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王某,男,15岁,河北省隆尧县小孟村人。1970年4月22日诊。
据述,在入院前10余日,周身偶感不适,两下肢及臀部出现皮疹样紫点,并现鼻衄。近4日腹部有持续性疼痛,呕吐腹泻,大便呈酱紫色,而始来就诊。检查:四肢和臀部有对称稍高出皮肤、大小不等、疏密不一的丘疹紫癜,不痛不痒,压之不褪色。脉搏88次/分,腋下体温37.6℃。血常规:白细胞14.5×109/L(14 500/mm3),中性粒细胞0.94(94%),淋巴细胞0.06(6%),血小板230×109/L。诊得脉象弦而有力,舌质紫绛,齿龈略有出血。印象:过敏性紫癜。
中医辨证:证属外感疫毒,郁于营血,血热妄行溢于皮肤则现紫斑,伤及阴络则见便血、疼痛,逆冲于上则鼻衄头痛或恶心呕吐。
治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并配合西药治疗。
中药处方:生地黄12克,牡丹皮12克,栀子12克,白茅根30克,阿胶6克(烊化),白芍15克,地榆炭12克,槐花12克,连翘15克,仙鹤草15克,大枣10枚(去核)。水煎服。
西药:青霉素40万U,每日3次,肌内注射。异丙嗪(非那根)25毫克,维生素C 200毫克,卡巴克洛(安络血)5毫克,仙鹤草素2片,泼尼松(强的松)10毫克。每日3次,口服。
二诊(4月25日):按上方中西药连服3剂,出血点逐渐消失,未发现新的出血点,大便亦变成黄色。宗前法略为增损。
处方:生地黄12克,牡丹皮12克,栀子炭12克,阿胶6克(烊化),白芍15克,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连翘15克,仙鹤草15克,大蓟24克,大枣10枚(去核)。
水煎服。
并嘱每日食大枣30枚,分3次吃。
三诊(4月29日):上方中西药连服4剂,紫癜消失、便血全止,患者精神较佳,周身无任何不适,微现盗汗。系属阴虚热扰。治拟养阴止汗法治之。
处方:生地黄10克,白芍25克,牡丹皮10克,五味子6克,丹参15克,牡蛎粉30克,熟酸枣仁30克,麻黄根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
本方服1剂,盗汗即现好转;3剂汗已全止。于5月3日痊愈出院。
例二:李某,男,15岁,河北省宁晋县宋家庄人。1971年3月18日诊。
患者于入院前2日,偶感周身不适,发热、喉痒并现鼻出血,继而两下肢出现对称性、大小不等的紫斑,大者如钱,小者如豆,压之不褪色,逐渐延及上肢、胸部、背部和下肢,有五六个呈疱疹样的血斑,并伴有膝、踝、肘和手指等关节处疼痛、肿胀,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大便呈血样,日四五次,无下坠感。诊得脉象弦数,舌质绛红略被白苔。检查:脉搏110次/分,腋下体温39℃。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3.7×1012/L,白细胞11×109/L(11 000/mm3),中性粒细胞0.70(70%),淋巴细胞0.26(26%),单核细胞0.04(4%),血小板350×109/L。印象:过敏性紫癜(许兰-亨诺综合征)。
中医辨证:证属外感疫毒,郁于营血,血热妄行溢于皮肤则现紫斑,伤及阴络则见便血,郁于关节则关节肿而疼痛,逆冲于上则鼻衄、头痛或恶心呕吐。
治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西药:青霉素40万U,肌内注射,每日2次。异丙嗪25毫克,卡巴克洛5毫克,维生素C 200毫克,仙鹤草2片,酵母片1克,每日3次,口服。
处方:白茅根60克,连翘30克,生地黄18克,牡丹皮15克,藕节30克,白芍24克,仙鹤草15克,栀子炭15克,大蓟30克,槐花15克,大枣10枚(去核)。水煎,分2次服,上、下午各服1次。2剂。
二诊(3月20日):大便仍呈褐色血样便,腹痛较轻,日泻四五次,上肢关节及膝、踝关节有明显消退,惟右手关节肿胀未退,疼痛不减,上下肢又出现一批紫癜。脉弦数有力,舌红无苔。
处方:白茅根30克,连翘30克,藕节30克,牡丹皮15克,槐花12克,茜草10克,仙鹤草24克,白芍30克,栀子炭12克,干姜炭4.5克,紫草10克,大枣10枚(去核)。水煎,分2次服,上、下午各1次。
3月21日化验: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3.5×1012/L,白细胞14×109/L(14 000/mm3),中性粒细胞0.80(80%),淋巴细胞0.20(20%)。检查:尿蛋白(+),红细胞0~1。
三诊(3月24日):前方服4剂,紫瘢边退边出,便血时有时无,大便每日三四次,舌脉同前。
处方:白茅根30克,连翘30克,藕节30克,仙鹤草15克,牡丹皮12克,血余炭15克,干姜炭4.5克,白芍30克,紫草10克,栀子炭12克,槐花10克,大枣10枚(去核)。水煎,分2次服。2剂。
四诊(3月26日):服药后大便日泻2次,便内血亦减少。脉象数而濡。症现头晕出汗、夜间盗汗。此乃阴虚血热所致也。
处方:白茅根60克,槐花12克,藕节30克,仙鹤草15克,丹参15克,连翘24克,牡蛎粉30克,麻黄根10克,牡丹皮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分2次服、上、下午各1次。3剂。
五诊(3月29日):遵方连服3剂后,泄泻已止,出汗大有好转。宗前法续进3剂。
六诊(4月5日):患者自感头晕,上下肢又出现紫斑20余个。脉象弦数,脉搏110次/分,腋下体温37.4℃。再拟清热凉血、止血消斑治之。
处方:白茅根60克,槐花12克,藕节30克,牡蛎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麻黄根12克。水煎,分2次服,上、下午各1次。
七诊(4月9日):遵方连服4剂,出血点逐渐消失,食欲、精神均佳。宗前方调理数次而愈。
患者于4月20日痊愈出院。
按:过敏性紫瘢也叫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病,或许兰-亨诺综合征,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尚未清楚,可能为某些过敏因素所致。如对食物、药物或寄生虫的过敏。部分患者病前可有感染史。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此名称,但类似本病的论述,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所谓之“九窍一齐出血为大衄,鼻出血为鼻衄……皮肤出血为肌衄……此皆衄血随所处而命名也”。其所说的肌衄,颇与紫癜相似。另外,《外科正宗》所述之葡萄疫与本病颇相似。该书论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衄斑点,色若葡萄发于遍体……邪毒传胃牙根出血。”《医宗金鉴·外科》亦谓:“状若葡萄,发于遍体,惟足胫居多。”观葡萄疫的症状与本病颇相吻合,其治法《外科正宗》用羚羊角散[羚羊角(代)、麦冬、黄芩、知母、牵牛子、防风、玄参、甘草、竹叶]“治葡萄疫初起宜服之”。又说胃脾汤(白术、远志、麦冬、沙参、陈皮、茯神、五味子、甘草)治葡萄疫久则宜滋益其内”等记载,实为本病之嚆矢。本病多为阴虚火旺、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或内渗肠道使然。近来各地医药杂志对本病的治疗文献很多,不胜枚举,以上病例实采取各地杂志之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