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菌操作
硬膜外腔一旦被感染,后果严重,处理较为棘手。因此,应强调以预防为主,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二)操作注意事项
1.对局麻的要求 穿刺前要求局部用0.5%~1.0%普鲁卡因做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步浸润,如系普鲁卡因过敏者,可选用0.25%~0.5%利多卡因。
2.对皮肤穿刺的要求 因连续硬膜外腔穿刺针较粗(16~18G),针头呈勺状,圆钝,不易刺入皮肤和棘上韧带,可先用15G锐针刺入做先导。
3.进针要求 由于针头呈勺状,为了便于进针及减少对韧带的损伤,针宜先与韧带相平行方向进入,待到达黄韧带前或达硬膜外腔后,再将针口转向置管方向,但达硬膜外腔后旋转,应注意到防止移位太大,谨防刺破硬脊膜。
4.对穿刺体位的要求 不论选用何种体位穿刺,均应使患者棘间隙有足够的分离,保持脊柱充分地向后弯屈,以及姿势稳定,舒适,减少劳累。
(三)穿刺体位及穿刺点的确定
1.穿刺体位 可用于硬膜外腔穿刺的体位有侧卧位、坐位及俯卧位三种,颈部硬模外腔穿刺多采用侧卧位,仅在透视下穿刺时才采用俯卧位,尽量避免坐位穿刺。
常取患侧在下的卧位,便于注射的药物借重力作用下流,容易观察试验性阻滞的效果。患者双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部尽量向胸部屈曲,头垫一薄枕,使颈部和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间隙张开,便于穿刺,背部与床面垂直,并平齐手术台边缘。侧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低,硬脊膜张力小,硬脊膜被穿破的机会小也是其优点。
2.穿刺点的确定 穿刺点应根据疼痛的范围和部位而定,一般取脊神经支配与疼痛区域相应中点的棘突间隙。对连续硬膜外腔阻滞穿刺点,可比单次法低1个或2个棘突间隙。
第7颈椎棘突最突出,最清楚,多被用于穿刺定位的骨性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