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45岁,农民。1972年4月15日初诊:患血吸虫病10余年。近月来自觉脘腹胀满,纳谷少进,小溲黄赤,大便溏薄,精神疲惫。经西医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巨脾”,曾用西药,效果不显,转邀中医诊治。望其面色萎黄,目睛肌肤暗黄少华。舌苔白腻,脉缓弱。此为脾湿深重,水湿不化,胆液外溢。治宜健脾祛湿。
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18g,猪苓12g,赤茯苓15g,生白术12g,泽泻12g,桂枝4.5g,陈皮6g,制半夏9g,苍术6g,制厚朴6g,砂仁3g(后入),蔻仁3g(后入),炮鸡金6g。4剂。
4月20日复诊:精神好转,脘腹胀满得减,纳食增多,小溲较前清白,然大便依旧溏薄。脉缓,舌苔中腻。再以健脾调中通利水湿之剂善后。
处方:茵陈15g,生白术9g,猪苓9g,茯苓15g,泽泻9g,桂枝4.5g,苍术6g,制厚朴6g,制半夏9g,陈皮6g,炙甘草4.5g,煨木香6g,砂仁3g(后入),蔻仁3g(后入),生熟苡仁各9g。4剂。
此方服后,水湿得以分消,脘腹胀满已除,饮食、二便均正常,能参加轻便的农业劳动。嘱其再以饮食调理,待身体复元后,再行切脾手术及药物杀虫,以图根治。
解析:《金匮要略·黄疸病》:“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其描述甚是简洁,然治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辅以五苓散通阳化气而利小便。本案乃脾湿深重,运化无权,水湿潴留,故以茵陈五苓散利湿退黄,合平胃散化湿和胃、二陈汤健脾化湿。其重在治脾,因“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脾气健则水湿化,水湿化而胀满除矣。是故治疗腹水亦当脉证合参,分清脏腑阴阳,未必不离峻下逐水之品。
【总评】
肝硬化属于中医“积聚”、“臌胀”等病范畴,与感受湿热疫毒、饮酒过度、情绪不畅有关,发展为气血运行不畅,肝脾受损,血瘀胁下。肝硬化活动期主要表现为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乃“水肿”、“血证”等,多属气血凝滞,阻于肝脾络脉,水湿停留,瘀血阻滞,“血不利则为水”也;病久累及肝肾,而有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之别。治宜始终照顾脾胃运化,因“脾胃怯弱,气血两虚,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朱丹溪语);“中满者,泻之于内”;至于“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者,则当“衰其大半而止”,决不可心急贪功。
案1、案2乃病久入络,血瘀气滞而肝硬化,然前者乃因虚而瘀,治宜缓图,祛瘀生新;后者气滞血瘀,渐成癥瘕,也不可强攻,当行气化瘀,散结消癥。案3、4、5、6均为肝硬化腹水,究其病机却各不相同:案3虽患病多年,然仍属阳证、实证,故可以十枣汤攻下逐水;案4属脾肾阳虚,大气不行,水湿泛滥,治宜温运三焦,使气行水行;案5腹水病机为湿热,方可以治黄疸之硝石矾石散取效;案6乃脾为湿困,运化无权,以茵陈五苓散治之,乃利小便之正治法。
大黄虫丸意在缓图,祛瘀生新,凡有瘀阻而不宜峻攻者可用;鳖甲煎丸由小柴胡汤、桂枝汤及大承气汤三方加用活血、化痰之品化裁而成也属攻补兼施之方,其治在气滞血瘀,癥瘕已成者;十枣汤毕竟攻逐太猛,虽利水效捷,然非体质壮实者不可妄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本为阳衰阴凝的水在气分病而设,重在使“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硝石矾石散本用于女劳疸,凡肾阴虚夹有瘀血湿热者宜,不适于脾肾两败之腹满、腹水诸症;茵陈五苓散对湿重而内热不甚的黄疸、水肿最为相宜。临床当详辨虚实脏腑,切不可大意而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