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喇叭花与牵牛子

喇叭花与牵牛子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眼中的那只银喇叭,变成一棵棵美丽的喇叭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好心的小姐妹,就给喇叭花取名叫“牵牛花”。牵牛花的种子叫“牵牛子”,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李虎夫人赶忙去山西,取来野喇叭花籽。从此,野喇叭花就有了“牵牛花”这个名字。牵牛子苷能加速菊糖在肾中排出,产生利尿作用,故对水肿胀满有效。但孕妇不宜选用;牵牛子属峻下逐水药,应结合临床,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

传说之一:很久很久以前,在伏牛山中的金牛山下,住着一对小姐妹,家里很穷,无牛耕地,每天只得在山前山后刨地种庄稼。一天,她们忽然从地里刨出一个白光闪闪的银喇叭,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白须白发的老人,笑眯眯地对她们说:这是金牛山的银匙,1000年才出现1次,只要把钥匙插进山眼里,念上咒语,山眼就会变大,人可进去,只要抱出一头金牛,就一辈子也吃喝不完。但这喇叭千万不能吹,倘要吹响,金牛就会变成肉牛,吹喇叭人还会被关在山中。

姐妹俩按照老人说的方法打开了山眼,看见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金牛,闪闪发光。姐妹俩商量把这些金牛都抱出去分给乡亲,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但又觉得金牛虽好,不能当饭,黄金白银,只有富人才当成宝贝,还不如把金牛变成活牛,送给乡亲们好耕田。于是,她们吹响了喇叭,只见里面的小金牛都变活了,就成为一群大黄牛,横冲直撞,冲出了山眼,姐妹俩便被关在了山里。

从此,伏牛山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大黄牛,成了黄牛的故乡。山眼中的那只银喇叭,变成一棵棵美丽的喇叭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好心的小姐妹,就给喇叭花取名叫“牵牛花”。牵牛花的种子叫“牵牛子”,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

传说之二:从前,河北晋州李家庄有个小伙子叫李虎,长得很结实,力气也很大,却不知什么原因,得了臌胀病,虽多次请医生诊治,但总是不见好转。李夫人十分着急,最后请来山西潞州府一个老郎中,来给李虎看病。老郎中看后开了个药方:“用野喇叭花籽煎汤服用。”李虎夫人从来没听过这种药,只好再次登门,把情况告诉老郎中。老郎中听后说:“在我的山西潞州府老家门口就有这种野花,它的花籽就是此药。可以派人到我家取来。”李虎夫人赶忙去山西,取来野喇叭花籽。煎汤给李虎吃了几剂,果然见效,没有1个月李虎就痊愈了。

为了感谢老郎中救命之恩,李虎牵来了一头牛,来到老郎中家,千恩万谢,要把牛送给老郎中,并问:“老先生,您给我治病吃的是一种什么药呀?”老郎中一时难于回答。原来,这种野喇叭花还没名字呢!现在李虎问起,老郎中就想:这种花籽能治好不治之症,力能牵牛,今日病人又牵牛上门,不如就叫“牵牛花”吧!说罢指着门口野喇叭花说:“它叫牵牛花,给你吃的是牵牛花籽,正好你也牵着牛哩!”从此,野喇叭花就有了“牵牛花”这个名字。

牵牛子,又名黑白丑、二丑、丑牛,为旋花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成熟种子。牵牛花即民间常说的喇叭花、打碗花,一般多生于山野、路边、竹篱笆上,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当牵牛花开时,花色较深,呈紫红色,其种子多为“黑丑”,花色较淡,呈白色、粉红色者,其种子多为“白丑”。二者功用相同,统称“二丑”、黑白丑。牵牛花味苦、辛,性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有泻下逐水、消积通便、杀虫止痛之功,本品泻下之力较强,又能通利小便,故能去积滞,退水肿,并可驱杀蛔虫、绦虫,借泻下之力排出虫体,《本草纲目》言其“治水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肿胀,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名医别录》言其“主下气,疗足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药理研究表明,牵牛子含牵牛子苷、牵牛子酸钾等,牵牛子苷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壁,增强蠕动,有强烈泻下作用。牵牛子苷能加速菊糖在肾中排出,产生利尿作用,故对水肿胀满有效。牵牛子属峻下逐水药,有小毒,故同大米煮为粥食,既可缓和牵牛子峻烈之性,又可借大米的补益作用来保护脾胃,扶正祛邪,这是古人宝贵的食疗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效仿。但孕妇不宜选用;牵牛子属峻下逐水药,应结合临床,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