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其方药组成是麻黄4克,细辛3克,制附子9克。现将临床应用本方心得和体会简介于下。
一、阳虚重感
赵某,男,63岁。1987年5月3日诊。
患者平素体弱,前20日突患头痛头胀,鼻流清涕,形寒肢冷,但以背部尤甚,面容憔悴,精神不振,语言低微。舌苔薄白,脉沉微。曾服复方阿司匹林(APC)、速效伤风胶囊,中药银翘散等,症状有增无减。后来我院就诊。
通过四诊辨证分析,实为年老体弱阳衰无力与邪抗争的表现,为阳虚之外感证。
处方:麻黄6克,制附子8克(先煎),细辛3克。水煎服。2剂。
药后,患者欣喜告之,仅服药2剂,20余日病顿除。
按:本例感冒系阳虚外感证,其阳虚者不可发汗,汗之则阳气随之而泄,有亡阳之虞,今感受寒邪,必以发汗解表而治之。又考虑其阳虚正气不足之体,纯用发汗祛邪之品,则无鼓邪外出之力,必助阳气以御外邪。故用表里两全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应手取效。
二、痰饮咳嗽
张某,男,50岁。1987年1月3日诊。
患者咳喘数年,感寒即作,今感受寒邪,发热恶寒,头痛头胀,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痰多,痰色白而带泡沫,面色苍白,体倦声微,无汗。舌淡苔白,脉沉面无力。
依据脉症,系少阴、太阳同病,故用助阳解表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处方:麻黄6克,制附子7克(先煎),细辛3克,党参12克,云茯苓5克,清半夏10克,陈皮15克。水煎服。3剂。
二诊:药后汗出热退,咳喘大见好转,精神振作,诸症若失。为巩固疗效改用苓桂术甘汤加清半夏、肉桂,又服用6剂,诸症悉愈。
按:本病例肾阳素虚而病痰饮有年,今感受寒邪而触发痼疾,依据脉症辨析为太阳、少阴同病,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温经祛痰之品,表里兼治,诸症若失。后改用苓桂术甘汤加化痰蠲饮、温肾固肾之药而善其后,实为标本兼治之法也。
三、失 声
靳某,男,52岁。1986年10月10日诊。
患者因3日前受寒邪侵袭,续则发热恶寒,自谓感冒小恙,未予治疗,渐而声音嘶哑而失声。望其咽喉不现红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依据脉症,系感冒失治,寒邪犯少阴而致失音。故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处方:麻黄9克,制附子8克(先煎),细辛3克。水煎服。2剂。
本证服药1剂后诸症减轻,2剂声扬而愈。
按:本病系感冒失治,寒犯少阴而致。盖足少阴之脉直从肾上贯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今寒犯少阴,故而失声。故用麻黄以外解;附子以温里;细辛直入少阴由内而外。使里温寒散,而收覆杯之效。
四、嗜 睡
张某,男,25岁,1985年10月5日诊。
患者昏沉嗜睡,每日早晨不起床,呼之不易醒,伴有畏寒踡卧,腰冷身重,胫膝发凉,头晕脑涨,精神不振,小便清长。舌胖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先后曾服用养心开窍、活血化瘀等药物均罔效而来我院就诊。
揆度脉症,系“阳虚阴盛”之嗜睡证。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处方:麻黄6克,制附子9克(先煎)。细辛3克。水煎服,3剂。
二诊(10月8日):服药3剂后精神振作,头目清爽,嗜睡、腰冷肢凉等症均见明显好转,药既中病,宗上方续服5剂,诸症悉愈。
按:本证实为肾阳虚衰所致。《类证治裁》谓:“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伤寒论》少阴病有“但欲寐”之候,从阳虚论治,故本证投以张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
五、体 会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名方之一。该方组方严谨,配伍奥妙,功能温经解表,主治太少两感为病,亦可用于杂病。其辨证要点为阳虚(特别为肾阳虚),抗病力低,感受外邪后最易感少阴而致“太少两感”之证。虽有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表证,同时亦见神疲踡卧或肢冷等少阴里证,和脉沉、舌淡、苔薄白等均为本方的主要表现。但临床上应舌、脉、症全面考虑,不能单凭某症状、脉、舌之象决定取舍。总之不论是伤寒或杂病,只要有“阴盛阳虚”之候,应大胆使用,均能收到异病同治的卓效。
(孙平珍 孙国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