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苯丁酸氮芥

苯丁酸氮芥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h内60%的药物随尿排出,其中90%为苯丁酸氮芥和苯乙酸氮芥的水解物。

(一)药理毒理作用

苯丁酸氮芥又名瘤可宁,属氮芥类衍生物,具有双功能烷化剂作用,可形成不稳定的乙撑亚胺而发挥其细胞毒作用,干扰DNA和RNA的功能;能阻滞DNA转录mRNA及阻滞RNA还原酶,使脱氧嘧啶核苷和脱氧嘌呤核苷合成受抑,并能抑制嘧啶核苷、嘌呤核苷以及嘌呤碱基进入细胞,从而杀死细胞。在常规剂量下,其毒性较其他任何氮芥类药物小得多。虽然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主要对增殖状态的细胞敏感,尤其对G1期与M期的作用最强。对淋巴细胞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二)药动学

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70%,在1h内,肝脏可达最高的组织浓度。其代谢产物苯乙酸氮芥于用药后2~4h在血浆中达峰值,其血浆浓度与原形相当,半衰期1~2h,药时曲线下面积大,具有双功能烷化剂作用。24h内60%的药物随尿排出,其中90%为苯丁酸氮芥和苯乙酸氮芥的水解物。部分药物分子有亲脂特性而储存于脂肪中,从而延长本品的临床作用时间。

(三)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属中等程度,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对血小板影响较轻,但大剂量连续用药时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2.胃肠道反应:较轻,多为食欲缺乏、恶心,偶见呕吐。

3.生殖系统反应:长期应用本品可致精子缺乏或持久不育,月经紊乱或停经。

4.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疹、脱发、肝损害及发热等,长期或高剂量应用可导致间质性肺炎。

(四)应用特点

口服用药,主要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用于恶性淋巴瘤、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本品给药时间较长,疗效及毒性多在治疗3周以后出现,故应密切观察血象变化,并注意蓄积毒性。

用法:口服,0.1~0.2mg/(kg·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