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儿科疾病的用药经验(三)

治疗儿科疾病的用药经验(三)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药性格平和,无耗气伤阴之弊,用于小儿较为合适。周岁断乳后,喂养失宜,脾胃为饮食所伤,食而不运,以致腹胀矢多,其色淡黄,伴完谷不化。“治小儿诸疳积,疳疮,热病谵妄,毒痢作吐”。由此可见,自宋始本品即为治疗小儿疳病的专药,长期沿用不衰。根据这一报道,笔者认为五谷虫入药不应废弃。疹已外达,应因势利导,解毒透疹,升麻葛根汤加减主之。每日2次,连服3天,以杜复发。治当三者兼顾,以补益肺脾为主。

香附配紫苏,发表消痰共掌

香附味苦,紫苏叶味辛,皆属温性,苦能燥,辛能散,有燥湿消痰、疏风解表的作用。小儿风寒外感,每多夹痰、夹食,用此两味,可收表里双解之效。

例:李某,女,2岁。晨起经风,遂频频喷嚏,鼻流清涕,午后即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有痰,气息稍粗,脘满嗳气,不欲纳谷,舌淡,苔白厚腻,脉浮。证属风寒外袭,肺失宣肃之权;食滞于中,胃失和降之职。治以疏表散邪,消痰化滞,以期表里双解。

处方:制香附6克(杵),紫苏叶6克,紫苏子3克,制半夏4.5克,橘红3克,焦山楂9克,甘草2.4克,生姜1片,葱白3枚。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恶寒发热已退,惟咳嗽痰多,咳甚则气息不平,腹胀,苔淡黄浊腻,脉滑。表虽解而里未和,法当肃肺祛痰,消食和胃。原方去姜、葱、山楂,加杏仁4.5克,全瓜蒌9克,浙贝母6克,炒谷芽、炒麦芽各9克。2剂。

服药当日得大便1次,腹胀消,苔退。药尽后咳嗽即止,呼吸平和,饮食如常。

【按】香附、紫苏叶两药合用,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其中香附宣通肺气,疏理肝气;紫苏叶开发腠理,祛散表寒。两药合用,有理气解表之效。香附、紫苏叶均走气分,非惟解表,且能行气宽中,善理中焦疾病。清·吴仪洛谓,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成方切用》)。《本草正义》谓,紫苏叶能“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小儿外感表证,夹痰、夹食者多,两药同用,表里兼顾,内外分消。两药性格平和,无耗气伤阴之弊,用于小儿较为合适。

五谷虫伍山药,消疳补脾擅长

例:萧某,男,1岁半。周岁断乳后,喂养失宜,脾胃为饮食所伤,食而不运,以致腹胀矢多,其色淡黄,伴完谷不化。恙因迁延日久,气血皆虚,故见形体瘦弱,面色不荣,神情委顿。近来五心烦热,口干多饮,食少,大便稀、日三五行,小便短黄,舌红,苔薄白,脉濡数。证属疳泻,缘脾困日久,势难速效。拟补脾消疳散缓缓图之。

处方:焙五谷虫50克,炒淮山药150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3次,开水适量加糖少许调服。

二诊:连进补脾消疳散10余日,大便由薄转厚,纳稍增,五心烦热减轻,神情已佳。上方继服半个月。药尽后,诸症悉解,面色稍荣,惟形体未丰,继以健脾八珍糕加姜枣汤调服,以资生化之源而益气血。

【按】五谷虫又名谷虫,即蝇蛆(漂净、曝干、焙黄入药),出《滇南本草》。咸、寒,无毒,入脾、胃经。“治小儿诸疳积,疳疮,热病谵妄,毒痢作吐”(《本草纲目》)。早在宋及金元时代已作药用。如宋代《圣济总录》:“六月取粪坑中蛆、淘净,入竹筒中封之待干,研末,每服一二钱,入麝香米饮服之。”治一切疳疾。金元时代张子和用生蛆、木香、槟榔为散外敷,治痈疽疮疡(《儒门事亲》)。由此可见,自宋始本品即为治疗小儿疳病的专药,长期沿用不衰。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视为污秽不洁之物而开除了药籍,从此,中药书籍摒弃不载,药肆亦停止供应,儿医已无人问津矣。近几年来,通过药理、药物化学方面的实验研究,认为本品含多种酵素,如胰蛋白酶、肠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有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据上海《新民晚报》1987年9月17日报道,蝇体与蛆体内有一种抗菌活性蛋白分泌物,这种活性蛋白仅需万分之一的浓度即可杀灭多种细菌。现在,生物学家们正在研究苍蝇、蝇蛆浑身含菌,自身却“安然无恙”的神奇特点,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来人工合成仿蝇蛆的抗菌活性蛋白,以期用它来造福人类。根据这一报道,笔者认为五谷虫入药不应废弃。

西河柳佐胡荽,发疹解毒同当

西河柳亦名赤柽柳、柽柳;胡荽亦名芫荽。两药均能透发麻疹,解毒辟恶,用于麻疹见形期,功效甚著。

例:王某,男,2岁。患儿感时气,营卫不和,以致恶寒发热,咳嗽,鼻流清涕,连服解表药未效,热反甚,咳反剧,目红多泪,舌红,苔薄白,颊内见有成簇痧斑,脉浮数。证属麻疹初热期之象。拟清宣透达法,助疹外出。

处方:金银花6克,连翘6克,荆芥4.5克,薄荷2.4克(后入),桔梗3克,生甘草2.4克,牛蒡子4.5克(研),樱桃核9克(杵)。

另:鲜西河柳枝15枝,鲜胡荽10棵。煎汤洗熨头、颈及手足心,每日3次或4次。

二诊:药后头面、胸背、上肢疹已外露,色红,口干,饮水不多,拒食,大便溏,咳嗽较剧。疹已外达,应因势利导,解毒透疹,升麻葛根汤加减主之。

处方:炙升麻6克,煨葛根9克,金银花6克,蝉蜕6克,樱桃核9克(杵),紫草3克,干紫背浮萍3克,杏仁4.5克,甘草节3克。2剂。洗熨法如前。

三诊:药后疹已透齐,臀尖、足心均见,头颈部位已开始回收,身热较平,咳嗽减轻。予清热解毒、凉血和血药以善其后。

【按】西河柳、胡荽为透发痘疹专药,在痘疹见形期必须用之。如麻疹属轻证、顺证,疹出稀疏,颗粒高耸者,亦可单用两药煎汤洗熨,不需服药,但要升高室温,以免着凉。西河柳亦可内服,既能透疹,又能预防疹毒传染。鲜胡荽性温,其气香烈,又宜外用(胡荽子可内服)。《本草从新》指出,胡荽子如久食、多食,可以“损人精神”“令人多忘”“食之脚软”。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尤不宜内服。

扁豆花合马齿苋,清肠止痢效彰

例:吴某,男,3岁。夏秋之令,过食生冷不洁之物,脾胃受戕,加之感受暑湿之邪,表里受病。诊见恶风发热无汗,口干。腹痛,便利红白,白多红少,里急后重,便次无度。舌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湿热下痢,当取“逆流挽舟”“通因通用”法,以疏表散邪,泄热利湿。

处方:藿香6克,佩兰4.5克,清水豆卷6克,青皮3克,槟榔4.5克,煨木香2.4克,茯苓9克,焦薏苡仁9克,糖山楂9克,生大黄4.5克(后入),鲜扁豆花(红、白均可)1撮,鲜马齿苋2株(洗净入煎,自加)。2剂。

二诊:药后表证已解,便利红白较爽,腹痛、里急后重均见减轻。原方去藿香、佩兰、豆卷、大黄,加炒苍术4.5克,广陈皮3克,川黄连1.5克。2剂。

三诊:药后泻痢已止,腻苔尽退,知饥欲食。停上药,仅嘱用鲜扁豆花、鲜马齿苋适量煎汤,加红糖少许内服。每日2次,连服3天,以杜复发。

【按】湿热痢中湿偏胜者,当以逐湿调气为先。方中藿香、佩兰、豆卷散湿、化湿;茯苓、苍术、薏苡仁燥湿、利湿;青皮、广陈皮、木香、槟榔利其气;大黄、山楂行其滞。二诊易大黄为黄连,配木香泄热化湿;扁豆花、马齿苋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全方始终紧扣清热、利湿、调气三法,是深得治痢之要也。

五倍子偕五味子,收肺敛汗甚良

例:王某,男,2岁。形体孱弱,面色无华,后头扁平,两角凸出,呈倒三角形,胸骨亦稍稍隆起。常感冒咳嗽。寐则全身出汗,额及颈项汗出如珠,拭干后方渐渐收敛。纳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肺、脾、肾俱虚,营卫不和之汗证也。治当三者兼顾,以补益肺脾为主。

处方:炒白术12克,炙黄芪12克,防风6克,炙甘草3克,浮小麦15克,薄姜1片,大枣3枚。2剂。

另:五倍子、五味子各6克,共研细末,分2份,于临睡时用1份,以温开水调敷神阙穴,复以牛皮纸(今用塑料布),以布裹腹,翌日取下。另1份再敷如前法。

二诊:内外合治,兼顾三经,喜闻盗汗已收。惟培补先后天之本,尚非一时之计,嘱调以饮食,辅以药饵,缓缓图之。

【按】本例用玉屏风散加甘草、浮小麦补益肺脾,益气固表。五倍子、五味子均入肺、肾两经,其味皆酸,功擅收肺保肾。《伤寒论注》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故用治肺气耗散之汗证极为有效。用五倍子止汗,见于《本草求真》。该书谓:“常出自汗,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两药合用,是受朱震亨治黄昏嗽方(即五倍子、五味子两药合成)之启发,认为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故将内服移作外用,使之功效倍于单味五倍子。笔者用此方治小儿汗证多例,无一不效。愈后再汗者,仍用此方,其效如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