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某 男 27岁 病历号 51、7、219
半个月前曾发热两日,旋即眼球皮肤发黄。在机关诊所治疗,发热虽退,黄疸未除,且现胸肋刺痛,呃逆不思食,小便深黄,大便干结。
舌苔黄厚,脉弦数。
【辨证立法】
湿热蕴郁,胃肠积食不消,遂为黄疸,当以清热利湿并助消化为治。
【处方】
二诊:服4剂,大便通利,呃逆已止,黄疸稍退,食欲渐增,再遵前法增加药力。
【处方】
三诊:前方连服7剂,黄疸全退,小便清长,大便通利,惟觉消化力弱,食欲尚未恢复正常。
【处方】
每日早、晚各服曲麦枳术丸10克,连服10日。
【解读】
黄疸一证,多由感受时邪,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道所致。主症:身黄、目黄、小便黄。急性黄疸,治之尚易,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前世医家对此类证候,积累经验颇多。施师常以茵陈三物汤、小柴胡汤加利湿健胃药治之,疗效甚显。急性肝炎可参考用之。
绿豆芽解毒清热,利三焦,与大豆黄卷同为再生之品,治黄疸颇效。施师重用茵陈(茵陈蒿),以增强清除湿热退黄疸之功。
注①:豆黄卷又叫大豆黄卷,为豆科植物黑大豆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味甘、平,入脾、胃经。有清解表邪,分利湿热之功。
注②:绿豆芽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经浸罨后发出的嫩芽,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李时珍云:“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豆之芽,白美独异,令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施师于本案用之,实为解毒者也。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柴胡——黄芩
柴胡苦辛,味薄气升,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黄芩苦寒,体轻升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柴胡泻半表半里之外邪,黄芩泻半表半里之里邪。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火。二药相合,升清降浊,调和表里,和解少阳,清少阳之邪热甚妙。柴胡又长于开郁,黄芩又善于泻热。两药伍用,既可疏调肝胆之气机,又能清泻内蕴之湿热。
柴胡、黄芩伍用,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症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谵语;并治伤寒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半里也。程应旄曰:“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沏。”二药伍用,通调表里,和解少阳,清泄肝胆之热益彰。若胃不和,痰饮内停者,伍以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即和胃通阴阳也),以增强柴胡、黄芩和表里之功。
《济生方》曰:“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份,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本草汇言》云:“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
黄芩——半夏(见第51页)
炒枳壳——川郁金
枳壳辛苦微温,行气消胀,宽胸快膈;郁金辛苦微寒,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枳壳行于气分,以理气消胀为主;郁金既入气分,又走血分,以行气解郁,凉血散瘀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行气活血、解郁止痛的力量增强。
枳壳、郁金伍用,善治肝气犯胃,两胁胀痛,证属气滞血瘀者,临证宜审。
笔者每遇慢性肝炎,除见有胁肋疼痛,以刺痛为主,胃脘不适之症外,尚有瘀血指征(如面色青黯,舌质紫,且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瘀滞等)者,用之甚宜。
厚朴花——玳玳花(见第21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全瓜蒌——薤白(见第74页)
野於术(白术)——焦内金(见第89页)
半夏曲——建神曲(见第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