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儿科疾病的用药经验(一)

治疗儿科疾病的用药经验(一)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悉心研究治疗小儿疾病的方药,临证选方用药,灵活化裁,颇多独到之处。证属肺胃痰滞交壅,气机不利。证属痰湿内蕴,气机逆转。例1:孙某,男,6岁。其功效在于解毒祛痰,凡时行疫毒所致的疾病,均可内服。本品外用中尚有较好的敛疡止血作用,屡用屡效,诚外伤出血之良药也。例2:刘某,男,2岁。恙由表邪袭腠,肺失宣和,气化功能受戕所致。

孙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悉心研究治疗小儿疾病的方药,临证选方用药,灵活化裁,颇多独到之处。尤其是对某些药物的功效、用法,尚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瓜蒌选用溏心,功专润肺通腑

治小儿肺热咳嗽或痰食结胸,运用溏心瓜蒌(9~10月蒌实成熟时期采集,风干果壳,其内瓤潮湿如溏心者),可获润肺止咳、通腑泄浊的功效,较单用干品瓜蒌皮或瓜蒌仁为优。

例:沈某,女,5岁。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初期表证较著,服解表药后畏寒已罢,但发热未解。3日来身热炙手,欲咳不出,胸满气粗,腹胀不大便,躁扰欠安,口干欲饮,饮入即吐,舌红,苔中根黄厚,脉滑数,小便短黄。证属肺胃痰滞交壅,气机不利。治以苦降辛开,通腑泄热。

处方:川黄连2.4克,制半夏6克,炒枳壳3克,川郁金4.5克,浙贝母6克,焦山楂9克,炒谷芽9克,飞滑石9克(包),溏心瓜蒌(中等大小)1枚。1剂。

二诊:药后大便1次,先硬后溏,恶臭。汗出热解,黄苔尽退,气息平和,痰热已从下而泄,肺胃清和,当不复为患矣。投以清肺和胃药2剂,以善其后。

【按】本例为肺胃痰滞交壅,蕴蒸发热。取溏心瓜蒌通腑泄热,伍以折贝母,有开胸散结之效。李中梓推崇贝母治“胸中郁结”,瓜蒌“主疗结胸”(《医宗必读·本草征要》)。两药合用,其功效又岂止涤痰而已哉!

萝卜取汁饮之,喜其快膈宽胸

药用多取白萝卜。萝卜子,即莱菔子,功能下气,消积化痰。萝卜老根名地骷髅,可消食化积。白萝卜“生消熟补”,生用味辛、甘,性温,具宽胸快膈之效;熟用味甘,有开胃和中之功。用白萝卜连皮捣烂取汁,入生姜汁2滴或3滴温服,治小儿痰喘,疗效甚好。

例:陈某,男,5岁。恶寒发热2日,表解后咳嗽未愈,反增气喘,喘息与痰鸣交织,声如曳锯,咳痰黏腻不爽,脘满嗳气,不欲纳谷,舌苔白腻,脉濡。证属痰湿内蕴,气机逆转。治以化痰、降气、平喘。

处方:紫苏叶、紫苏子、杏仁、川郁金、制半夏、炒川厚朴各4.5克,薄橘红3克,茯苓6克,炒薏苡仁6克,白萝卜汁1酒盅,加入生姜汁数滴。温服。2剂。

二诊:药后咳喘均平,舌苔由白转黄,示痰食业已宣化,乃投涤痰通里药1剂,得溏便1次而愈。

【按】本例为痰湿内蕴,病在中上二焦,方主降气、化痰、宣中。用白萝卜汁化滞祛痰,入生姜汁通中散气。李时珍引寇宗奭曰:“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本草纲目》)。今两汁合用,妙在疏通气机,所谓快膈宽胸者,即消其痰滞而胸膈自快也。《普济方》载萝卜汁加入生姜汁治疗失音不语,抑疏通肺气之用欤?

藤黄溶剂外涂,可治烫伤丹毒

藤黄内服、外敷可治跌打损伤、金创、一切恶疮、痈疽流注等症,不仅能医一切痈疽疖肿,对烫伤、丹毒亦有较好的疗效,实为解毒消炎之良药。

例1:孙某,男,6岁。沸水烫伤头面、颈项、前胸部位,局部起疱,部分皮肤破溃流水,周围组织泛红肿胀,疼痛较剧,呼号不已。刺破水疱,用藤黄30克(研碎),加入金银花、甘草各9克,煎液200毫升,溶解成黄色液体,用洗净鹅毛蘸涂患处,每日4次或5次,不需包扎。药液逐渐形成薄膜,保护创面,自然结痂而愈。

例2:许某,男,1岁。畏风发热,啼闹不安。旋见头面皮肤红肿如云,其色鲜艳似丹,扪之灼手。证属风邪热毒蕴蒸肺脾,熏发头面,此抱头火丹也。即用藤黄30克,食醋少许,蘸醋磨涂患处,边磨边涂,每日3~5次,2日即愈。

【按】经临床验证,藤黄对各种局部急性炎症均有较好的疗效。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版的中药学讲义,已摒弃不载,久之势必湮没无闻,爰赘数语,以冀重视。

山慈菇为末内服,妙在解毒祛痰

山慈菇配伍他药内服,治一切食物中毒及湿温时邪所致的神昏闷乱、呕恶泄泻、小儿痰壅惊闭等症(如玉枢丹)。其功效在于解毒祛痰,凡时行疫毒所致的疾病,均可内服。对小儿顿咳、流行性感冒,疗效尤佳。

例:刘某,男,4岁。顿咳10余日,咳则面红、目赤、唇紫,腰背踡躅,头项青筋暴露,涕泪俱下,呕恶食物、痰涎,舌红,苔黄略厚,脉滑数。证属风呛肺络,伏而化热,邪热炼液成痰,痰热交阻气道。治以解毒祛痰,润肺止咳。

处方:桑叶络6克,枯黄芩4.5克,南沙参9克,麦冬9克,甘草3克,山慈菇1.8克(研末另包)。前5味药煎汤送服山慈菇末0.8克,1日2次。

二诊:药后,顿咳大减,诸症悉缓。原方继服3剂而愈。

【按】本例为顿咳中期,如不及时控制,肺经风热将更形鸱张,可迫血妄行而发生鼻衄、目衄、咳血等症。若热邪深陷心营或劫肝动风,亦可出现神昏瘛疭等恶候。山慈菇微辛入肺,甘寒清热养阴,且具有以毒攻毒的作用,对小儿顿咳的治疗,似可以“专病专药”视之。

芦荟齑粉撒敷,效擅敛疡止血

芦荟以泻肝火、下实热著称(如当归龙荟丸),本品尚可外用治疗脑疳、鼻痒、齿、湿癣等症(《本草纲目》)。本品外用中尚有较好的敛疡止血作用,屡用屡效,诚外伤出血之良药也。

例1:周某,女,4岁。左手掌为玻璃碎片划伤,伤口长约2厘米,深约1厘米,出血不止。随取自备芦荟粉少许,撒于伤口,外以消毒纱布包缠,血立止。

例2:刘某,男,2岁。暑令,头部疖肿多发,额角生一脓包如龙眼大,切开排脓后,毒未尽去,久不收口。嘱洗净脓液,敷以芦荟粉少许,3日不到,疮口即敛。

【按】本品为百合科常绿植物芦荟的液汁经浓缩干燥而成,质脆,易于研粉。外敷伤口,见血后即溶化如胶,紧贴疮面,严密无缝,故出血立止。笔者曾运用本品外治齿衄、鼻衄、肛裂、痔疮、下肢溃疡、口角溃疡等出血140多例,均有明显的止血效果。

赤小豆煎汤代水,尤善利水消肿

赤小豆属谷类,各家谓其有行水、通乳、排脓、止痢之效,莫不与补元气、健脾胃、和五脏、安心神有关。本品虽非补药,但泻中有补,如概以泻药视之,未免失之公允。用本品利水消肿,可用至30~45克,煎汤代水。此外,本品味甘入脾,色赤入心,有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义。小儿恙后气血虚弱,亦可以本品加姜、枣煎汤饮之。

例:许某,男,6岁。恙由表邪袭腠,肺失宣和,气化功能受戕所致。表解后又因脾肾受病,不能化气行水,以致腹胀,小便不利,全身浮肿,面色白,脘满不纳,舌苔白腻,脉濡。理宜健脾运湿,温阳利水。

处方:茯苓9克,米泔水炒苍术6克,猪苓6克,炒泽泻9克,陈皮4.5克,炒薏苡仁9克,桂枝4.5克,明附子6克,赤小豆30克(煎汤代水)。2剂。

二诊:药后小便畅行,身有微汗,肿消大半,苔腻渐化。略进饮食,但纳而不香。原方去桂枝、附子、苍术,加土炒白术9克,砂仁米2.4克(杵,后入),大腹皮6克。3剂。

三诊:水肿全消,饮食有增,二便如常。惟面白少华,精神欠佳,显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嘱以赤小豆30克,小红枣8枚,薄姜1片,加糖少许,煎汤调补。半个月后,已见面颊红润,神气盎然矣。

【按】赤小豆用量较大,古以升计。如诸药同煎,多加汤水,则小儿不易服下;汤水少又难于煎透,势必影响疗效。此外,对生石膏、伏龙肝、百合、薏苡仁、山药等用量较大者,亦可运用此法。

黄升调撒外搽,可愈小儿湿疹

方家多以黄升“提脓长肉”,但对本品有较好的止痒敛疮作用,尚未认识。以其配伍炉甘石、枯矾等药为散,干撒或调敷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确有较好的疗效,一般3~5日即可痊愈。

例:崔某,女,5岁。四肢、会阴部位丘疱疹密集,痒甚,手不停搔,有黄水渗出,小片业已结痂。拟散方外涂。

处方:黄升3克,炉甘石15克,枯矾2克,冰片1.5克,苦参9克。共研细末。先用鲜野菊花(或干野菊花)、车前草适量煎汤洗净疮面,然后将药撒敷患处。当日痒止,5日后皮疹全部消退。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按】本方有止痒、收水、敛疮之效。其中黄升是主药。因其毒性较大,用量宜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笔者曾运用本方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120多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对慢性湿疹疗效较差。

野蔷薇根捣汁点涂,善医口舌生疮

野蔷薇根一年四季均有,用鲜品捣汁点涂口疮,其效用比干品煎汁含漱更佳。

例:王某,男,1岁。外感风热之邪,初期形寒发热,服辛凉解表药后腠理未开,反见壮热无汗,咳嗽气粗。进清气药2剂,热势稍挫,呼吸较缓,咳嗽亦减,惟牙龈、颊内、舌面突见白屑堆积,啼闹不安,口干欲饮,饮入即呛。良由外邪深入气分,煽动脾胃郁热上熏口舌,属气分热证并发雪口之症也。宜清气泄热,外治雪口。

处方:金银花4.5克,连翘3克,天花粉4.5克,炒黄芩3克,生石膏15克(先煎),甘草梢2.4克,茯苓6克,鲜石斛4.5克(先煎),灯心草1克。2剂。

另用野蔷薇根(冷开水洗净)适量,捣烂取汁,瓷杯盛贮。用消毒纱布蘸米泔水拭去口内白屑使见红,点涂野蔷薇根汁,1日数次。

二诊:发热已退,呼吸平和,咳止,口内白屑未见再起,舌质光红,能进稀软食物。原方去黄芩、石膏,加麦冬4.5克,白芍4.5克。3剂。药尽后儿体已臻康复。

【按】煎汁含漱对婴儿及1~2岁幼儿不甚适合,大都内服,发挥局部治疗效用较缓。先父多主张用鲜汁点涂局部,亦可用鲜汁少量多次内服,使之经常作用于口腔。如无其他合病或并病,可不必再用他药。此汁对小儿口糜、口疮,亦具同样疗效。往年白喉流行,用鲜土牛膝根捣汁频频点喉(或少量多次内服),活儿无算,深受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