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诊断疼痛性疾病时更加注意电生理的检测,其优点是可以发现许多早期的神经系统病情变化,而这些早期病情改变单纯依赖临床检查难以发现,例如早期的椎间盘源性的神经根性损伤,由于此时的疼痛和麻木尚不严重,医生仅凭浅感觉检查和临床检查难以发现,但电生理检查则可以敏锐地检测到神经传导或电位的改变。电生理的检测可以使疼痛的诊断更加客观、及时和准确。
(一)概述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在神经系统(包括感受器)某一特定部位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在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感受器等部位检出与刺激有固定潜伏期关系即时间锁定关系(time locked)的电位变化。感受器、感觉神经和感觉通道上刺激后,从脊髓和脑部引出的电位称为感觉诱发电位,主要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也称为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potentials,VEP)和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potentials,AEP)等;当刺激脑和脊髓的运动中枢或传出通道,记录肢体运动的电位则称为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其中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在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方面的应用范围较广。
所谓诱发电位是相对神经系统的自发电位而言,自发电位是神经系统在无外界刺激时自发产生的电活动,其具有连续性和节律性等特性,而诱发电位则是特定功能状态下的特殊生物电活动的变化。从理论上讲,任何刺激只要能造成神经的除极,都能从相应的神经结构中诱发出电位变化,但实际上只有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及躯体感觉系统的诱发电位在临床及科研中得到应用,并且这些系统的诱发电位也不是所有成分都能得到利用,而其他系统的诱发电位尚存在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问题有待解决。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本章节重点讨论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简称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SEP)技术在疼痛科、神经科、脊柱外科中应用很普遍,其刺激与记录方法繁多,在临床上常用的有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CSEP)、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pinal cord evoked potentials,SCEP)和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等。
1.皮质体感诱发电位 刺激周围神经(如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下肢胫后神经、腓总神经等)在大脑皮质感觉区所记录到的电位,称为皮质体感诱发电位。
记录电位采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按国际10~20系统电极配位法安置,F2/FP2为参考点,C:代表下肢记录点,对侧头皮C3/C为上肢记录点。
2.脊髓体感诱发电位 刺激周围神经或脊髓远侧段,在相应脊髓近侧段记录到的节段性和传导性电位。前者指记录电极邻近脊髓后角的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记录,表示该节段的神经功能;后者则指经后索(薄、楔束)传导的动作电位记录,表示脊髓的传导功能。自Pool(1946)首先测定截瘫患者的脊髓电位变化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
记录电极一般采用针电极,插入硬膜外腔或棘间韧带,也可采用表面电极记录,但后者的电位不如前者可靠。
3.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 通过刺激脊神经后根感觉纤维特定的皮肤感觉分布区即皮节(dermatome)或直接刺激感觉皮神经或混合神经的皮支,从头皮记录得到的体感诱发电位。对神经根、脊髓等节段性感觉损害的定位有独特的作用。
(二)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方法
1.SLSEP检测要点
(1)详细了解病情,明确检测目的:检查前同时要向患者讲清检测的意义及目的,检查的安全无创性,以及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轻度不适感,以争取患者的理解和最大程度的配合。检测过程中要求患者处于自然放松体位,保持安静,可以自然入睡,必要时可应用安眠药或肌松剂。
(2)对检测环境的要求:检测环境要求安静,温度适宜,需要患者宽衣检查时应注意保暖。检查室应远离人群、车辆、电器、各种辐射源,要有良好的屏蔽效果,安静无噪声。术中监护时避免电刀、电凝、心电监护器、呼吸器、空调器等所造成的干扰。
(3)EP仪器的准备:检测前应检查仪器有无故障并进行定标;调整导程与轨迹的比例数;选定各项检测参数如增益、带通、分析时间及自动平均次数等;启动各附属装置;正式检测前再次定标,观察各导联自发电位和伪迹;检测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的安置,选择合适的刺激频率;记录测试结果时应多次重复,确认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降低极间阻抗:为得到清晰的SLSEP图像,必须降低电极与皮肤界面的阻抗,使其低于5kΩ。首先要清洁患者检测部位的皮肤,去除油脂和角化皮;选用电极时应检查其质量和接口处有无松动滑脱;安放电极前需在电极与皮肤之间涂一层导电胶,在检测过程中不能让其干燥。
(5)保持电极的良好固定:电极固定一定要牢靠,以避免检测图像不清晰和伪像的出现,同时也要避免电极对患者的不适刺激甚至伤害。在头部有发区,如有可能应剃除电极安放处的局部头发,或尽量将头发分开,电极与头皮接触的主要部位之间不应有头发存在。
2.刺激技术
(1)刺激类型:刺激类型一般分为生理性刺激和电刺激两大类,生理性刺激中较常用的是机械性刺激。
机械性刺激:①直接法:对肢体末梢部分给予直接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肢体一些有规律的动作;②间接法:在电刺激的同时,另施以一机械性刺激作为干扰性刺激,然后从这种有干扰性刺激参与的复合反应中减去单纯的电刺激结果,就可间接了解这种干扰性刺激对体感诱发电位的作用。但是,机械性刺激技术相对较复杂,刺激强度较低,定量控制困难,不能引出SLSEP,因而临床上应用有限。
电刺激:电刺激操作简单,容易定量控制和测量,所诱发的SLSEP波幅较高,图像清晰,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因此临床上检测SLSEP常规用电刺激法。但对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或心导管的患者则属禁忌。电刺激与机械性刺激所诱发的体感诱发电位波形相似,但前者的潜伏期相对要短一些。
(2)刺激部位和刺激神经的选择:检测SLSEP所用的神经一般选择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临床常规检查大多选用混合神经,因刺激该神经引起的运动反应可作为刺激强度的一个标志,同时可使周围神经监护电极变得更为清晰,所需刺激强度较小,无明显不适感,比刺激单纯感觉神经更容易(表2-3)。
表2-3 SLSEP检测常用刺激部位
(三)体感诱发电位基本波形特征与临床观测指标
1.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形特征 正常人外周神经刺激后,在一定的时程内(如上肢在50ms内,下肢在l00ms内)可以记录到一个多相峰波,正波朝下称为P波(positive wave),负波朝上称为N波(negative wave),P1-N1-P2-N2表示,其中P1-N1为主反应,P2-N2为后发放波,重点观察主反应的变化。也可根据波峰出现的时间命名,如刺激上肢腕部神经在20ms处出现的正向电位称为N20。
2.体感诱发电位临床观测指标 主要观察各波潜伏期(包括峰潜伏期(Peak latency,PL)和起始潜伏期(Onset latency,OL))、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双侧相应波的侧间潜伏期差值(Interlateral latency difference,ILD)、波幅(amplitude,Amp)及波形的变化。
潜伏期的计算方法:
(1)刺激伪迹至第一波起始时间即起始潜伏期(OL)。
(2)刺激伪迹至第一波峰的时间,称为峰潜伏期(PL)。
(3)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ncy,IPL):即等于目标波峰之间距。
波幅的计算方法:
(1)基线至波峰间距。
(2)P1波峰与N:波峰间距。
(3)分析一定时间内最大的N波与P波之间距。
波形的改变包括某一波形成分的异常或缺失,波形的离散(dispersion)等,波形的变异较大,很难定量地进行评价。
(四)异常体感诱发电位
1.潜伏期异常
(1)绝对潜伏期异常:绝对潜伏期异常的临床意义不大,只有在保持受检测肢体的正常温度,并按身高或肢长对绝对潜伏期值进行校正,才有临床意义。
(2)峰间潜伏期异常:不同部位、不同SLSEP的峰间潜伏的异常反应了不同部位的神经病损,可以是周围神经的病变,也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波幅异常 确定SLSEP是否异常时应非常慎重,因为即使是正常人的SLSEP波幅也可有较大的变异,甚至同一个个体左右差别也很大。
(1)波幅降低:当其绝对值低于正常值的下限,或下限再减去一个标准差,结合临床和其他SLSEP异常改变做综合分析,可考虑为异常。
Ⅰ型:EP未出现,描记出直线或近似直线。
Ⅱ型:EP波形可见,有反应波,但波的序数不能辨认。
Ⅲ型:EP波的正负多不规则,只能对少数折返点进行测量,EP的“W”外形不完全。
Ⅳ型:EP波近似“W”形,但不规则,波可大可小,有时折返点很小。
V型:EP各波均出现“W”外形,外形正常,有时波幅稍低,潜伏期长。
(2)波幅增高:波幅绝对值超出正常上限的2倍时可考虑为异常。
3.波形异常 波形异常往往反应体感传导通路上神经纤维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波形离散、波形畸变以及波形缺失等。许多轻度的波形异常往往是病变早期的反应,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肉眼判断困难很容易造成遗漏,这需引起特别注意。
(五)体感诱发电位在颈部疾病的临床应用
1.检测颈神经损害 颈神经症状反映了中枢(颈髓)及外周(神经根)神经结构的损害。在诊断方面,影像学检查如脊髓造影、CT、MRI等虽然能准确地提供有关压迫水平及程度等的形态学改变,但不能提供任何有关神经功能状态的信息,因此,临床上有必要采用电生理检查技术更深入地评价颈椎病的神经损害。
常用的体感诱发电位方法是采用多条神经刺激(如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下肢胫后神经、腓总神经及皮神经等),从多个水平记录(如锁骨上窝Erb′s点、颈椎、头部等),对记录到的各波成分(如N9,N13,P14,N2020,P40等)进行分析,观察其潜伏期、波幅及波形的变化,对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评价。一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记录颈椎与头皮的体感诱发电位,发现N13电位的异常反映了脊髓灰质的病损,而P14电位异常则是颈髓水平上行丘系通路功能损害的表现,还证明当患者感觉功能正常时,反映后角功能的N1,电位可以显示亚临床状态的颈髓不完全性功能损害。研究发现上肢刺激的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与颈椎病后柱功能(dorsal column,DC)损害的体征密切相关,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表现为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波形离散或波形成分缺失。Desmedt等发现脊髓型颈椎病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极高,证明下肢刺激的体感诱发电位对研究颈椎病一样重要。
2.颈椎手术检测 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术前、术后体感诱发电位测定,证明体感诱发电位有助于判断颈椎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评价。Nancy等对100例颈椎病手术者进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可以早期提示脊髓与神经根的缺血性或机械性损害,且明显降低了四肢瘫的发病率及手术病死率。
然而,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有时仍不能揭示神经病学异常的严重程度,少数脊髓型颈椎病的体感诱发电位可能完全正常,可能与臂丛神经功能状态有关,因此,神经干刺激诱发的体感诱发电位在确定颈椎病病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价预后方面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Eisen等采用皮神经刺激方法记录体感诱发电位,对28例经脊髓造影证实为颈神经根病的患者进行研究,其刺激部位的选择比混合神经干刺激更具节段特异性,刺激肌皮神经检查C5,刺激拇指正中神经的皮支检查C6,刺激2~3指正中神经皮支检查C7,刺激小指尺神经皮支检查C8,发现有16例(57%)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主要表现为波形的延迟或缺失,刺激2个以上的皮神经,可以增加对神经根病损定位的准确性,且与脊髓造影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Desmedt等报道因外源性颈髓受压引起四肢锥体束征及下肢深感觉损害的患者,刺激手指的体感诱发电位基本正常,而腓肠神经刺激的体感诱发电位则全部异常,说明下肢传导纤维比上肢的纤维更易受颈髓压迫的影响。
Schrimm等采用刺激颈部皮节的方法研究颈椎病的神经病损,以鉴别神经根型与脊髓型损害,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异常局限于一个皮节区者,多为根性损害,多数皮节区体感诱发电位异常者,为脊髓损害,若两个邻近皮节区体感诱发电位异常,因神经末梢的交互支配而难以做出鉴别。
3.脊髓外伤 已经有许多脊髓外伤后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研究,其应用价值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判断脊髓损伤程度:体感诱发电位可以早期敏感地区分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截瘫,完全瘫者,体感诱发电位不能检出,不完全瘫者,体感诱发电位表现为潜伏期延迟、波幅下降、波形离散或某一成分的缺失,其波幅的大小与复原时间同伤后脊髓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若伤后体感诱发电位逐渐恢复正常,则临床功能也将很快恢复。
Dorfman等采用上、下肢CSEP波幅比值及脊髓传导速度(spinal cord somato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SCV)对脊髓体感系统进行定量评价,发现脊髓损伤程度与波幅比值的减小及SSCV的减慢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连续CSEP的研究,也证明CSEP是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
(2)用于估计脊髓损伤的预后:根据伤后体感诱发电位存在与否或伤后再出现的时间可以估计脊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若伤后体感诱发电位可检出或早期恢复,预示脊髓功能恢复良好。一般认为,伤后6h内体感诱发电位重新出现并进行性恢复者,临床功能将满意恢复。胸腰椎骨折致脊髓损伤的患者施行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者进行术中、术后CSEP的检查,发现术中、术后CSEP改善者,临床症状与体征也随之改善,其改善的程度与临床功能恢复的程度相当符合,且CSEP的恢复常先于临床运动功能的恢复。
4.腰骶神经根病 传统的诊断方法是临床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前者准确性较差,而后者如脊髓造影、CT等虽然对占位性原因引起的腰骶神经根病的诊断准确性很好,但对变性或其他非占位性疾病的诊断很不可靠,采用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Feinsod等记录腓总神经刺激的CSEP,评价77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发现所有患者反应均异常,表现为潜伏期延迟或波形成分的缺失,而且造影显示突出严重的患者常伴有健侧CSEP的改变。Bradshaw等(1984年)对42例腰骶神经根病患者进行检查,主要观察SCEP的波幅及左右波幅差值,证明SCEP可以敏感地检测相应神经根的完好与否。当临床及其他检查不能得出结论时,应用该法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混合神经源于几个神经节段,对神经根病的准确定位不很可靠。
目前皮神经刺激法应用较多,效果较好。Eisen等运用该法对腰骶神经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明选择性刺激相应受累的皮神经,可以提高体感诱发电位的诊断准确率。
皮节刺激法已有许多研究,在头皮记录的典型反应(参考电极位于前额中部)为一P-N-P综合波,主要的P波潜伏期约为50ms。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L5~S1神经根者的体感诱发电位异常,表现为波形成分的缺失或波幅显著减小。但Aminoff等报道28例L5、S1神经根压迫者,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只有25%的正确诊断率。总之,体感诱发电位尤其是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对腰骶神经根病的辅助诊断是有价值的,可以反映特定的神经根功能状态,但不能显示病损的准确程度,因此不能用于首选的诊断方法,当临床与放射学检查相矛盾时,采用该方法有特殊的意义。
5.其他应用先天性颅颈畸形(congenital craniovertebral anomly)常伴有体感和颈髓功能损害,伴有颅底凹陷时,脑干功能也受损,手术的危险很大,采用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有助于减小这一风险。Salman等报道先天性颅颈畸形者行后路减压、植骨固定后,体感诱发电位明显改善。Sood等结合体感诱发电位及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于32例患者进行评价,证实BAEP与体感诱发电位是反映脑干及脊髓功能的良好指标,应用于术中监护可以减小截瘫的发生率。
(六)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是继体感诱发电位后为进一步检查运动神经系统功能而设计的一项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方法。Merton(1980)等首先报道采用高压低流电刺激脑运动皮质,通过下行运动系统传导,在肢体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称之为运动诱发电位。由于高压低流电刺激有疼痛感,患者难以接受,因而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Barker(1985)等根据磁流具有穿透高阻抗组织(如骨组织)的原理,应用磁性脉冲刺激新技术代替电刺激,在肢体记录肌肉动作电位成功。由于其穿透力强、无痛、无损伤,能恒定引出的特点,使运动中枢和下行运动通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运动诱发电位的刺激与记录方法是采用电或磁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脊髓或周围神经,在达到一定强度时(一般采用2倍阈强度),均可在身体相应部位肌肉中引出动作电位。肌电位的引出,可以采用皮肤表面电极或针电极记录,经肌电图机放大显示记录,无需平均叠加。
1.临床应用的两种运动诱发电位方法
(1)经颅电或磁刺激运动皮质或脑内下行传导束,单一刺激即可诱发一个有效的反应,减小了刺激频率,增加了安全性。
(2)直接刺激脊髓内下行传导束或前角细胞,可以引出波形更稳定的肌肉动作电位,从而避免了皮质刺激MEP波形易变、对麻醉药敏感的缺点。
2.临床观察指标 通过记录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及波形的变化,对运动通道的功能进行评价。由于波幅变异大,所以潜伏期是重要的观察指标。还可以通过计算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对中枢运动功能进行定量的评价。所谓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是指经颅刺激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减去颈或腰背部刺激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即冲动在中枢运动通道传导所需的时间,它与运动通路(皮质—脊髓束)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3.异常运动诱发电位的多导联定位法
(1)电极:用弓型表面电极(阳极与阴极间距6cm)经皮于左、右上肢皮质运动区、下肢皮质运动区、颈膨大和腰膨大共5个刺激点各进行一次刺激,每次刺激用表面电极同步记录4块肌肉的运动诱发电位。
(2)皮质刺激部位:记录上肢MEP时,刺激阳极置头皮Cz偏对侧7cm处,阴极置阳极正前方;记录下肢MEP时,刺激阳极置Cz,阴极置阳极正前方。
(3)脊髓刺激部位:记录上肢MEP时,刺激阳极置C6棘突,阴极置阳极正下方;记录下肢MEP时,刺激阳极置T12棘突,阴极置阳极正下方。
(4)刺激参数:皮质刺激时,方波脉宽用150μs,电压用750V;脊髓刺激时,则用100 μs和500V。因运动诱发电位达毫伏级,故不需叠加平均,原则上每个刺激部位只需一次性刺激。
(5)记录部位:上肢记录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指总肌、小指展肌和拇对掌肌;下肢记录双侧股内肌、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内侧头、拇短展肌和伸趾短肌。作用电极置各肌肌腹处,参考电极置其远端肌腱处,双侧对称放置。环形地线置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肢体上。
(6)观察指标:皮质刺激的MEP潜时(Lcor,ms),脊髓刺激的MEP潜时(Lsp,ms),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Lcor-Lsp,ms),运动诱发电位波幅(Acor,Asp,mV)。测定时令受试者全身肌肉放松,凡监视器上显示混入肌电波形者,不能视为成功的记录。
4.临床意义 中国人上、下肢24块肌于经大脑皮质与脊髓电刺激时的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值,发现无论上肢或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潜时均因肌肉所在位置而异,越是远端肌其潜时越长,认为此乃脊神经长度不同所致,但CMCT则与脊神经长度、肢长及身高无关,发现上肢各肌恒为7.5ms左右,下肢各肌恒为15ms左右。提示CMCT是评价锥体束功能的最重要依据。比较脊髓刺激电极的6种放置法,发现沿脊柱棘突纵向放置的正向刺激法(即上为阳极,下为阴极)是最好的刺激法。
运动系统损害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病种,多导联多肌MEP的肌节异常定位率为71.4%~100%。多导联的运动诱发电位的优点是,头皮及颈或腰部棘突处皮肤上的一次性刺激,即能同时用表面电极记得多肌结果,完成一次检查仅需几分钟,比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简便得多,因此痛苦也大大减少。对包括脑、脊髓、神经根和末梢神经在内的各种运动系统病变,多导联多肌运动诱发电位能相当准确地提示病变部位,是一个具有明显优越性的运动系统电生理检查法。
5.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1)脊髓损伤:MEP可以直接评价中枢运动通道的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证明,MEP是评价颈髓质脊髓束损害的有效手段,计算CMCT可以得到定量的信息。
Noordhout等(1991)研究发现,颈髓损伤的锥体束征与MEP的异常密切相关,总的异常率为84%~93.8%,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或波形缺失。吴进安通过计算CMCT发现CMCT延长与临床及放射学的颈髓压迫征象相当符合。所以MEP对颈椎病的辅助诊断是有价值的,记录特定肌肉的反应有可能确定脊髓压迫的节段水平,某些患者还可以检测到亚临床的损害。
(2)脊髓外伤:刺激运动皮质,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可诱发出典型的同步肌肉复合动作电位,而在损伤平面以下神经根支配的肌肉电位则表现为低波幅,长潜伏期、高阈值或无反应等变化。一般讲,脊髓横断性损伤,损害平面以下MEP完全消失,脊髓不完全损伤者,MEP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且MEP的变化与脊髓运动功能的改变相一致,伤后MEP早期恢复者,脊髓运动功能恢复满意,所以MEP可以直接检测脊髓运动束功能并预测运动功能的恢复。Brunholzl等对37例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MEP检查,发现MEP不但可以有效地判断脊髓运动功能的损害情况,而且对显示中枢运动传导通道的亚临床损害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3)手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保持脊髓功能的完整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的愿望,但脊柱的矫形手术有时会发生严重的神经损害,一旦发生,其恢复取决于内固定器械去除的快慢。过去早期发现脊髓损害是在手术结束麻醉苏醒后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后来在手术中暂时让患者清醒进行粗略的运动检查,即唤醒试验(wake up test)被推荐,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自从MEP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大量的监测系统被描述和应用,MEP监测不但可以敏感地反映麻醉状态下患者的神经功能,而且能更安全,更及时地发现和预示术中的神经损害。其中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应用诱发电位进行术中监测的意义已为越来越多的矫形外科医生所重视。由于目前许多脊柱外科手术是在患者非清醒状态下施行,如果要在术中了解神经功能情况,以往是借助于药物催醒,但对手术和麻醉都会带来一定不便,也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而且一旦发现神经功能障碍,往往已经造成一定的后果。借助于脊髓诱发电位进行术中监测可及时了解手术中的脊髓功能状况,在脊髓发生器质性损伤之前即可出现EP改变,提醒手术医生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造成脊髓等神经组织的不可逆损伤。
(倪家骧 冯荣芳 杨惠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