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环磷酰胺

异环磷酰胺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IFO在肝脏的水解过程较CTX慢,部分IFO在活化前经过脱氯乙基作用而形成氯乙醛和去氯乙基异环磷酰胺。去氯乙基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氮芥及羟基异环磷酰胺等均是具有烷化活性的代谢物。未经代谢的异环磷酰胺不易与蛋白结合,其结合率不足20%;IFO原形物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但代谢物还不能证明其存在于脑脊液中。在儿童血液肿瘤方面主要应用于恶性淋巴瘤。IFO常用于首选治疗方案失败的患者,作为第二、三线方案。

(一)药理毒理作用

异环磷酰胺(IFO)为环磷酰胺的同分异构体,其与CTX不同之处是在CTX分子上的一个氯乙基移置于氮原子上,这一差异使其溶解度增加,代谢活性增强。IFO为一潜化型药物,在药效学及药动学方面与CTX有明显不同。CTX的抗癌作用是浓度依赖性的,在一定浓度下维持的时间决定它的抗癌效应。IFO的抗癌作用有累积性,其毒性却因分次给药而降低。据此,分次给药的方案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提高了抗癌疗效和患者的耐受性。IFO进入体内亦需先经肝细胞色素P450激活,转化成有细胞毒作用的异环磷酰胺氮芥才能发挥烷化抗癌作用。IFO在肝脏的水解过程较CTX慢,部分IFO在活化前经过脱氯乙基作用而形成氯乙醛和去氯乙基异环磷酰胺。去氯乙基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氮芥及羟基异环磷酰胺等均是具有烷化活性的代谢物。IFO活化物与肿瘤细胞DNA发生交叉联结,阻止DNA复制,最终裂解DNA。

(二)药动学

IFO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接近100%。静脉滴注进入血液,很快分布于各组织中。首先在肝内转化成有细胞毒作用的异环磷酰胺氮芥,干扰完整的细胞核所引起的DNA-DNA交叉链的形成。未经代谢的异环磷酰胺不易与蛋白结合,其结合率不足20%;IFO原形物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但代谢物还不能证明其存在于脑脊液中。IFO血浆半衰期为程度依赖性,与给药方案有关,大剂量单次给药(3.8~5.0g/m2)的血浆药时曲线为双指数下降的二室开放模型,半衰期为16h,而分次小剂量(1.6~2.4g/m2)给药则为单指数下降的一室模型,半衰期为6.9h。分次给药治疗指数高,相对毒性小。给药72h后,有60%~80%的原形药和12%~18%的代谢物从尿中排出。

(三)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 与CTX相似,等效的治疗剂量时本品对骨髓的毒性较轻,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2.尿路毒性 本品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比CTX高,该毒性是由4-羟基异环磷酰胺和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丙烯醛所引起,出现急性输尿管坏死少见。

3.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暂时性肝功能异常。

4.神经毒性 在用药2h内偶可发生意识模糊、幻觉、健忘、小脑症状、意识障碍及癫发作,停药后3d内可自行消失。

5.其他反应 脱发、免疫抑制、垂体功能障碍、导致第二肿瘤(致癌性)等;可能引起过敏性肺炎,曾用过CTX者更易发生;偶可引起周围神经炎。

(四)应用特点

本品的抗瘤谱与CTX不完全一样,因而不能互相代替。在儿童血液肿瘤方面主要应用于恶性淋巴瘤。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IFO单用或与依托泊苷(VP-16)、甲氨蝶呤(MTX)联合应用均有较好的疗效。IFO常用于首选治疗方案失败的患者,作为第二、三线方案。

(五)剂量及用法

1.2~2.0g/m2,持续静脉滴注3~4h。使用IFO时,必须用尿路黏膜保护剂美司钠,常用剂量为IFO总量的60%~120%,分3次于化疗前、化疗后4h及化疗后8h静脉滴注;或于化疗前半小时起予12.5%的突击量静脉滴注,接着与IFO同时开始等量使用,维持16~24h。同时应多饮水,或静脉输液以水化及碱化尿液等,借此可降低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