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某,男,74岁,2003年10月6日初诊。反复咳嗽5年余,每至冬天则咳嗽数月。半月前感受风寒,咳嗽复发,咳吐白痰,气喘心悸,伴下肢浮肿,夜间不能平卧。曾查心电图示肺型P波,心率110次/分,胸片检查结果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西医经用吸氧、抗生素、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等治疗,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要求中医会诊。刻诊: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悸,气喘胸闷,动则尤甚,痰稀色白,脘腹胀满,纳呆。舌苔白腻,脉沉数。证属心脾气阳两虚,痰饮凌射心肺。治宜补气温中,健脾利水,温化痰饮,降逆平喘。
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g,桂枝12g,白术12g,杏仁12g,陈皮12g,半夏12g,麦冬12g,五味子12g,丹参12g,葶苈子20g,干姜9g,附子9g,人参9g,炙甘草9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5剂后,患者心悸、气短、胸闷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尿量增加,夜间能平卧入睡,但精神仍较差。舌质淡紫暗、苔白腻,脉沉细。原方加黄芪30g,继服5剂,患者精神明显改善,咳嗽偶发,休息状况下无明显心悸、胸闷气短,双下肢浮肿消退。继以人参健脾丸、金匮肾气丸调理1个月,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解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其病机多在肺、脾、肾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引动肺中痰饮,凌射心肺而发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例患者年事已高,中阳本虚,感受寒邪,损伤阳气,失其运化,水聚为痰饮,上渍于肺,肺气不利,则咳嗽不已;阳虚不能化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宁。治疗宜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故以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附子,温中散寒,健脾利水;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杏仁止咳平喘;葶苈子上能泻肺降气、消痰平喘,下导膀胱,以利水消肿(心衰水肿明显时,可用至30g);人参、麦冬、五味子相伍,即生脉散,为补气重剂;丹参活血化瘀,兼以安神。诸药合用,燥土升阳,导水补胃,使脾胃健,心阳复,肺气降,痰饮除而喘愈。
【总评】
肺心病属中医的“喘证”、“心悸”、“痰饮”、“水肿”等范畴,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其病因不外脏腑虚损和外感时邪两方面。多由于久咳、哮病、肺痨等病而致长期咳嗽咳痰,迁延不愈,久则肺气虚损,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影响于心。病属本虚标实,以肺脾心肾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互结为标。治宜分清标本、虚实、寒热,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针对其痰浊、痰热、痰瘀及肺脾心肾虚的情况立法处方治疗。
以上病案中案1为虚阳外越之危证,首当回阳兼顾其阴,则烦躁可愈,阳回阴固而喘自平矣。后感外邪引发,属少阴、太阳同病,故治以温阳散寒发表。案2至案5,皆以痰实为主。其中,案2、案3均属痰饮壅盛、阳气阻遏,治宜温阳逐饮并施;案4为寒饮停留肾阳亏虚,治当以“温药和之”,温经散寒与通阳化气相结合;案5为痰饮瘀热互结,治当清肺化痰,活血利水相结合。案6至案8皆为虚实错杂,以正需为主。其中案6为脾肾阳虚,复感外邪,引动宿疾。案7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证,治以温补肾阳,阳复则气化行,则水湿自除。案8属心脾气阳两虚,痰饮凌射心肺之证,治以补气温中,健脾利水,温化痰饮。
以上经方皆能治疗不同类型的肺心病,茯苓四逆汤针对虚阳浮越之证,能回阳固阴,在病情危重时可用;己椒苈黄丸、泽漆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皆能攻逐水饮,泽漆汤攻逐水饮之力最大,适用于痰浊水饮日久,壅遏阳气渐有化热之证;己椒苈黄丸,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适用于饮聚成实之证;葶苈大枣泻肺汤其力最轻,常配合其他方药应用。真武汤合五苓散配合用于肾阳亏虚,水饮内停证。肾气丸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而致气化不行之水湿泛滥之证。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适用于阳气损伤,失其运化,水聚为痰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