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感表证型
临床表现头肩背疼痛,颈项强硬,四肢酸痛麻木,尤以上肢为甚,汗出或无汗,全身怕冷恶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1.证候分析 由于劳损、外伤及年老体弱等因素造成机体虚弱,或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外邪侵袭人体,首犯太阳,太阳主一身之表,循行项背,故出现头项肩背疼痛、颈项强硬等症。卫表不和则会汗出或无汗,恶风怕冷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侵袭、卫表不和之象。
2.治则 祛风解表,活血止痛。
3.方药
(1)汗出恶风者,桂枝合葛根汤加味:桂枝12g,葛根15g,白芍15g,炙甘草6g,丹参15g,大枣8g,生姜15g,防风10g。
(2)无汗恶风者,葛根汤加味:葛根15g,麻黄10g,桂枝8g,白芍8g,丹参15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8g,鸡血藤30g。
(3)加减应用,风邪重加荆芥、防风,寒邪重加熟附子、细辛,湿邪重加苍术、羌活,头痛甚者加川芎、桑叶,伴咽痛者加元参、土牛膝、银花等。
4.针灸治疗
(1)刺灸法。
①取穴: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外关。
②随症配穴:疼痛明显取压痛点,恶寒头痛加合谷,肩痛甚加曲垣、肩三针,背痛加大杼、肩外俞,头痛加头椎、率谷,颈项转动不灵加落枕、绝骨。
③操作: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针后加灸或拔火罐,1/d,10次为1个疗程。
(2)皮肤针:先用皮肤针叩刺颈项强痛部位,使局部皮肤微红,然后叩刺肩背痛点,1/d。
(3)耳针。
①取穴:颈椎、痛点、枕肩。
②刺法:强刺激,捻针时嘱患者徐徐转动颈项,并活动四肢,20min捻针1次,留针60min,1/d,10次为1个疗程,或用耳穴埋针或王不留行子贴压,左右耳交替,3~4d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4)推拿。
①部位:颈、肩、背部。
②手法:先揉按和推拿颈背部的颈夹脊穴、督脉经穴和足三阳经穴,然后推拿双侧颈肌和肩井穴,点揉肩俞、天宗穴,最后揉按双侧肩胛区和上臂区域。触及疼痛的肌肉或块状物时,可增加局部的推拿时间,每次治疗20~30min,1/d,10次为1个疗程。
(二)痹证型
1.风寒湿痹型
(1)临床表现: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项背拘急,活动受限。或颈部酸痛,窜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见颈部压痛,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暗苔薄白,脉弦紧;或颈肩头部重着,酸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肉麻木不仁,尚伴有头部沉重,胸闷,纳呆。
(2)证候分析: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气血,引起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风为阳邪,性善行数变,风邪偏盛,则关节游走疼痛,窜痛为主,舌质红,苔白,脉浮紧为风邪侵袭之象。若寒邪偏重,寒性凝滞,其闭阻经络在风、寒、湿三者中表现更盛。其痛在定处,疼痛剧烈,得热气血流畅,故其痛减,遇寒则血脉凝涩,故痛加剧。寒属阴邪,故局部不红,触之不热。舌暗,苔白,脉弦紧为寒邪闭阻之象。若湿邪偏重,湿性重浊黏滞,故见痛在定处,麻木肿胀等症。湿留肌肉,阻滞关节,可致手足沉重,活动不便。湿邪偏盛,脾失健运,则胸闷,纳呆。气机阻滞,清阳不升,则头部沉重,舌淡,苔白,脉濡缓为湿邪偏盛之象。
(3)治则:通络祛痹,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4)治法。
①中药治疗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2g,姜黄12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9g,黄芪15g,防风10g,炙甘草6g,生姜6g。
加减应用:风胜加荆芥、白芷,寒重加炙附子、细辛,湿重加苍术、防己,对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可配地龙、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
另外:风邪偏盛者,可选用防风汤:防风10g,当归15g,赤茯苓15g,杏仁9g,黄芩12g,秦艽9g,葛根12g,麻黄9g,肉桂6g,生姜10g,甘草6g,大枣10g。寒邪偏盛者,可选用乌头汤加减。制川乌9g(先煎),麻黄9g,芍药15g,黄芪20g,甘草6g。湿邪偏盛者,可选用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15g,川芎15g,当归12g,麻黄9g,桂枝15g,羌活12g,独活12g,防风10g,制川乌9g(先煎),苍术12g,甘草6g,生姜10g。
②针灸治疗
一是刺灸法
取穴:风府、天柱、手三里、合谷、肩贞。
随证取穴:风邪偏盛配膈俞、风池,寒邪偏盛配肾俞、三阴交,湿邪偏盛配脾俞、阴陵泉,手指屈伸不利配八邪,胸闷配内关,头部沉重配百会。
方法: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min,1/d,10次为1个疗程,针后加灸。
二是耳针法
取穴:颈椎及相应反应点肾上腺、神门。
方法:强刺激,留针10~2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或耳穴埋针或王不留行子贴压,两耳交替,3~4d更换1次。
三是推拿
先分别按揉风池、缺盆、肩井、曲池、合谷、内关、外关等穴,用捏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肌肉5~10min,再用拿法,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随后做颈项部拔伸法。最后推拿两侧肩井,加用揉法、搓法,以活血止痛。每次治疗30min,1/d,10次为1个疗程。
2.热痹型
(1)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头颈、肩、背和四肢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躁,脉滑数。
(2)证候分析: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瘀滞不通,而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热盛伤津,故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躁,脉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3)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4)治法:
①中药治疗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知母18g,甘草6g,石膏6g,粳米6g,桂枝9g。
加减应用:热重加银花藤、连翘、黄柏以清热解毒,湿重酌加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以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皮肤有红斑者,酌加丹皮、生地黄、地肤子、赤芍等凉血散风。
②针灸治疗
一是针刺法
取穴:风池、曲池、大椎、外关。
随证配穴:发热、口渴者配十宣,烦闷不安者配内关、神门。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1/d,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个疗程。
二是刺络拔罐:以梅花针叩刺颈夹脊及颈肩疼痛部位,然后拔罐,留罐10~15min,使之出血,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三是穴位注射:
取穴:同针刺法。
方法:柴胡注射液,每次2~4穴,选准穴位后刺入,得气后,注入药物,每穴2ml,隔日1次。
四是推拿手法:先用1指禅推法,在患者颈、肩、背部治疗。手法宜轻快而柔和,同时配合轻快的拿法,再按揉肩井、曲池、合谷等周围腧穴,以微有酸胀为度,然后搓揉患部。最后对病变关节施以缓慢的小幅度摇法。每次30min,1/d,10次为1个疗程。
(三)血瘀气滞型
1.临床表现 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麻木,其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指端麻木,发绀,肢体无力或拘谨,抽痛,并可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胸闷胸痛,失眠,健忘,烦躁,甚则面色无华,肌肉萎缩,发枯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细涩。
2.证候分析 血瘀气滞,经络不通,筋脉百骸失于儒养,故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甚而肌肉萎缩,发枯甲错,面色无华。血脉凝滞故为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故入夜痛甚。气机受阻,胸阳不振,则胸闷胸痛。气滞血瘀,心脑失养则失眠、健忘,甚而心神不安。气郁化火,阻闭清窍则耳聋、耳鸣。,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细涩均为淤血蓄积,气滞不通之象。
3.治则 通经理气,活血化瘀。
4.治法
(1)中药治疗
①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g,红花4g,当归10g,川芎8g,赤勺15g,生地黄15g,地龙10g,鹿衔草12g。
②加减应用:气滞明显加枳壳、木香,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血瘀明显加三七、乳香、没药等,甚者加地鳖虫。
(2)针灸治疗
①刺灸法
取穴:膈俞、肝俞、绝骨、风池、天宗、压痛点。
随证配穴:头晕眼花者配合谷,指端麻木配十宣、八邪,耳鸣、耳聋配听宫、听会,胸闷、胸痛者配内关,失眠、健忘者配神门,面色无华、肌肉萎缩者配肝俞、阳陵泉。
操作: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1/d,10次为1个疗程,针后施灸。
②耳针法
取穴:肾上腺、肝、颈、神门。
方法:毫针刺,每次留针20~30min,或耳穴埋针,或王不留行子贴压,左右耳交替,3~4d更换1次。
③刺络拔罐:用皮肤针叩刺颈肩背疼痛部位,使之微出血,然后在其上拔罐,留罐10~15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④小针刀疗法
取穴:压痛点。
方法:患者骑坐,头伏于椅背的枕头上,常规消毒压痛处,覆无菌小手术巾,采用二步进针刀法。第一步:左手拇指按住压痛点,使局部皮肤形成凹陷,右手捏住针柄,将针刀迅速刺入皮下;第二步:捏针刀手姿势不变,双手协调寻找筋结状纤维混合物,当针刀能触及韧性物时,产生阻力感,顺纤维方向连续切割2~5次,粘连组织被切开时,手下有针刀落空感,这时不能再深刺,以免伤及神经血管,治疗后用创可贴贴之。每次治疗1~3点,每周1次,最多治疗10次。
5.推拿
部位:颈肩部。
手法:用点按弹拨法在颈椎旁压痛点之夹脊各点按5~6下,在筋结处分筋弹拨数下,然后旋转复位,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部,另一只手托住枕部,轻轻做颈部旋转3~4下,待患者放松时,突然双手用力旋转顿挫,可听到复位响声,向另一侧施同样方法。1/d,10次为1个疗程。
(四)痰淤交阻型
1.临床表现 项肩背疼痛或四肢麻木,身重无力,头晕昏蒙,咽喉哽塞不利,胸脘满闷,呕吐痰涎,可伴口干口苦,烦躁不安。舌暗,苔腻,脉弦滑或细涩。
2.治则 散淤通络,利湿化痰。
3.治法
(1)中药治疗
①方药:导痰汤合桃红四物加减。制半夏10g,陈皮8g,枳实10g,茯苓12g,制南星8g,甘草6g,桃仁12g,红花4g,当归10g,川芎8g,赤芍15g,郁金12g。
②加减应用: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竹茹、生姜。脘闷不食,大便溏泻,加白蔻仁、砂仁、苍术。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心烦口苦,苔黄,脉弦者加黄连、黄芩。
(2)针灸治疗
①针刺法
取穴:天柱、膈俞、百会、丰隆、内关。
随证配穴:伴身重无力、四肢麻木者配脾俞、阴陵泉,头晕昏蒙配太阳、四神聪,咽如有物,配廉泉、天突,呕吐痰涎者,配天枢、中脘,口苦烦躁配太冲、阳陵泉。
操作:毫针刺,施以泻法,留针30min,1/d,10次为1个疗程。
②耳针法
取穴:肾上腺、内分泌、颈椎阳性点、脑点。
刺法:毫针刺,1/d,每次留针20~30min,或用耳穴埋针或王不留行子贴压,左右耳交替,每3~4d更换1次。
③火针法
取穴:局部阿是穴、丰隆、脾俞、三阴交。
方法:将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至白亮,迅速刺入穴内即出针(约5min,深度略浅于毫针),随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推拿治疗
部位:颈肩部。
手法:用拇、示指点压风池、完骨、颈夹脊、肩井穴3~5min,两手交替2~4次。再用拇、示指按压在颈部两侧,卡在压痛点或敏感点上,利用指间关节的伸展运动,对痛点周围的肌肉组织做压、弹、揉、拨等手法,双手交替5~8min,1/d,10次为1个疗程。
(五)气血两虚型
1.临床表现 颈肩背痛,肢体麻木无力,肌肉拘挛,形体消瘦,纳呆、便溏、腹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头晕,视物模糊,舌淡而嫩,脉细弱。
2.证候分析 在上述各型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由于病程的迁延,耗伤气血,或因素体脾胃虚弱,其他病日久成虚,致中气受损,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运行气血,濡养五脏,而成以上诸证。舌淡而嫩,脉弦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3.治则 调养脏腑,气血双补。
4.治法
(1)中药治疗
①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8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6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8g,熟地黄15g,生姜8g,大枣8g。
②加减应用:气虚甚者,重用人参,加黄芪,血虚甚者,加阿胶(烊化)紫河车粉(另冲服),食少便溏,脾胃虚弱者,当归宜炒,并酌加山楂、神曲、薏苡仁,如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宜用补中宜气汤加减。
(2)针灸治疗:
①针刺法
取穴:天柱、颈百劳、肩贞、手三里、足三里。
随证配穴:形体消瘦,纳呆便溏者配中腕、关元,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者配膈俞、气海,心悸,失眠者配内关、神门,头昏,视物模糊,配风池、足临泣。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1/d,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
②艾灸法
取穴:颈肩疼痛部位、百会、关元、足三里。
方法:艾柱直接灸,每次灸15~30min,1/d。
③耳针法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颈、心。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1/d,每次留针30~60min,或用耳穴埋针,或王不留行子贴压,左右耳交替,3~4d更换1次。
④推拿
部位:颈、肩、背部。
手法:患者取坐位,先用轻柔的揉法、捏法在患者颈、肩、背部治疗,使之放松,再用手法提拿颈项肩背,然后按、揉、压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合谷、膈俞、内关、足三里等穴,最后在颈肩、背部加用擦法,以活血止痛。1/d,每次治疗30min,10次为1个疗程。
(六)肝肾不足型
1.临床表现 颈肩背痛,肢体麻木无力,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脊酸软,面部烘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牙齿松动,肢体抬举无力,活动牵强,头摇身颤,甚则瘫痪,遗精、遗尿、二便失禁。舌体瘦或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
2.证候分析 颈痛失治,病程迁延,精气耗伤或年老体衰或劳累太过,而致肝肾亏损,筋脉、骨节失养出现颈背痛、麻木无力。目为肝窍,耳为肾窍,肝肾不足,则眼花耳鸣。腰为肾腑,精髓不足,故腰脊酸软。肝肾阴虚则津液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面部烘热、盗汗、咽干等症。肾主骨,肾虚则出现牙齿松动,肢体抬举无力,活动牵强等症,肝肾不足阴虚动风,则出现头摇身颤等症,肾司二便,肾虚不能藏精,故见遗精、遗尿、二便失禁。舌苔脉象均为肝肾不足的表现。
3.治则 补益肝肾,调和气血。
4.治法
(1)中药治疗
①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4g,淮山药12g,山茱萸12g,当归12g,茯苓12g,泽泻9g,鹿角胶10g,鹿衔草12g。
②加减应用:偏于阳气不足者加熟附子、肉桂、巴戟天、杜仲等,偏于阴虚者加龟板胶、枸杞子、女贞子等,阴虚阳亢风动者加知母、黄柏、鳖甲、龙骨等,阳衰阴寒者加熟附子、干姜等。
(2)针灸治疗
①针刺法
取穴:颈椎夹脊、曲池、合谷、肝俞、肾俞。
随证配穴:头晕眼花配风池、足临泣,耳鸣,耳聋配听会、听宫,腰脊酸软配命门、委中,颧红盗汗配三阴交、太溪,失眠多梦配安眠、神门,遗精、遗尿者配百会、中极,肢体抬举无力、头摇身颤者配三阴交、足三里。
②耳针法
取穴:颈、肝、肾、内分泌。
方法:毫针刺,1/d,每次留针20~30min,或用耳穴埋针或王不留行子贴压,左右耳交替,3~4d更换1次。
③头针法
取穴:顶中线、顶前斜线、顶旁1线。
方法:用28~30号1.5寸毫针刺入头皮下,快速持续捻转2~3min,每次留针5~10min,反复操作2~3次,1/d,10次为1个疗程。
④穴位注射法
取穴:参照刺灸穴位。
方法: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1/d,10次为1个疗程。
(3)推拿
①部位:背部脊柱两侧。
②手法:选用推拿按摩中揉法,在脊柱两侧,即背部两侧膀胱经反复揉30~50次,以舒筋活络止痛,1/d,10次为1个疗程。
(4)其他疗法
①单方验方
一是土鳖虫(虫)焙黄研末,每服3g,用于血瘀气滞型。
二是五加皮10g,忍冬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热痹型。
三是威灵仙12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风湿痹型。
四是鸡血藤、海风藤、桂枝各9g,水煎服。用于风寒湿痹型。
②熏洗法
一是取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趁热熏洗,1~2/d,每次20~30min。适用于风湿痹型。
二是艾叶9g,透骨草30g,红花9g,花椒6g,水煎,边熏边洗,1~2/d。用于血瘀气滞型。
③外敷法
一是仙人掌适量,捣成泥状,涂敷患处,每日换1次。清热、消肿、止痛,用于热痹型。
二是紫花地丁适量,捣敷患处,用于热痹型。
④食疗法
一是薏苡仁150g,糖50g,干姜9g,以水适量先煮薏苡仁、干姜,煮烂成粥,再调白糖服食,1/d,治寒湿性颈痛。
二是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白米15g,白糖适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治热痹型。
三是桃仁粥:桃仁50g,粳米160g,先把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放入粳米煮为稀粥,即可服食。用于血瘀气滞型。
(刘启泉 石奕丽 丁 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