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认为“痧为火毒,火郁发之,发尽为佳”,主张不论在疹前期或出疹期都应以透发为主。“由于痧为火毒,临床上属于阳虚表现为寒证者究属少见”,故清热解毒、养阴增液、活血通络法的应用,可以贯穿出疹的始终。
疹应外达,清宣必兼透发
疹为阳毒,与温热病性质基本相同,治法也无大异,惟麻疹在初、中期必须透发。《痧痘集解·痧疹秘旨》指出:“经云痧无死证,发尽为主。”又谓:“使其发透得尽,则毒便解,其诸病自愈。”诸如冬季严寒,腠理闭塞,用桂枝葛根汤、麻黄葛根汤;热毒内蕴,肺气郁闭,用泻白消毒散;火毒壅滞,肠腑热结,用承气汤;阳明火热,烦渴自汗,用白虎汤等:治法虽殊,但透疹之目的则一。故孙老特别强调:“疹前期邪在卫分,疏表毋忘透疹;出疹期热毒壅滞,泄热仍须透疹。”他常用的透疹药有西河柳、芫荽子、鲜芫荽、干浮萍、樱桃核、菠菜、紫草、香蕈、蘑菇等,这些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透发作用。西河柳、浮萍、樱桃核既可煎汤内服,亦可外用熏洗。紫草则多作内服。菠菜、香蕈、蘑菇一般不入煎剂,或为饮料,或作面羹,以饵患儿。
1.疹前期邪在卫分,疏表毋忘透疹 因其症状与风温相似,有恶寒、发热、咳嗽、鼻流清涕、喷嚏等一系列外感表证,应用辛凉解表,疏散外邪,这是治疗温热病初期的常法。如见到“面赤眼肿,多流涕泪,咳嗽连声”等症状,即预示有发疹的征兆,此时一方面要轻清达表,祛邪外出,另一方面要宣发热毒,助疹外达。诚如《痧痘集解·痧疹秘旨》所云:“发热之初,宜发散以松肌表,用升麻葛根汤……表之,得汗则麻疹易出也。”升麻葛根汤有升发阳气、促疹外出的作用,再加入透疹药则其效更佳。
例:薛某,男,5岁。时值初春,恶寒、发热、咳嗽、喷嚏2天来诊。诊见四肢不温,身热无汗,鼻流清涕,目赤,眼泪汪汪,咽、舌皆红,苔色薄白,轻度腹泻,指纹浮红。证属风热犯表,肺卫不和。法当辛凉疏表,以冀邪从汗解。惟时值春令,所居之地已散见麻疹,且前驱症状已露,应予升麻葛根汤中加入透疹之品,俾汗出则疹易出,透发则疹易发也。
处方:升麻6克,葛根9克,牛蒡子6克,薄荷2.4克(后入),桔梗4克,甘草2.4克,金银花9克,赤芍6克,樱桃核9克(杵),细木通3克。2剂。
另:西河柳枝10~15具,鲜芫荽10棵,煎汤洗熨头颈、手足,每日3次或4次。
二诊:药后疹即外达,痧点较密,其色鲜红,臀尖、下肢、足心未齐,惟身热仍盛,咳嗽较剧。邪热已有宣发之机,痧毒呈现透发之势,应因势利导,继续透发。
处方:金银花9克,连翘9克,葛根4.5克,杏仁6克,甘草3克,蝉蜕6克,樱桃核9克(杵),牡丹皮6克,紫草3克,芫荽子3克。2剂。洗熨法如前。
另用菠菜少许煎汤作饮料。因菠菜有清热解毒、活血作用,民间习用于宣发痘疹,亦可防止热盛动血。
药后痧点见齐遍及臀尖、足心,热势渐平,身有微汗,咳嗽减轻,至第五日起痧点逐渐回退,遂停服中药,嘱小心护理,以善其后。
2.出疹期热毒壅滞,泄热仍须透疹 出疹期为蕴于肺胃之热毒熏发于外,痧点渐布的阶段。如疹出缓慢,不能如期透齐,其色深红,已示热毒壅滞,疹不能尽出,应以清热解毒为主,但清宣透达仍不失为本期良法。因清宣透达可使痧毒自里达表,邪热有宣泄道路,不致灼肺、腐胃、攻心,而变在须臾。
例:王某,男,3岁。疹见2日余,下肢未达,形不尖耸,色又深红,双目红肿封闭,壮热无汗,口唇干裂,咳剧气粗,舌红苔黄,指纹紫滞。清热解毒,固属大法,泄热透疹,亦所必需。因“痧疹少阴肺毒也,其为火也无疑矣。火之性喜散不喜遏,疹毒既萌,其火必焰,顺其性而散之于外,其热虽甚而得安”(《痧痘集解·痧疹秘旨》)。
处方:金银花6克,连翘4.5克,牡丹皮4.5克,地骨皮6克,紫草3克,桑白皮6克,樱桃核9克(杵),碧玉散9克(包),赤芍4.5克,天花粉6克,蝉蜕2.4克。2剂。
另:西河柳枝15具,鲜芫荽15棵,煎水洗熨双足至踝关节上,每日2~4次。
另用温盐水洗眼。并用人乳半小酒盅,加入黄连0.3克,浸泡,滴入眼内,每日3次或4次。
二诊:药后臀尖、足心疹已布达,色转红活,先见痧点渐收,身有润汗,热势已挫,咳嗽减轻,唇口干燥,舌红,苔老黄,便溏不爽。疹已透发,毒未全解,拟解毒养阴法治之。
处方:金银花9克,连翘9克,牡丹皮6克,地骨皮6克,南沙参9克,麦冬9克,生甘草3克,青麟丸9克(包),鲜批杷叶(刷去毛)2片(包)。连服2剂,后以败毒散收功。
【按】上述两例,一为疹前期疹毒初萌,一为出疹期疹毒内遏。薛某案以升麻葛根汤加透发药促疹外达,王某案以清热解毒法加透发药泄热宣疹,均使痧毒自里达表而“发透得尽”。可见发疹之时,病机趋向在表,以“透发为第一要义”。
疹伏于内,解毒尤须通络
孙老非常强调“麻毒入营,清营通络并用;痧毒入肺,清肺通络同施”。他常用的活血通络药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郁金、路路通、丝瓜络、橘络、桑叶络、茜草、地龙等,此类药性不温燥,适用于温热病之有气滞血瘀见症者。其中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常用于痧点紫暗,舌绛,热壅血滞,疹不外达者;郁金、丝瓜络、橘络、桑叶络常用于肺气郁闭,咳声重浊,疹不畅达者;路路通常用于风邪束肺,腠理闭塞,疹有欲出不出之势者;地龙常用于高热躁扰,手足颤动,疹伏不出者;茜草常用于气营两燔,疹色红紫,热盛动血者。这类药如选用适宜,配伍精当,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麻毒入营,清营通络并用 麻毒内陷营血,是麻疹重症。因为热毒煎熬,必致耗血动血,甚至造成血瘀血溢的危险。凡此证候,应在凉营清热药中加入活血通络药,庶乎凉营清热不致血液沸腾,活血通络可免血流瘀结。
例:陈某,女,3岁。疹见3日,遍体皆是,赤紫不鲜,壮热无汗,扪之灼手,神疲嗜卧,谵语,咳声重浊,双目红肿,唇口干裂出血,舌绛起刺,苔色焦黄。证属麻毒内陷营血。亟当凉营清热,活血通络。
处方:玄参6克,生地黄6克,麦冬6克,生栀子4.5克,牡丹皮6克,茜草4.5克,赤芍6克,地龙3克,生石膏30克(先煎),肥知母4.5克,鲜竹叶7片,绿豆衣3克。1剂。
二诊:药后热势已挫。疹色转为深红,双目红肿稍退,唇舌略润。原方再服1剂。
三诊:疹见第5日,上半身已渐回收,下肢疹仍外现,色红。麻毒向外宣泄,营卫渐趋调和,身有微汗,咳声轻扬,预后当可乐观。
处方:玄参6克,生地黄6克,麦冬6克,牡丹皮6克,地骨皮6克,紫草3克,人中黄6克,鲜石斛15克(先煎),丝瓜络6克。连服3剂而愈。
2.痧毒入肺,清肺通络同施 痧毒入肺,形成麻喘,是麻疹并发症中常见的证候,大多属于毒热壅滞,痰与热结,肺失宣降所致。在治法上一宜清肺化痰,二宜通络泄热。清肺是去其热毒,通络使毒有去路。
例:李某,男,6岁。疹出2日即隐,壮热,躁扰,面色青板,闷咳不畅,呼吸喘促,痰鸣,鼻翼煽动,鼻窍干黑,唇口干燥,舌红苔黄。证属麻毒入肺,发为麻喘。应从清肺化痰、通络泄热论治。
处方:水炙麻黄3克,生石膏30克(先煎),枯黄芩9克,桑叶络6克,杏仁9克,浙贝母6克,丝瓜络9克,整川郁金9克(磨汁兑服,头入煎),葶苈子4.5克。1剂。
另:西河柳枝15具,鲜芫荽15棵,干浮萍6克,煎水熏洗头面、手足,前后心用毛巾蘸汤拧干热敷。每日3次或4次。
二诊:疹已见于皮上,色红,壮热稍减,咳剧,喘促略平,仍有痰声,鼻翼微微煽动。方已获效,再进1剂。洗熨法如前。
三诊:痧点布及足心,色红活,头面已回,热喘均平,咳吐浓痰,身有微汗,唇舌干红转润。如疹逐渐顺序回收,庶可安然无恙矣。
处方:金银花9克,连翘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麦冬9克,地骨皮6克,桑白皮6克,杏仁6克,浙贝母6克,六一散9克(包)。2剂。
疹收没后,继以养阴清肺、败毒药处之,告愈。
【按】陈某案麻毒内陷营血,呈气营两燔之势,方宗“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义,除用玄参、地黄等凉营药外,还应用石膏、知母等清气药。盖凉营可制气分之邪热鸱张,清气可免营分之热毒愈烈,加入活血通络药赤芍、牡丹皮、茜草、地龙等,以疏通经络,剔邪、泄热于外,不致造成血瘀、血溢的危局。
李某案麻毒入肺,疹隐不现,治法虽以清肺泄热为主,但仍冀痧疹外达。惟恐内服升发药有升阳助火之弊,而设洗熨法外用。肺合皮毛,疏松毛窍,亦所以散发肺经之火郁。桑叶络、丝瓜络、郁金可疏通肺络,宣发入肺之痧毒。郁金磨汁,更增强开肺之功。内外合用,诚相得益彰也。
疹后安中,补虚结合败毒
麻疹历经初热、出疹、回没三个阶段,内伤脏腑,外损肌腠,对患儿的元气、阴津都有不同程度的损耗,致使不少病例痧后咳热不清,甚至有部分病例余毒不尽而遗患无穷。因此,在治疗上运用补气养血或滋阴生津法的同时,均应适当加入清热败毒药,既可防止余毒逗留,又可促进机体恢复。所以,孙老特别强调“养阴生津,须清余热败毒;补气益血,重在健脾败毒”。他常用的败毒药有金银花、人中黄、牡丹皮、地骨皮、犀角(代)、生地黄、紫草、碧玉散、绿豆衣等;在养阴生津药方面,多喜运用梨汁、荸荠汁、藕汁、鲜石斛等。
1.养阴生津,须清余热败毒 麻疹出齐后,逐渐顺序收没,热度同时下降,精神、食欲也见好转,其他症状逐渐消失。这时只要慎风寒、节饮食,不用服药亦可自行恢复。但也有一些病例仍有咳热不清,肌肤干燥,脱屑如麸,表示余毒未尽,邪热伤阴。这时,除应养阴生津以外,还须应用清热凉血败毒之品。因养阴有利清热,败毒可助生津。
例:钱某,女,5岁。疹回4日,形瘦神疲,五心蕴热,干咳无痰,唇口干裂,皮肤不润,舌光红无苔。证属肺胃阴虚,余毒未尽。治以养阴生津,清热败毒。
处方:南沙参9克,麦冬9克,生地黄9克,生白芍9克,鲜石斛12克(先煎),牡丹皮6克,银柴胡6克,人中黄9克,荸荠汁、梨汁各1小酒盅(兑服)。2剂。
二诊:进养阴生津、清热败毒药后,虚热已退,身有润汗,咳声清朗,唇舌干红转润。惟仍口渴欲饮。余毒虽清,阴津尚未全复,按原方出入。
原方去银柴胡、牡丹皮,加桑叶络6克,天花粉9克。本方连服3剂后,诸症悉已。嘱进清凉性质饮食,忌服香燥甜腻食物,以善其后。
2.补气益血,重在健脾败毒 小儿为稚阳稚阴之体,麻疹大症之后,元气更显不足,往往食欲缺乏,大便溏薄,面白自汗,虚热频生。孙老认为,麻疹既易伤阴,气血亦同时受耗,补益气血应着重补脾胃之气,脾胃健旺则生化有权,气血自能和顺,而阴阳亦复交泰矣。但在补益脾气药中,必须稍佐活血败毒药,既能鼓舞气血,促进生化功能,又可清除余毒,以杜后遗之患。
例:夏某,男,4岁。素体禀赋不足,疹回7日,形瘦神疲,面色无华,纳谷不馨,唇干裂,舌淡,苔薄白,鼻痒,鼻翼内缘轻度糜烂,大便1日1次,伴完谷不化。证属阴虚脾弱,余毒逗留。既须养阴健脾,又须活血败毒。
处方:太子参9克,茯苓9克,炒白扁豆9克,淮山药9克,炒麦冬9克,白薇9克,全当归4.5克,红花1.5克,人中黄9克,鸡内金4.5克。2剂。
另:野菊花1.5克,地骨皮3克,金银花1.5克,甘草1.5克。煎水洗鼻,每日3次或4次。
二诊:纳谷较香,唇干转润,鼻痒已解。气血仍虚,非一时可补,拟十珍糕缓图。
处方:潞党参30克,茯苓30克,淮山药30克,白莲肉30克,全当归15克,红花6克,熟地黄30克,白芍18克,银柴胡18克,胡黄连12克。上药研极细末,加入如药量3倍重的炒米粉或炒面粉,用适量麻油、糖拌和,压模成糕,每块约重9克,每日分早、中、晚各服1块。
【按】上述两例均是病后调理,于养阴、益气药中应用败毒、活血药,即扶正祛邪在麻疹后期的具体运用。如一味补虚,余毒未尽,虽补无益;若一味败毒,正虚不补,虽败无功。加入活血药既用其搜剔余邪,排除毒素,又赖以鼓舞气血,促进化源,标本并治,尤重健脾活血,此深得治法之妙用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