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丛神经阻滞术

颈丛神经阻滞术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解剖与生理 颈丛神经是由第1~4颈脊神经的前支组成。④然后将第一点的穿刺针退至胸锁乳突肌深层,注入麻醉药5~10ml,阻滞浅神经丛,亦可将针退至皮下行扇形皮下浸润,即可阻滞颈浅神经丛。一点穿刺颈丛神经阻滞法:患者的体位同上法。3.适应证治疗枕后神经痛,咽部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颈部外伤后的疼痛治疗,耳大神经痛(落枕),颈皮神经痛,锁骨上神经痛等痛症,颈源性头痛等。

1.解剖与生理 颈丛神经是由第1~4颈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除第1颈脊神经主要为运动神经外,其他几对神经均为感觉神经纤维,第1和第2颈脊神经是从椎板间隙中出来,其余的颈脊神经从椎间孔出来,经椎动脉后方到达横突结节间沟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相连接,形成一系列环,称为颈丛神经。它位于提肩胛肌和中斜角肌的前面,相应的1~4颈椎处,被胸锁乳突肌所覆盖,每个神经环分出浅丛和深丛分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中间处穿出深筋膜,向上、向前和向下分出4个分支:

(1)枕小神经(C2~3):经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上行至枕部浅表皮肤组织。

(2)耳大神经(C2~3):经胸锁乳突肌外面上行至耳郭(廓)浅表组织。

(3)颈皮神经(C2~3):到颈部浅表组织。

(4)锁骨上神经(C3~4):到颈下部及肩部的浅表组织。

深丛分支支配颈部深层的肌肉,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和颈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呈错综交织成网状的吻合联系,另外还分出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图4-1A、B)。

颈丛阻滞所形成的阻滞范围是颈部的前面和侧面、头后枕区、肩及胸上部(图4-2)。

2.操作方法

(1)三点穿刺颈丛神经阻滞法。

①患者仰卧,去枕头转向健侧,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和颈外静脉。

图4-1 颈丛神经

注:A.颈浅神经丛;B.颈深神经丛

图4-2 颈丛神经感觉分布区

②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颈外静脉交叉点向外旁开1cm处为第一点(相当于第4颈椎横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一横指为第三点(相当于第2颈椎横突)。两点连线的中点为第二点(相当于第3颈椎横突)。在以上三处作好标记。

③常规消毒皮肤,用7号小针头在以上三点分别进行穿刺,进针时与皮肤垂直,当进针2~3cm时碰到骨质,即为横突结节,固定针头,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缓慢注入0.25%~1.0%利多卡因4~5ml或0.25%布比卡因3~4ml,使药液沿颈筋膜弥散开,让整个深神经丛受到阻滞(图4-3)。

④然后将第一点的穿刺针退至胸锁乳突肌深层,注入麻醉药(1%或0.5%普鲁卡因)5~10ml,阻滞浅神经丛,亦可将针退至皮下行扇形皮下浸润,即可阻滞颈浅神经丛。

图4-3 三点穿刺颈丛神经阻滞法

(2)一点穿刺颈丛神经阻滞法:患者的体位同上法。在上法的第一点处(相当于第4颈椎横突)。常规消毒皮肤,以示指触及第4颈椎横突(相当于甲状软骨的上缘),用6~7号短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向第4颈椎横突推进。当针尖触及第4颈椎横突骨质后,固定针头,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可缓慢注入0.25%~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8~10ml(图4-4)。

图4-4 颈丛阻滞的进针点

3.适应证治疗枕后神经痛,咽部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颈部外伤后的疼痛治疗,耳大神经痛(落枕),颈皮神经痛,锁骨上神经痛等痛症,颈源性头痛等。

4.并发症

(1)局麻药毒性反应:主要是因药液误入血管或损伤颈部血管所致,故穿刺时针头限定于横突部位,注药前反复回抽,防止误入血管。

(2)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隙:药液误入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隙,操作时需注意进针方向,尽量自上略偏向前下方,避免与椎间孔相平行或自下向上穿刺,另外防止进针过深。注药前回抽也是预防的关键。

(3)椎动脉刺伤引起出血。

(4)眩晕:有些患者在颈丛阻滞后立起步行时感到眩晕,但休息后可很快消失。

(5)Horner综合征:因进针过深,偏于内侧,或注入药量过大,药液流动阻滞了颈交感神经所致。

(6)膈神经阻滞:表现为胸闷和呼吸困难,应吸氧缓解缺氧。

(7)喉返神经阻滞:部分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和失声。喘气费力,主要是针刺太深使迷走神经阻滞所致。

5.禁忌证 颈部畸形或有结核、炎症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