苈子以肃肺止咳,宣肺利水。
急性肾炎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治愈。如果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可迁延成慢性肾炎,预后较差。所以抓紧治疗,正确处理,是本病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预防方面,应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并注意个人卫生,保证皮肤清洁,减少皮肤感染,及时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着凉受寒和过劳等诱因,这样才能减少本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