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范某,女,30岁,河北省宁晋县楼底村人。1969年9月9日诊。
右乳上方红肿约7厘米×7厘米,坚硬有触痛,发热恶寒,周身酸楚,头痛,口干,泛泛欲呕。脉象数而有力,舌尖红而苔白。体温39.3℃。化验:白细胞19× 109/L(19 000/mm3),中性粒细胞0.83(83%),淋巴细胞0.17(17%)。
证属乳痈初起。
治拟疏泄厥阴,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冀其消散,以防化脓。
处方:金银花60克,蒲公英40克,连翘30克,瓜蒌25克,橘叶30克,皂角刺30克,青皮15克,赤芍15克,川贝母10克,荆芥9克,甘草6克。水煎,分2次服,上、下午各1次。
梅花点舌丹2粒,放舌上,俟化开舌面发麻即用药汤送下。
外用方:芒硝250克。以布包裹,罨敷患处。
二诊(9月10日):药后发热恶寒已去,周身感觉轻松,体温37.8℃,惟乳部仍有压痛。前方去荆芥、梅花点舌丹,再服2剂。
三诊(9月12日):药后病情大见好转,体温正常,肿块消失大半。宗前法减小其制。
处方: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连翘20克,瓜蒌15克,橘叶15克,青皮12克,川贝母10克,赤芍12克,当归10克,皂角刺15克,甘草6克。水煎服。2剂。
遵方服2剂,肿块消失而愈。
例二:王某,女,30岁,河北省宁晋县城关公社光复村人。1969年10月16日诊。
右乳上方受外创,起有硬块,其质坚硬,胀痛难忍,余无不适。
此因外创引起局部血瘀,血瘀则气滞,阻碍络道,盖络道壅阻,不通则痛。
治从“通”字着眼。缘“通则不痛”。先哲谓:“痛随利减。”此“利”即通的意思。故治以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法而消之。
处方:蒲公英30克,瓜蒌30克,橘叶20克,王不留行20克,皂角刺18克,穿山甲珠12克,没药10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甘草6克。水煎,分2次服,上、下午各一次。2剂。
二诊(10月19日):药后疼痛大减,肿块消去大半。嘱遵方再服2剂。
10月22日患者特来院告知病已痊愈。
按:乳腺炎即中医学所谓之“乳痈”也。其在孕期而发者,称“内吹乳痈”,其发病机制多由胎气旺盛,气机失于疏泄,邪热蕴蒸阳明以致结月中成痈。在哺乳期而患者,称“外吹乳痈”,其原因多由乳儿吮乳吹风所致,如在哺乳期,乳儿含乳而睡或乳儿口中热气与乳头接触,或滞塞乳腺,或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或饮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职,湿热蕴结而致。盖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肝与脾胃失和易导致本病。其治疗大法不外乎疏肝之郁、清胃之热、解毒、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疏表等法。兹将各法所用之药,汇录于后,以备采择。
疏表:荆芥、防风、白芷、牵牛子等。
解毒: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地丁、皂角刺等。
活血:当归、赤芍、红花、川芎等。
疏肝:柴胡、青皮、香附、枳壳、橘叶、川楝子等。
清热:瓜蒌、川贝母、黄芩、栀子、生地黄、天花粉等。
通络:穿山甲珠、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鹿角霜、漏芦、皂角刺等。
止痛:乳香、没药等。
以上分类,不过略示其梗概而已,至于临床之倾,要灵活机动地加以斟酌。至于用量之大小,视症情而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