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儿科疾病的用药经验(五)

治疗儿科疾病的用药经验(五)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药质轻味薄,寒性减弱,用于小儿较为妥贴。治疗后鼻衄虽止,但紫癜仍经常出没,久治不愈来诊。服药5日,未见新癜出现,后连续服用此方30余剂,紫癜全部收没。先父由此认为,两药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药物。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由此而致的鼻衄、齿衄、月经过多等证候,大部缘于肝脾两虚血失藏、统所致,用此两味,使血各归其所。

栀壳配枯芩,祛邪退热

例:严某,男,1岁。外感发热2日未退,中午前后热盛,热时两颊绯红,无汗,手指反凉,唇干,咳嗽痰鸣,鼻有清涕,气息声粗,咽红,舌苔中根白厚,指纹紫滞,大便实,小便淡黄。证属风热袭卫未解,有入气趋势。法宜辛凉解表,佐以清气退热。

处方:连翘4.5克,薄荷2.4克(后入),天花粉9克,浙贝母6克,杏仁4.5克,桔梗3克,生甘草3克,炒栀子壳3克,炒枯黄芩4.5克。1剂。

二诊:药后身有微汗,热退,手指已温,咳嗽减轻,仍有痰声,咽稍红,口干欲饮,舌苔淡黄厚腻,大便未解。肺与大肠相表里,痰贮于肺,肠失传导,泻肺通腑,两相宜也。

处方:瓜蒌仁9克,浙贝母6克,杏仁6克,郁李仁9克,紫苏子霜3克,生枳壳3克,川郁金6克,甜葶苈子4.5克,炒枯黄芩4.5克。2剂。服后腑气通,肺气和,诸症悉解。

【按】栀子、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泻火作用。小儿外感发热,起始虽在卫表阶段,宜表宜散,但因小儿为“纯阳之体”,热变最速,如见壮热面红,或见舌红、口干、溲黄等症,可迳在辛凉解表药中加入栀子、黄芩两味,切不可拘于“到气才可清气”,以免邪恋太阴,久羁不解,而出现寒热不退,喘嗽不已的重症。加之小儿“肝常有余”,如邪热炽盛,窜犯厥阴,亦可出现动风发痉的险候。黄芩得栀子泻肺火并清邪热,栀子佐黄芩泄肝(胆)热以免动风。两药合用,其祛邪退热之效尤佳。黄芩用枯芩(片芩),栀子用栀壳,均炒。两药质轻味薄,寒性减弱,用于小儿较为妥贴。

黄连得附子,宽中止痛

例:张某,男,6岁。中秋赏月,过食菱藕生冷之品,加之露天嬉戏,感受秋凉,入夜胃脘痛发,辗转反侧,哭闹不安。睹其状痛在上腹,按之痛甚,干呕心烦,显系中焦痞满不通。舌苔白厚,脉象沉紧。此属寒凝气滞之胃痛也。急予明附子9克,川黄连1.5克。嘱以搪瓷小杯贮药,加水约半茶盅,文火煎熬,取汁顿服。服后约15分钟痛止。后未再发。

【按】黄连与附子合用,加姜、枣,名连附六一汤(黄连、附子用量为61),出自明·虞抟著《医学正传》,列为泻火之剂。黄连苦寒,佐附子辛热,有辛开苦降之功。但此方以寒为主,善治胃热疼痛,加姜、枣调和营卫。若稍作化裁,寒证亦可投之。如本例重附子,轻黄连,是反其意而用,对胃寒疼痛,疗效亦彰。

黍米合吴萸,止呕和胃

例:刘某,女,5个月。奶夹食阻于中焦,脾不健运,胃失和降,大吐后宿食已去大半,故腹无胀痛。惟脾胃未和,吐虽止而干呕频作。舌苔白厚,指纹淡暗。法当运脾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炒黍米6克,淡吴茱萸3克,制半夏4.5克,广陈皮4.5克,焦山楂9克,砂仁2.4克(杵,后入)。1剂。

另用鲜姜2片,敷内关穴(双),1小时后取下。暂停喂食。

午后家长来告,服头煎药后1时许,干呕即止。嘱继进两煎后停药。

【按】黍米味甘性温,功能益气补中,其效倍于粳米和谷芽。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善调脾胃升降,为治呕圣药。吴茱萸得黍米,止呕而不伤胃;黍米得吴茱萸,和中而不滞胃。两药相伍,和胃止呕之效尤著。

白芍伍旱莲,消癜止血

例:陶某,女,4岁。半年多来,两下肢常见紫癜,初以为撞击、跌仆所致,后因鼻衄不止,经某医院检查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后鼻衄虽止,但紫癜仍经常出没,久治不愈来诊。诊见两下肢、臀部散见紫癜10余块,大如分币小如苹,饮食、二便如常,舌淡,苔中心薄黄,脉稍数。血小板计数55×109/升。血系心、肝、脾三经,出血之因莫不由于气阴两虚,而出血既久,气阴(血)亦更形虚损,益气、养阴、止血,是其宜也。

处方:潞党参9克,炙黄芪9克,炙甘草3克,炙黄精9克,当归身6克,茯苓9克,淮山药12克,麦冬9克,干地黄10克,牡丹皮炭9克。3剂。

二诊:药后原见紫癜渐收,右下肢又新见紫癜2块,如指头大。原方加仙鹤草6克。5剂。

三诊:原见紫癜大部收没,左下肢又出现新癜3块,大小不等。原方去当归身、黄精,加生白芍12克,墨旱莲12克。5剂。

服药5日,未见新癜出现,后连续服用此方30余剂,紫癜全部收没。复查血小板,已上升至120×109/升,遂停药。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一、二诊本养血归脾意加养阴、止血药,紫癜虽已控制多发,但仍有小块发生,后加用白芍、墨旱莲两药,新癜即未再见,直至痊愈。先父由此认为,两药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药物。本此经验,笔者于益气、养阴药中常重用两药治疗成年人、小儿此病30余例,无一不效。

考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功擅养血敛阴。《本草正义》谓,白芍“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入肝、肾两经,长于凉血止血。《本草从新》谓其“纯阴之质”“功善养血凉血”。两药味酸,均入肝,有敛肝气、摄肝阴之用。白芍能“敛气入里,即能下归肠胃”(《本草思辨录》),故有益于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由此而致的鼻衄、齿衄、月经过多等证候,大部缘于肝脾两虚血失藏、统所致,用此两味,使血各归其所。其止血之理,殆亦此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