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经验

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经验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他主张治理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胃为主,不轻用攻伐。执此四端,尚须以“扶阳”为第一要义,斯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矣。周岁断奶后,饮食失调,大便稀,日数次。迭经治疗,反复不愈。证属脾胃损伤,运化无权,聚久成积。迭服消导药无效,历时1个月未愈。但是小儿的稚阳稚阴必赖脾胃的精微以供养,是故保护脾胃之气,促进生化之源,更有其实际意义。因此,孙老特别强调在治疗小儿阴虚证中,必须阴中潜化,毋遏脾胃之阳。

已故儿科名老中医孙谨臣根据小儿“稚阳稚阴,易虚易实”这一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之阴阳亦很薄弱,一旦脾胃有病,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而,他主张治理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胃为主,不轻用攻伐。他尝谓:虚证宜补,但不可骤补,必须补中寓泻;满证宜消,但不可剧消,必须消中兼补;湿证宜燥,但不可太燥,必须燥中寓濡;阴虚宜滋,但不可过滋,必须滋中潜化。执此四端,尚须以“扶阳”为第一要义,斯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矣。此外,他还注意恙后调理脾胃,善于把“药补”和“食补”有机地结合起来。

补中寓泻(消),善调脾胃之偏

孙老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的理论,对小儿脾胃气虚证主张先扶(扶指扶助脾胃之气,即小补、清补之谓)后补,逐步增加补药的力量,认为早补、过补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反致虚不耐补。同时,他还在补药中运用1味或2味消药,以调整脾胃之偏。

例1:葛某,男,1岁半。生后母乳不足,兼人工喂养,一度因乳食不化而患泄泻。周岁断奶后,饮食失调,大便稀,日数次。迭经治疗,反复不愈。刻见面色青黄,形瘦神疲,皮毛憔悴,唇口作干,潮热便溏,腹胀如鼓,口馋欲纳,但纳之不多,舌干偏红、苔白不匀。证属脾胃损伤,运化无权,聚久成积。“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宜补中寓泻(消),重在扶助脾胃之气。

处方:米炒太子参、茯苓、炒白术、麸炒麦冬各6克,胡黄连、肉豆蔻(杵,后入)各1.5克,鸡内金3克,鲜(或干)荷叶1角,谷芽、麦芽各6克。连服4剂。

示“捏脊法”,教家长仿做,每日3次,直至病愈。

二诊:神情稍展、腹胀较松,大便每日2次,由薄转稠,潮热似觉平和。原方加淮山药9克。连服5剂。另嘱每日进适量鲜鲫鱼汤、红枣汤各1次或2次。

三诊:面色较前活润,精神转佳,腹胀渐消,舌淡红、中根见薄白苔,脉细偏数。脾气转苏,阴虚可复,补药应酌情增益。

处方:黄芪3克,潞党参、炒白术、麦芽、茯苓各6克,胡黄连、广陈皮、炙甘草各1.5克,干荷叶1角,谷芽9克。连服5剂。

嘱早、晚进苡米红枣粥(用少量炒熟薏苡仁、大枣加米煮粥)各1次,以肉松少许佐膳。

四诊:腹胀已消,潮热已解,大便成形,惟面白未荣,形体未丰。脾主肌肉,生化气血,仍应培补后天。拟八珍糕缓图。

处方:潞党参、茯苓各30克,黄芪、炒白术、天冬各18克,当归9克,熟地黄15克,砂仁4.5克。上药共研极细末,加入如药量3~4倍重的炒米粉或炒面粉,用适量麻油、糖拌和,压模成糕,每块约重9克,早起、午后各服1块。

例2:张某,男,4岁,一两秋发疟数次,疟止后,口馋贪食,食时精神抖擞,食后呆如木鸡,半个月来怠惰不嬉,大便量多,状如腐渣。刻见面色黄浮,手足欠温,腹胀大,晨起稍消,舌淡苔白,脉象濡细。证属疟久伤脾,脾弱而胃强,能纳不能运。宜升发脾阳,健补中州。拟补中益气汤主之。

处方:潞党参、茯苓各9克,炙黄芪、炒白术、炙升麻、柴胡、煨白芍各6克,广陈皮、炙甘草各2.4克,焦山楂9克。3剂。嘱节制饮食,吃松软易消化食物。

二诊:药后脾阳已苏,手足转温,神疲较振,腹胀稍松,大便黄濡,苔、脉如前。原方去升麻、柴胡,加炮姜3克,肉桂1.5克(焗服),白芍加至9克。继服3剂。

(“焗”音“局”。“焗服”,指将肉桂杵碎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药汁趁热倒人碗中,立即加盖,待温度降至适当时,滤出药汁服用。)

三诊:大便成形,腹胀已消,精神恢复正常。停服中药,嘱早、晚各进红枣姜糖汤1次(取鲜姜1片,纸裹浸湿,置火上烤熟入煎,亦可食枣数枚),以善其后。

【按】两案均属脾虚不运,皆以健脾为主,方无特异,惟贵在补中有消,刚中寓柔,掌握分寸,随机渐进耳。

消中兼补,防损脾胃之气

孙老认为,小儿胃气较弱,如残薪之火(意指火力不足,即消化功能较差),只宜温养而不宜散发,尚待添薪助火以增强熟腐之力。故他对小儿食积、呕吐之类的满证,亦不专用克伐,而是消中兼补,防损脾胃之气。

例:王某,男,2岁。因节日过食厚味,以致食伤脾胃,运化不良,微微发热,气粗口干,脘满腹胀,嗳噫酸腐,不大便,舌苔黄厚而腻,指纹如蛇形。证属里滞较重,蕴蒸发热,应釜底抽薪,取消食与泻积并用。

处方:炒麦芽12克,炒黑牵牛子、炒白牵牛子共3克。上药共研细末(过筛),稍加红糖,用米汤调如糊状,顿服。

服药3小时后得大便1次,先硬后溏、量多,诸症悉解,嘱进清淡饮食3~5天,勿再伤脾胃即可。

【按】此例重用麦芽,轻用黑牵牛子、白牵牛子(炒熟则寒泻之性较缓,且较好服用),加糖,用米汤调服,可以保胃和中。

一燥中寓濡,适应脾胃之性

脾胃之性各有其好恶,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湿恶燥,一阴一阳,一燥一湿,相反而又相成地发挥蒸化水谷,敷布津液的作用。如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困脾,为脾所恶,必须温而燥之。孙老根据脾胃这一特性,提出了治湿要诀,即“燥”以化湿,“利”以逐湿,“补”以胜湿。燥湿、利湿为脾所好,但燥可耗阴,利可损液,易于伤胃,故主张于燥利之中,寓以濡润,以适应脾胃之性。

例:张某,男,10个月。奶中夹食伤于脾胃,始则大便溏,日2次或3次,并不知节制饮食,继则便次增多,质愈稀,尿少。迭服消导药无效,历时1个月未愈。患儿形体孱弱,面色无华,精神委顿,手足欠温,纳谷不馨,强食之则略进少许,腹稍膨、按之濡,舌淡苔白,纹色淡暗。证属脾不运湿,湿多成泻。当以健脾燥湿为主,岂止消导药所能奏效哉。

处方:米炒太子参、茯苓各6克,制半夏、炒苍术、炒白术各4.5克,广陈皮2克,煨木香、砂仁(杵,后入)各1.5克,煨白芍3克,怀山药15克(煎汤代水)。连服3剂。

二诊:药后手足转温,便次减少,由薄转稠,尿量增多,纳谷较香,脾气渐振,胃气趋和。原方再进3剂。

三诊:大便已实,腹软,精神转佳,纳食正常,停药。嘱早起、午后各进适量山药糊(鲜山药煮熟后去皮捣烂,稍加糖水拌和)1次。或煮食小红枣,每日2次,每次食6~8枚,以补益脾胃。

【按】此案为脾虚湿甚之证候。湿已形成,当燥当利,惟补土制水、旺脾胜湿乃是治湿之根本。孙老在治湿过程中,注意燥中兼濡,利中有滋,以合乎脾胃之性。在辛温燥湿药中加白芍、怀山药,燥中兼濡,养阴保胃(白芍又有制木扶土的作用)。

阴中潜化,毋遏脾胃之阳

小儿正处在“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的生长发育阶段,这是稚阳稚阴相互作用的表现。但是小儿的稚阳稚阴必赖脾胃的精微以供养,是故保护脾胃之气,促进生化之源,更有其实际意义。因此,孙老特别强调在治疗小儿阴虚证中,必须阴中潜化,毋遏脾胃之阳。

例:钱某,女,4岁。形体不丰,平素喜食香甜。口腔溃疡,常累月不收。刻见口颊、牙龈各有绿豆大溃疡数处,舌中心呈苔藓样破溃,鲜红无苔,口角流涎,痛不能食,脉细数,尿黄便干。证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治以敛阴摄阳,调其水火。

处方:玄参、麦冬、细生地黄、白芍各6克,鲜石斛(干者亦可)15克,甘草3克,金银花4.5克,生龙骨12克(先煎),肉桂1.5克(焗服)。连服3剂,护痛不能嚼食,嘱与藕粉汤1日数次。

二诊:口颊溃疡已收,龈舌之疮稍敛,口涎减少,能纳。原方继服3剂。药未服完即愈。嘱忌食香燥之物,每隔5~10日用淡菜、慈菇适量煎汤饮之(如无慈菇,单淡菜亦可)。

【按】小儿口疮,多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也有因脾胃气虚,虚火上泛而成者。本案为阴虚阳越之口疮,治法以清热养阴为主,加龙骨、肉桂收摄浮阳之火,同时于养阴药中加入一味温阳药,以免阴寒柔润之品郁遏脾胃之气而有碍化阴。山慈菇、淡菜有清热滋阴作用,民间习惯用治风火牙痛、咽痛、口疮等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