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肌电图(EMG)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检查之一,用其观察并记录肌肉在静止状态、主动收缩和刺激周围神经时的电活动,通过研究或检测肌肉生物电活动,同时也可用其测量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借以判断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及形态学变化,故有助于对神经肌肉疾患和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疗效判定,亦有助于对上神经元或下神经元病变的鉴别诊断。但此种检查为侵入式,常不为患者所接受,因此在临床应用上日益减少。
(二)正常肌电图
1.电静息 当正常肌肉完全松弛时,无电位出现。运动单位动作电位;肌肉开始轻微收缩时,可呈现单相、双相或三相的动作电位。电压500~3000μV,时间3~l0ms,频率5~30次/s。
2.单纯相 当意念上肢收缩但看不出肌肉活动,称小力收缩,图形上可出现单相、双相及三相动作电位。后二者多见,时间为5~12ms,波幅(电压)为100~5000μV,因描记图上各电位互相分离,故称单纯相。
3.干扰相 肌肉强力收缩时,动作单位及放大频率达最大值,以致互相重叠干扰,基线不能分清,称干扰相,此时可有多数电位相继发生,频率高达150次/s。
(三)病理肌电图
根据神经、肌肉的解剖特点及其支配关系,可利用肌电图进行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也可根据肌电图特点对神经组织的变性、脱髓鞘、再生等病理改变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利于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
1.震颤电位 又名纤颤电位,临床上较为多见。震颤电位的波形特点是呈正相或双相,电压很低。此种电位为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对体内乙酰胆碱敏感性提高,会产生自发性兴奋和震颤运动,肌肉呈非自由性、阵发性收缩,证明下神经元损害。在受到电极插入的刺激或静息时出现短时限、低电压电位。波幅50~500μV,大部分<300μV,时限0.5~4ms,大部分在2ms以下。
2.肌萎缩电位 波形特点呈现多相的小电位,电压在50~300μV之间,时间5~10s,频率10~40次/s。该电位为各种原发性肌萎缩性疾患或继发性(外伤性及病理性)肌萎缩(失用性)特征。
3.丛形电位 波形特点是当肌肉收缩时出现近似正常的动作电位,电压100~2000μV,时间5~15s,频率1~50次/s。丛形电位表明为神经部分损伤,或神经损伤之恢复期。
4.多相运动单位电位 波形特点为复波形,电压10~1000μV之间,时间5~20ms,频率2~20次/s。当神经部分损伤,肌肉在收缩时各肌纤维出现不同步活动形成多相运动单位电位。
5.单纯相 波形特点为多相孤立电位,中间断断续续。其临床意义是由于神经损伤,当肌肉收缩时所动员的肌肉有限而不能形成正常活动。
6.正尖波 或称为正锐波,常与纤颤电位相伴出现的正相波,称正锐波。此波开始为一正相峰值的锐波,以后为一缓慢的负压电位,但多回不到基线,形状为一“V”字,时限为l 0~100ms,电压l00μV,频率4~10次/s,最高可达100次/s,多出现在失神经变性的晚期,肌原损害有时也出现正锐波。
(四)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1)肌紧张电位: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患者在肌松弛时出现的肌紧张电位其电压超过25/μV,频率超过5次/s。而正常人肌松弛时肌紧张电位的电压不超过10μV,频率低于3次/s。
(2)随意运动时的肌电变化:由于传出性冲动发放减少或完全阻滞,患者在肌肉最大用力收缩时,肌电图表现出不完全瘫痪的波形或完全瘫痪的电静息,另外除放电频率减少,其运动单位电位的电压也偏低,而时程和波形则大致正常。
(3)诱发肌电图:病变的早期,由于周围的神经和肌肉正常,诱发肌电波的潜伏期、电压、时程、波形和阈值等均在正常范围。如病程较长,出现肌萎缩和肌纤维化时,诱发肌电位的电压降低,波形不光滑。
(4)反射性肌电图: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特异肌电变化是反射性肌电图亢进。由于病变部位不同,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运动系统功能亢进,还有的患者则表现为α和γ系统均亢进。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常见的脊髓病变患者的肌电图表现为:
(1)肌静息时: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呈分节性分布;此外还可出现束颤电位。
(2)随意用力收缩时:可出现单个型或混合型电位。如病程较长,患者代偿能力强,可见有巨大同步电位;如病程较短,来不及形成代偿,则无巨大电位,仅为放电频率减少,电压偏低,或有群发电位。
(3)电刺激时:电刺激外周神经干时,诱发肌电、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均在正常范围。
(4)反射肌电图: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反射均减弱或消失,平面以上则反射正常。
3.脊神经根病变 当骨折碎片、椎体位移、骨赘或椎间盘,或粘连性束带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后,可出现部分性损害,此时出现多种电位,脊神经根病变的肌电改变与脊髓病变的肌电变化相似,但在神经肌肉支配的分布上各有其解剖学的特点。
(1)肌静息时:可出现纤颤、正锐波和震颤电位。
(2)最大用力收缩时:该病变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放电频率减少、运动单位电位振幅降低、时程延长和多相电位增多。
(3)电刺激时:电刺激外周神经干,其诱发肌电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
(4)低电压:肌肉收缩时多为正常动作电位,但多是低电压。
(5)干扰相:当肌肉强烈收缩时,可出现单纯相或干扰相。
(6)异常电位:当神经根遭受严重损伤,或是长期受压,致使所支配的肌肉完全失去控制,则可能出现各种异常电位,甚至电静息状态。
根据以上不同电位所示,既可判定脊神经根是否受损,又可判定其受损程度。
4.判定周围神经损伤 对于周围神经的损伤与恢复情况,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周围神经损伤,例如:切割、牵拉、挫伤、压迫,甚至产伤,都可利用肌电图检查协助确诊,并判断损伤的程度。神经损伤后一般需要2~3周相应的肌肉才出现病理性肌电图,因此,过早做此检查并无意义。但神经的再生过程,从肌电图中能较早观察到肌电变化。临床见到肌收缩要在神经恢复支配功能之后,而新生轴突长入肌肉终板后即能发生电位改变。因此,肌电图的改变早于临床。
5.有助于与其他疾患鉴别 根据波形改变不仅可区别肌源性萎缩与神经源性萎缩,而且可根据其用力收缩时电位波幅的高低及是否有肌肉不同点动作电位的同时性,来判定是属于周围神经性(其波幅正常或减低,动作电位的同时性少见)或中枢性(波幅增高,常出现动作电位的同时性)。此外,尚可根据根性损害的范围推断是单纯性或包括多节神经根的脊髓段性损害,前者波及范围多为单根,而后者则为多节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