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南方林区,有一种野生果树,山里人都不识,其树每年8~10月,果实成熟呈椭圆形,表皮有黄褐色绒毛。由于外貌丑陋,人们认为野果有毒,都不敢吃。
有一年,山里人意外地发现,野果成熟时,前一天还亲眼看到野果满树,第二天却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杆,且地上也无野果落下。人们顿感疑惑,心想:这么多野果哪里去了呢?第二年,一俟野果成熟,山里人日夜轮流值班,观其究竟。一天夜晚,正是夜深人静之际,在暗淡的月光下,人们发现,一群群老老小小的猴子从四面八方奔跑而来,纷纷往果树上爬,你抢我夺地摘采野果。边吃边摘,一时间把野果抢摘一空。人们纷纷议论:这种不经看的野果,猴子怎么如此爱吃?又届第三年野果成熟时,山里人说,此野果既然猴子能吃,难道我们不能吃吗?于是,大家前去摘了品尝,先剥去了果皮,只见肉色碧青如玉,送进嘴里尝试,竟酸甜可口,非常好吃。随即大家拿了大篮小筐,纷纷摘采,运回家中。山里人将摘来的野果,天天吃,年年吃。数年后,自从吃了野果,原来多生毛病的人不病了,原来身体羸弱不堪的变得强壮起来了,年老体弱者也变得身轻长寿了。于是大家把这种野果视为仙果、珍果。但这种野果没有名字,于是山里人开了个会,专门讨论给野果取名,最后取名为“猕猴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其形象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其名”的记载。
杜甫对猕猴桃也情有独钟:“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邻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咏猕猴桃酒的应酬诗,题为《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乳酒即猕猴桃酒,因汁液混浊似乳故名)。青城山位于四川灌县东南部,是盛产猕猴桃的地方,青城山道士用猕猴桃酿酒,据说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实猕猴桃酒并不是酒,而是一种饮料,乙醇成分很低,因其质地优良,味道醇香,老年人常喝可起到保健与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有“青城美酒”之称。
猕猴桃,又名猕猴梨,为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的果实,为我国特有的果树,每年8~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主产于我国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陕西、云南等地。猕猴桃味甘、酸而性寒,入肾、胃、膀胱经,有清热生津、和胃消食、利尿通淋之功,《开宝本草》言其“止暴渴,解烦热,下石淋”。《食疗本草》言其“去烦热,止消渴”。《食经》言其“和中安肝,主黄疸,消渴”,适用于烦热消渴、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淋证及黄疸等。营养分析表明,猕猴桃富含糖、维生素、有机酸、蛋白质、抗坏血酸及矿物质磷、铁、钾、钙、镁等。猕猴桃不仅以其翠绿味美的果肉独具诱人的吸引力,而且维生素C的含量高,在人体可达94%的吸收率。中华猕猴桃多糖复合物(ACPS)在体内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并已证明激活的巨噬细胞主要为LaK亚群,具有抗癌活性。其还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宿主的免疫抗菌功能,达到抗感染作用。特别令人惊叹的是,猕猴桃所含的猕猴桃素,是一种蛋白分解酶,可抑制蛋白质成为胶体状,有溶解动物的死细胞及保持其柔软成分的作用。若将猕猴桃汁放在较硬的牛肉、排骨或肉片上,经15分钟左右,能使骨肉变软。在扶桑之国日本,喜用猕猴桃与肉食搭配起来吃,以增加肉食风味,并易于肠胃消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