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主要是通过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骨髓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协助血液系统疾病及某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
(一)骨髓涂片检查
1.骨髓取材 取材部位宜选择容易穿刺且造血旺盛的骨髓腔,而且要避开重要脏器。一般年长儿及成年人依次选择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胸骨、棘突;2岁以下婴幼儿可选胫骨上端;较大儿童与成年人相同。吸取骨髓液量一般不超过0.2ml,迅速置于载玻片上,涂片3~5张。若需进行细胞化学染色检查,可再推3~5张。取材的部位不同,细胞的数量、组成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对检查的结果产生影响。取材过程中,若取材不佳或干抽,可换部位重新穿刺。
2.骨髓涂片和染色 将骨髓液置于载玻片上后,要迅速推片以防骨髓液凝固。但推片的过程要缓慢,且涂片不能太厚,头、体、尾应分明,以便于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涂片后为避免细胞变形,要立即挥干。取材良好的骨髓片,片膜粗糙,骨髓小粒易见。之后,以瑞氏和吉姆萨混合染色法染色,涂片干燥后镜检。
ALL分3个亚型,即L1、L2、L3;AML分为7个亚型,即M1、M2、M3、M4、M5、M6及M7。
(二)骨髓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见彩图6、彩图7。
(1)参考范围:细胞中无蓝颗粒者为阴性反应,出现细小颗粒而分布稀疏者为弱阳性。颗粒略粗,分布较密集者为阳性反应;颗粒粗大,呈蓝黑色,充满胞质中为强阳性反应。
(2)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晚期的原粒细胞过氧化酶染色阳性,颗粒较少,较大。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阴性或弱阳性,颗粒细小,稀少。粒单型急性白血病细胞除了阴性或弱阳性外,尚可有粒细胞系统阳性颗粒,在分类困难时可作参考。急性颗粒增多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过氧化酶尚有助于某些小原粒细胞与原淋巴细胞的区别,早幼粒细胞与恶性组织细胞的鉴别,前者为阳性,后者可为阴性。
2.苏丹黑B染色(SB) 见彩图8。
(1)参考范围:各类血细胞SB染色显示的结果与POX染色大致相同。粒细胞系自早幼粒细胞起至成熟中性粒细胞,阳性反应随着细胞的成熟逐渐增强。单核细胞系大多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系呈阴性反应。
(2)临床意义:本染色法也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其意义与POX染色反应相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粒细胞就可出现阳性反应,故SB染色较POX染色反应更为敏感。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见彩图9。
(1)参考范围: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分叶核及杆状核),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阳性反应为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反应强度分为5级,即“-”“1+”“2+”“3+”、“4+”,反应结果以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和积分值来表示。血涂片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阳性反应细胞所占百分率即为阳性率;对所有阳性反应细胞逐个按反应强度分级,将各级所占的百分率乘以级数,然后相加,即为积分值。成年人NAP阳性率10%~40%,积分值40~80(分)。由于各实验室条件不同,参考值也有差异,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值。
(2)临床意义
①NAP增高: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等。
②NAP减低: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③NAP用于下列疾病的鉴别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PNH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4.糖原染色(PAS) 见彩图10、彩图11。
(1)参考范围:胞质中出现红色者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可呈颗粒状、小块状或弥漫均匀红色。PAS反应的阳性程度通常以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来表示,也有用阳性百分率(观察同一类型细胞的阳性细胞率)和积分值来表示。
正常血细胞的PAS染色反应:粒系细胞中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渐增强;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大多呈阴性反应,少数可呈弱阳性反应;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阴性反应;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巨核细胞的阳性反应程度随细胞的发育成熟而增强,成熟巨核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
(2)临床意义
①协助红血病、红白血病的诊断以及与其他类型贫血的鉴别:幼红细胞出现PAS强阳性反应可见于红血病和红白血病,也可见于部分严重缺铁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一些铁粒幼细胞贫血。正常人、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的有核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均无阳性反应。可利用此反应来鉴别巨幼细胞贫血与红白血病。
②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类型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PAS反应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常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PAS反应呈弥漫性阳性而胞质边缘或伪足处阳性颗粒稍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L2型)的PAS反应呈粗颗粒,甚至大块状,胞质背景清晰。
③鉴别特殊细胞:Reed-Stemberg细胞阴性或弱阳性,而不典型巨核细胞为强阳性;Niemann-Pick细胞阴性或胞壁有些阳性,而Gaucher细胞为强阳性;正常淋巴细胞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细胞一般为阳性或强阳性;腺癌细胞呈阳性反应,骨髓转移时PAS染色可帮助与白血病细胞鉴别。
5.特异性酯酶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CE),见彩图12。
(1)参考范围:胞质中出现红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此酶主要存在于粒系细胞中,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酶活性随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减弱。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一般均呈阴性反应,个别单核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
(2)临床意义
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和幼稚细胞呈强阳性反应,成熟粒细胞酶活性下降或消失。单核细胞白血病时酶反应基本阴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时酶活性增强。因此,可用于上述3种白血病的鉴别。
②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鉴别:前者AS-DCE呈阴性反应,后者呈阳性反应。
③AS-DCE阳性反应几乎仅仅出现在粒细胞系统,因此较POX染色更具特异性,故又称为“粒细胞酯酶”。
6.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NSE)
(1)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血细胞的非特异性酯酶及其同工酶种类很多,均作用于短链脂肪酸、水解醇和酚的羧酸酯。α-或β-醋酸萘酚在非特异性酯酶催化下水解,产生萘酚,再与重氮盐耦联,生成不溶性棕黑色絮状物沉淀,定位于胞质。
①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原、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巨核细胞、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其他血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其中单核细胞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NaF)抑制。
②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的类型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原、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呈阳性反应且能被NaF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亦呈阳性反应,但不能被NaF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呈阴性反应,有时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原始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但不能被NaF抑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反应,个别可呈阳性反应,但不能被NaF抑制。
(2)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在酸性环境中,α-醋酸萘酚被醋酶催化水解,产生α-萘酚,再与六偶氮副品红(对品红)耦联,生成不溶性棕红色颗粒或弥散絮状沉淀,定位于胞质。
①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酸性非特异性酯酶主要分布在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粒细胞、B淋巴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中较少。
②临床意义: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同α-NAE,有助于区分T、B淋巴细胞,前者呈阳性反应,后者多呈阴性反应。
(3)碱性非特异性酯酶-α-丁酸萘酯酶染色法:α-丁酸萘酯在单核细胞酯酶作用下,水解产物α-萘酯与染料结合成红色物质,定位于细胞质内。
①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强阳性;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弱阳性;粒细胞一般阴性(单核细胞被NaF抑制,粒细胞不被抑制)。
②临床意义: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呈阳性反应,且能被NaF抑制;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异常组织细胞、毛细胞白血病中毛细胞亦呈阳性反应,但不能被NaF抑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幼淋巴细胞一般呈阴性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