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作为人们颇为熟悉的中药,有“国老”之称。关于“国老”这个美称,据说是我国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最先提出来的。
那是在孝武帝年间,陶弘景隐居名曲山(即茅山),研究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学,孝武帝多次礼聘,他却坚持隐居,而朝廷每遇大事就要向他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一日,孝武帝侍从又到名曲山,请陶弘景火速面君,不得有误。陶弘景情知事急,迅速进京。
原来,孝武帝连日来不思饮食,上吐下泻,众御医会诊无效。孝武帝便想到了陶弘景,他深知陶弘景不仅是道学思想家,而且对历史、地理也有研究,尤其是在医学方面造诣更为精深。
陶弘景见孝武帝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肠鸣泄泻,便处方:“国老(炙)、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白术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服2钱,水煎服。”众御医见之,不解“国老”为何物。陶弘景笑曰:“国老者,甘草之美称也。甘草调和众药,使之不争,堪称国老矣。”众御医点头叫好。孝武帝经陶弘景诊治,身体日渐康复。
其实,甘草入药的历史极其悠久,从有文字记载算起,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100年,在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汉穆法比法黄》中就有关于甘草的记载,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已记载了甘草的使用,从1820年开始,甘草被列入美国药典的法定药物。现在英、法、苏、德等许多国家药典里都有甘草。可见,自古以来,甘草就为东西方人所青睐。
甘草,又名生甘草、炙甘草、粉甘草、甘草梢,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本品味甘,性平,入心、脾、肺、胃经,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纳差食少,倦怠乏力,多种咳嗽,痈肿疮疡,脘腹及四肢拘挛疼痛等。本品味甘色黄,入脾胃经,故有补中益气之效,为补益脾胃要药。此外,还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在复方配伍中,能减低或缓解药物的偏性或毒性,调和诸药,使之能起到协同作用。《本草正》言“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甘草酸、甘草素,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使水钠潴留,排钾减少,长期使用后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浓度。日本一研究小组用甘草防治艾滋病,确信甘草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艾滋病病毒繁殖,其功效可持续1年,且无不良反应。本品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本品甘缓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及呕吐者不宜选用。且反甘遂、芫花、海藻(十八反),故不宜同用。大量久服易致浮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