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解剖
第1与第2颈椎间为寰枢关节(articulatio atianto-axialis lateralis),同时还有枢椎齿状突与寰椎所组成之关节。寰枢关节便于摇头活动。寰枢关节主要行旋转运动,亦可行轻微的俯仰和侧屈运动。表面标志为第1颈椎(寰椎)外侧的侧块可用手指摸到,即在乳突下前方沿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之间,可触到骨性突起即是。
第1颈椎无椎体,因承托头颅,又名寰椎。分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前弓短,前方有小隆起称前结节,后面有圆形的齿突关节面,又称齿凹,后弓长,后面正中有后结节,后弓与侧块连接处的上面有深沟,名椎动脉沟,沟内有椎动脉和枕下神经通过,此沟有时为一弓形骨片覆盖成孔或短管;侧块为寰椎两侧的肥厚部分,上面有肾形的上关节面,与枕骨髁形成寰枕关节,下面有圆形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侧块内面有一粗糙的结节,为齿突横韧带附着处。横突短小,根部有横突孔,末端不分叉。
第2颈椎椎体上面有齿突(Dens),寰椎绕齿突做旋转运动,又称枢椎。一般齿突分尖和根二部,长约l.5cm。枢椎齿突与椎体间,在少年时有软骨板,随年龄增长而骨化,至青壮年时呈软骨岛形式存在,至老年则完全骨化。因此,齿突可分三部,其游离端膨大为头,头下方较细部为颈,位于枢椎体和两侧上关节突之间的部分为基部。一般所称根部骨折实为颈部骨折。齿突头部两侧发育约有个体差异。故在X线平片测寰齿间隙时,应注意。第2颈椎棘突特别发达,在项部可作为检查颈椎序数的标志。第7颈椎与一般颈椎无大差异,只是棘突长且末端不分叉,因无椎动脉通过,横突孔较小。其棘突在项根部隆于皮下,又称隆椎,可作为检查椎骨序数的标志。
寰枢关节为复合关节,包括两侧的寰枢外侧关节和中央的寰齿前关节、寰齿后关节。包括:
1.寰枢外侧关节 由寰椎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形成,周围有较松弛的关节囊(capsula articularis)。
2.寰齿前关节 寰齿前关节由枢椎齿突前面的关节面与寰椎前弓后面的齿凹组成,有完整的关节囊和独立的关节腔。
3.寰齿后关节 由枢椎齿突后面的关节面与寰椎横韧带构成。寰椎横韧带前面中部,关节囊松弛,关节腔往往与寰椎关节相通,由纤维软骨构成。
(二)注射方法
1.体位和定位 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枕头。多以患侧压痛点结合透视下看到的关节选定穿刺点。
2.穿刺方法 寰枢关节注射的操作规程在文献中介绍较少,是因为存在刺破椎动脉和颈内动脉及误入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隙的危险,在穿刺过程中,应十分注意。为避免造成上述危险,应尽可能在X线透视下施行穿刺。
虽然寰枢椎间关节注射的方法有后方穿刺法和侧方穿刺法两种,由于椎动脉在此处向侧面开口的原因,后方穿刺法比侧方穿刺法更安全。在此仅就后方穿刺法做一介绍。
采用后方穿刺法穿刺时,患者取俯卧位,将X线的透视管球正对颈椎后正中线,与透视平台垂直。X线从后部射入,就能很好地透视看到寰枢椎间关节的关节腔。皮肤、皮下经局麻后,用25G4cm长的穿刺针向关节腔穿刺。如果下颌骨或牙齿使X线从后部射入受阻碍,可调节头部位置。从枕后侧稍向颈前方进针过程中,应十分细心,关节侧方有椎动脉,关节前方即可到达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隙。在关节腔的中央有第2颈神经节,穿刺针要稍向外侧。穿刺针到达关节后面,先细心透视观看针尖位置,从此点向前向内移动穿刺针直到进入关节腔内。小范围内移动穿刺针可避免反复的试穿刺。刺入关节腔内后,从侧位方向透视观看,可见穿刺针尖已位于关节腔内。用造影剂0.5ml行关节腔造影,证实穿刺针在关节腔内后注射0.25%~0.5%利多卡因1ml,内含小量糖皮质激素和赖氨酸阿司匹林。
(三)适应证
1.慢性寰枢关节炎。
2.寰枢关节半脱位或功能紊乱。
3.上颈椎椎间关节引起的疼痛。
4.枕部、侧颈部疼痛,头旋转运动疼痛或运动受限。
(四)禁忌证
1.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颈部皮肤感染者。
2.寰椎严重脱位者。
3.凝血功能障碍者。
4.患者不愿接受本法治疗。
(五)并发症
1.穿刺部位感染。
2.动脉刺破出血。
3.易发生椎动脉刺破出血现象。
4.蛛网膜下隙及硬膜外阻滞,刺入过深而误入蛛网膜下隙或注射时关节囊破损,
5.药液流入硬膜外腔,应预防或急救。
6.神经根损伤,针尖向关节前方刺入引起神经根损伤。
(六)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关节内感染。
2.操作宜轻柔,防寰椎前脱位。
3.注药前应反复回抽注射器,证明无异常反流后方可注药。
4.边注射边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