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五行生克,达到协调统一。肝除了与胆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也与其他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变化中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肝与心的关系 肝藏血,心主血,血脉充盈,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两者均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若心血不足,血脉不充,肝血亦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血脉失养,心血亦常因之而损,所以血虚症常见心血不足的病症,如心悸、怔忡、头晕、失眠等,同时又出现肝血不足病症,如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爪甲不荣等,最终发展为心肝血虚的病症。
此外,肝主疏泄情志,心主精神意识,两者都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因此,心肝两脏有病所致的精神变化往往互相影响。如肝血不足、肝阳上亢或心阴不足、心火内扰均可见到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及心烦失眠、多梦等两脏兼病的症状。
2.肝与肺的关系 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肺。正常时肝位属下焦,其气升发,主气之疏泄;肺位属上焦,其气肃降,主气之制节,两者相互为用,共同完成人体气机的升降活动。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经上炎,均伤肺津,可见干咳、胸胁刺痛、咯血、易怒等,即所谓“木火刑金”;肺失清肃、燥热下行,影响肝的升发和条达,则咳嗽伴见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
3.肝与脾的关系 医圣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主藏血,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两者关系密切。肝所藏之血有赖于脾传输水谷之精微的化生。若脾虚不健,血的化源不足,或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均可造成肝无所藏,肝血不足而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只有肝气疏泄正常,水谷之精微才能得以消化、吸收。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及脾,脾气壅塞、运化失职,可见脘腹胁肋胀痛、食欲缺乏、食后嗳气不舒等;反之,若脾不健运,水湿内停,气滞于中,湿阻于内,日久蕴而生热,湿热熏蒸肝胆,导致肝胆疏泄失常,临床可见黄疸、口苦、小便黄赤等病症。
4.肝与胃的关系 肝主升发,胃主下降,两者密切配合,以协调气机升降的平衡。当肝气或胃气失调,常常相互影响,而表现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的证候,即“肝胃不和”证。如肝郁气滞,横逆犯胃,症见脘胁胀闷疼痛、嘈杂吞酸;若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影响肝之条达,可见急躁易怒、嗳气呃逆等症。
5.肝与肾的关系 生理上肾水涵肝木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有赖于肝血的化生,因此有“肝肾同源”的理论。病理上由于肝肾同源,所以盛则同盛,衰则俱衰,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若肝火妄动,又可以下劫肾水,导致肾阴不及,最终表现出肝肾阴虚的证候,如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