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茵陈四月蒿”,这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传的一句有关中药茵陈的谚语。这句话的由来,相传与东汉时的名医华佗有关。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民不聊生,天行疫疠、瘟病四起。这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胀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尽心调治了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华佗只好交代她回家准备后事。没想到1年之后,华佗又碰见了她,只见她养得白白胖胖的。
华佗感觉到很奇怪,连忙上前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人告诉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办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医生了,也没有吃什么药。华佗就更是奇怪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没有吃的,我们就上山采野蒿当饭吃。”华佗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从此以后,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可有的病人吃了就见好,有的病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病人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纳闷:“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他又走访了很多病人,包括那位女病人,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叫青蒿;一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华佗又经过一两年的观察与实践,结合病人反馈回来的情况,华佗发现,这种灰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时就没有药效了。此外,华佗还发现,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为了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并且都能记住这个特殊的现象,华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以利老百姓们牢记相传。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蒿,又称茵陈、绵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每年春季幼苗高3寸左右时采收,入药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茵陈味苦,性微寒,入脾、胃、肝、胆经,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要药。《本草纲目》言其“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名医别录》言其“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无阻隔也”。药理研究表明,本品煎剂及醇浸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对肝有保护作用,有降压、利尿作用。煎剂有强力解热作用,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肝炎患者,每多食欲缺乏,单用本品治疗,虽对黄疸有一定作用,但无以补充营养;单吃稀粥,虽可补充水分,增加营养,但无利胆退黄之效,故用本品与大米煮粥服食,寓补于治,药食同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加白糖同用,可保护肝,又可矫正茵陈味苦之弊,有利于患者康复。茵陈粥宜稀薄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选用;本品适用于阳黄、阴黄病人,萎黄者不宜选用。
值得一提的是,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我国首创的新型抗疟疾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以及与氯喹无交叉抗药的特点,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21世纪替代奎宁的最有效的抗疟疾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