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 女 28岁 病历号 55、12、141
低热37.4℃已2个月余,上月13日突然昏厥1次。全身抽搐四肢冰冷,经急救后缓解。神志清楚,全身乏力,不能起床。头痛连及颈椎,行动需人扶持,时欲跌倒。月经2~3个月1次。食欲不振,睡眠不实,二便尚属正常。经某医院会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有局灶性肺结核。
舌质淡,苔薄白,六脉细数微弦。
【辨证立法】
阴虚之火,上扰神明,头晕而痛。肝主筋,血不养肝则令全身乏力、抽搐。当拟敛阴潜阳,滋补心肾之剂。
【处方】
二诊:连服22剂,低热全退,精神旺健,四肢自觉有力,行动不需扶持,头痛大减,时感昏晕,间或头顶跳动,食睡均好。
【处方】
三诊:前方服15剂,除头有时稍晕外,已无其他症状,拟用丸方收功。
【处方】
早服神经衰弱丸30粒;晚服河车大造丸1丸。连服1个月,感冒发热时停药。
【解读】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可见结核病的一般中毒症状,如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睡眠不安、烦躁等症。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惊厥。其属中医“头痛”“惊风”“抽搐”“虚劳”的范畴。本案发病缓慢,虚象毕现,阴亏燥扰,神明受制,重剂滋阴扶正,以助驱邪之力,中医之辨虚实,治标本,衡量缓急,丰富了医疗理论,本案即是一例。
生龙骨——生牡蛎
龙骨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质体沉重、黏涩,功专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牡蛎为贝壳之属,质体重坠,功擅敛阴潜阳,涩精,止汗,止带,化痰,软坚。二药伍用,相互促进,益阴潜阳,平肝息风,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涩精,止血、止带之力增强。盖龙骨益阴之中能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沉阳,故张仲景常取二药配伍应用。
龙骨、牡蛎伍用,出自《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火逆证下后,又加烧针,心阳内伤,烦躁不安,以及心悸怔忡等症。
龙骨、牡蛎参合,治神经衰弱诸症,确有镇静安眠之功。其治疗机制,正如张锡纯云:“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又谓:“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
石决明——决明子(草决明)
石决明为鲍科软体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的贝壳。本品附石而生,且有明目作用,故此得名。味咸,性寒。得水中阴气以生,平肝热、息肝风、泻风热而明目;草决明又叫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性味苦寒,清泄肝火,益肾明目,润肠通便,降低血压、胆固醇。二药参合,清热泻火,平肝息风,镇静止痛之功益彰。
石决明、决明子伍用,为施师治疗肝热目赤涩痛而设。亦可与黄芩、炒防风参合,其效更著。治原发性高血压,宜与茺蔚子、夏枯草、槐花、牛膝参合。
沙苑子(沙蒺藜)——蒺藜(刺蒺藜)
蒺藜色白有刺,性升而散,入走肝经,为疏散风热,疏理肝气之要药;沙苑子色紫无刺,性沉而降,偏走肾经,为补肾阴填精髓之品。蒺藜以升为主,沙苑子以降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一入肝、一走肾,肝肾同治,升降调和,理气散郁,平补肝肾,益肾固精,养肝明目,收缩瞳神之功增强。用于治疗肝肾不足,以致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症;肾虚腰酸、腰痛,遗精早泄,小便频数等症;妇女带下诸症。
朱麦冬——朱茯神(见第26页)
赤白芍——柴胡(见第11页)
赤芍——白芍(见第6页)
白芍——柴胡(见第11页)
川杜仲——川续断
续断又名川断。味苦,性温。入肝、肾经。本品既能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止疼痛,又能补肝肾、固冲任,此外,还能通利血脉、疏通关节、接骨疗伤。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善走经络关节之中;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通利血脉,在于筋节气血之间。二药伍用,其功益彰,补肝肾、益精髓、壮筋骨、通血脉、调冲任、疗虚损的力量增强。
蒺藜——白薇
蒺藜平肝降逆,疏肝散郁,祛风明目;白薇清血热、退低热,凉肝除烦,安眠。二药伍用,清热平肝、凉血安神、行血止痛之力增强。
施师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白薇、蒺藜伍用,善治头昏、头晕、头痛诸症,凡证属血虚肝旺者,屡用有验。血热较甚,以头昏、头晕为主者,多取白薇,少用蒺藜;若头痛颇著,则多用蒺藜,少取白薇;昏、晕、痛并存,二者各半为宜。
生熟地——砂仁——细辛
生地黄、熟地黄、砂仁、细辛伍用含义,谓之四个对药组成,分述如下:
(1)生地(干地黄)——熟地(熟地黄)
生地黄又名干地黄、干生地,其性凉而不寒,善于滋阴凉血,养阴生津,生血脉、益精髓,聪耳明目;熟地黄即是地黄用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体柔润黏腻而得。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经。本品味厚气薄,为补血生精、滋阴补肾、退热之要药,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其功益彰,共奏滋阴补肾,益精填髓,补血生血,养阴凉血,清热退热之功。
干地黄即是生地黄,熟地黄也叫熟地。二药伍用,有的医生临证处方书写二地,施老习以生、熟地黄并书。生地黄以养阴为主,熟地黄以滋阴为要。生地黄以凉血止血为主,熟地黄以补血为要。二药相合,相得益彰。二药炒炭入药,职是治疗出血性病症时用。
生地黄、熟地黄伍用,出自《景岳全书》二黄散。生地黄、熟地黄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治胎漏下血,或内热晡热,或头痛头晕,或烦躁作渴,或胁肋胀痛等症。
(2)大熟地——细辛
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肾养肝;细辛辛温,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熟地黄以守为主,细辛以走为要。熟地黄质体滋腻,易于助湿碍胃(即腻膈),细辛体质轻浮上升,气味辛散,容易伤正。故以细辛之辛散,制熟地黄之滋腻;又以熟地黄之滋腻,制细辛之辛散。二药伍用,一守一走,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故有补真阴、填精髓、止腰痛之妙用。
(3)大生地——细辛
细辛气味香窜,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生地黄性味甘寒,善于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生地之甘寒,直达上焦,共奏清热止痛之效,而无燥烈升散之弊。用于治疗风火头痛、牙痛,口舌生疮等症。
(4)大熟地——砂仁
熟地黄甘温黏腻,补益肝肾,滋阴养血,生精补髓;砂仁辛散温通,芳香理气,行气和中,开胃消食,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以砂仁辛散之性,去熟地黄黏腻碍胃之弊。二药伍用,互制其短而展其长,补血、滋肾、开胃之力甚妙。用于治疗血少、津亏、腹胀、纳呆等症以及胎动欲坠者。
注:黄菊花即野菊花,味苦辛,气凉,功专疏风清热,消肿解毒。善治外科疮疡诸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