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西双版纳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傣族农家少女,名叫多依,她天生酷爱舞蹈,且舞技超群,出神入化。她常常在农闲之际巡回于各族村寨,为广大贫苦的老百姓表演舞蹈,身形优美、翩翩起舞的她好似林间泉边饮水嬉戏的金孔雀,又像田野上空自由飞翔的白仙鹤,观看她跳舞的人都不禁沉醉其间,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痛苦,甚至忘记了自己。天长日久,多依名声渐起,声名远扬。
后来,可恶的大土司带领众多家丁将多依强抢到他家,并要求多依每天为他跳舞。多依誓死不从,以死相抗,趁看守家丁不注意时逃出来,跳进澜沧江,自溺而亡。许多穷苦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打捞多依的尸体,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来,多依的坟上就长出了一种漂亮的小草,每当音乐响起,它便和节而舞,人们都称之为“跳舞草”,并视之为多依的化身。
实际上,跳舞草的叶片两侧生有大量的线形小叶,且对声波非常敏感,在气温不低于22℃时,特别是在阳光下,受到声波刺激时会随之连续不断地上下摆动,犹如飞行中轻舞双翅的蝴蝶,又似舞台上轻舒玉臂的少女,因此而得名。跳舞草的叶片对阳光特别敏感,一旦受到阳光照射,后面的两片小叶就会迎着太阳一刻不停地绕着叶柄翩翩起舞,从太阳东升一直舞到夕阳西下,它才疲倦地顺着枝干倒垂下来,开始休息,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它又开始跳舞。跳舞草的“舞蹈动作”与气温高低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太阳升起,气温达到10℃时,两片小叶在无风的情况下,会自动以叶柄为轴,围绕着大叶舞动,旋转一圈后快速弹回,然后再旋转再弹回,日夜不停。有时又做上下方向摆动,时快时慢,颇有节奏。而叶柄和大叶则纹丝不动。据观察,随着气温的升高,小叶的转动速度加快。当气温升到30℃时,小叶转动最为活跃。即使是阴天,它的小叶也会像蜻蜓或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样摆动旋转,妙趣横生。有人说它像鸡毛一样飘动。因此叫它“鸡毛草”。有人看它有如鸳鸯相戏,又似丹凤求凰,所以称之“风流草”。民间说它跳得迷人魂魂,又叫“迷魂草”。也有人见它两片小叶永远无限忠诚地围绕大叶舞动,似忠臣保卫君主,便又称之为“二将保皇”。
跳舞草,又名风流草,为蝶形花科、山绿豆属多年生落叶灌木,为著名的趣味观赏植物。主产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台湾等省区,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丘陵山坡或山沟灌丛中。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分布。本品味辛,性温,归脾、肺经,有舒筋活络、止咳化痰之功,适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肺寒咳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